爲什麼金史對韓世忠、劉琦、吳階等將領對金戰績讚不絕口,卻很少稱讚岳飛對金的戰績?

maorunzhi


大家不要被題主帶溝裡去,《金史》什麼時候有過“對韓世忠、劉琦、吳階等將領對金戰績讚不絕口”的情況?

我用文本搜索大概統計了一下《金史》中有關宋朝諸將的記載(可能有遺漏)。和岳飛相關的有9條,韓世忠10條,劉光世3條,張俊2條,張浚12條(這裡面有部分應該是金人把張浚和張俊弄混了),吳玠13條,吳璘14條。

除去幾條和戰爭無關的內容,在《金史》的記載裡,承認的金國敗績一隻手數得過來。是和尚原算一個,黃天蕩算半個,岳飛、劉光世襲取許潁三州也算一個。剩下的都是金軍如何大顯神威,把宋朝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金史》出了名的誇勝諱敗,怎麼可能對宋朝的勝利讚不絕口?

比如說黃天蕩之戰,本來是韓世忠把金兀朮(就是完顏宗弼)圍困住了,後來金兀朮連夜挖開廢棄舊河道,才得以逃生。但在《金史》裡頭,對這一段輕描淡寫,搞得好像兩軍不分上下,倒是對後面的勝仗大費筆墨。由此可見《金史》是個什麼傾向了。

所以說,既然《金史》記錄的戰績不完全可靠,只從這本書來判斷宋軍將領的本事,當然也就不靠譜了。

下面是具體條文:

岳飛

1.熙宗本紀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帥宗弼上言宋將岳飛、張俊、韓世忠率眾渡江,詔命擊之。

2.列傳四·完顏宗秀

宗弼復取河南,宗秀與海陵俱赴軍前任使。宋將岳飛軍於亳、宿之間,宗秀率步騎三千扼其衝要,遂與諸軍逆擊敗之。

3.列傳六·完顏阿魯補

阿魯補以敵在近,獨不赴。而宋將岳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許潁三州,旁郡皆響應。

4.列傳十五·完顏宗弼

宗弼由黎陽趨汴,右監軍撒離喝出河中趨陝西。宋岳飛、韓世忠分據河南州郡要害,復出兵涉河東,駐嵐、石、保德之境,以相牽制。宗弼遣孔彥舟下汴、鄭兩州,王伯龍取陳州,李成取洛陽,自率眾取亳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宗弼還軍於汴,岳飛等軍皆退去,河南平,時天眷三年也。

5.列傳十九·王伯龍

軍渡採石,擊敗岳飛、劉立、路尚等兵,獲芻糧數百萬計。

6.列傳二十·僕散渾坦

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拒。渾坦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敗宋護糧餉軍七百餘人,多所俘獲。

7.列傳二十二·完顏昂

明年夏,宋將岳飛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東平有兵五千,倉卒出御之。時桑柘方茂,昂使多張旗幟於林間,以為疑兵,自以精兵陣於前。飛不敢動,相持數日而退。昂勒兵襲之,至清口,飛眾泛舟逆水而去。時霖雨晝夜不止,昂乃附水屯營。夜將半,忽促眾北行。諸將諫曰:“軍士遠涉泥淖,飢憊未食,恐難遽行。”昂怒不應,鳴鼓督之,下令曰:“鼓聲絕而敢後者斬。”遂棄營去,幾二十里而止。是夜,宋人來劫營,無所得而去。

8.同上

岳飛以兵十萬圍邳州甚急,城中兵才千餘,守將懼,遣人求救。昂曰:“為我語守將,我嘗至下邳,城中西南隅有塹深丈餘,可速實之。”守將如其教,填之。岳飛果自此穴地以入,知有備,遂止。昂舉兵以為聲援,飛乃退。

9.列傳三十六

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叄夷之誅,可不畏哉。

韓世忠

1. 太宗本紀

(天會八年三月)宗弼及宋韓世忠戰於鎮江,不利。四月丙申,復戰於江寧,敗之。

2. 熙宗本紀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帥宗弼上言宋將岳飛、張俊、韓世忠率眾渡江,詔命擊之。

3. 列傳十五·完顏宗弼

宋韓世忠以舟師扼江口。宗弼舟小,契丹、漢軍沒者二百餘人,遂自鎮江溯流西上。世忠襲之,奪世忠大舟十艘,於是宗弼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戰且行。世忠艨艟大艦數倍宗弼軍,出宗弼軍前後數里,擊柝之聲,自夜達旦。世忠以輕舟來挑戰,一日數接。將至黃天蕩,宗弼乃因老鸛河故道開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宗弼乃得至江寧。撻懶使移剌古自天長趨江寧援宗弼,烏林答泰欲亦以兵來會,連敗宋兵。   

宗弼發江寧,將渡江而北。宗弼軍渡自東,移剌古渡自西,與世忠戰於江渡。世忠分舟師絕江流上下,將左右掩擊之。世忠舟皆張五糹兩,宗弼選善射者,乘輕舟,以火箭射世忠舟上五糹兩,五糹兩著火箭,皆自焚,煙焰滿江,世忠不能軍,追北七十里,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

4. 列傳十五·完顏宗弼

宗弼由黎陽趨汴,右監軍撒離喝出河中趨陝西。宋岳飛、韓世忠分據河南州郡要害,復出兵涉河東,駐嵐、石、保德之境,以相牽制。宗弼遣孔彥舟下汴、鄭兩州,王伯龍取陳州,李成取洛陽,自率眾取亳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宗弼還軍於汴,岳飛等軍皆退去,河南平,時天眷三年也。

5.列傳十五·劉豫

元帥府使蕭慶如汴,與豫議以伐宋事,豫報曰:“宋主軍帥韓世忠屯潤州,劉光世屯江寧。今舉大兵,欲往採石渡江,而劉光世拒守江寧。若出宿州抵揚州,則世忠必聚海船截瓜洲渡。若輕兵直趨採石,彼未有備,我必徑渡江矣。光世海船亦在潤州,韓世忠必先取之,二將由此必不和。以此逼宋主,其可以也。”

6. 列傳十九·王伯龍

進擊韓世忠於邳州,走之,與大軍會於宿遷,追世忠至揚州。

7.同上

還過真、揚,道遇酈瓊、韓世忠軍,復戰敗之。

8.列傳十九·高彪

宋將韓世忠以戰艦數百扼於江北。宗弼引而西,將至黃天蕩,敵舟三十餘來逼南岸,其一先至者載兵士二百餘。彪度垂及,以鉤拽之,率勇士數十,躍入敵舟,所殺甚眾,餘皆逼死於水中。

9.列傳二十·紇石烈胡剌

皇統初,從宗弼渡淮,及下廬、和二州,大破張浚、韓世忠等軍。

10.列傳二十四·尼龐古鈔兀

尼龐古鈔兀,曷速館人。初為大抃扎也,補元帥府通事。宋將韓世忠率軍數萬圍邳州,鈔兀將輕騎數百與偵人數輩間道往救之,敗敵兵六千。翌日,宋兵復圍下邳,鈔兀覆敗之。

劉光世

1. 列傳六·完顏阿魯補

阿魯補以敵在近,獨不赴。而宋將岳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許潁三州,旁郡皆響應。

2. 列傳十五·劉豫

元帥府使蕭慶如汴,與豫議以伐宋事,豫報曰:“宋主軍帥韓世忠屯潤州,劉光世屯江寧。今舉大兵,欲往採石渡江,而劉光世拒守江寧。若出宿州抵揚州,則世忠必聚海船截瓜洲渡。若輕兵直趨採石,彼未有備,我必徑渡江矣。光世海船亦在潤州,韓世忠必先取之,二將由此必不和。以此逼宋主,其可以也。”

3.列傳十九·耶律懷義

時河東、陝西路兵來救太原,劉光世、折可求柵於文水西山,懷義捕得生口,盡知宋兵屯守要害,乃分兵襲敗之。

張俊

1. 熙宗本紀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帥宗弼上言宋將岳飛、張俊、韓世忠率眾渡江,詔命擊之。

2.列傳三十·毛碩

皇統元年,權知拱州。宋將張俊據亳州,而柘城酒監房人傑叛以應俊,碩發兵討之。

張浚

(這裡面有的和張俊混淆了)

1.太宗本紀

(天會八年)九月戊申,立劉豫為大齊皇帝,世修子禮,都大名府。辛酉,諳班勃極烈、都元帥杲薨。癸亥,宗輔等敗宋張浚軍於富平。

2.世紀補

是時,宋張浚兵取陝西,帝至洛水治兵,張浚騎兵六萬,步卒十二萬壁富平。帝至富平,婁室為左翼,宗弼為右翼,兩軍並進,自日中至於昏暮,凡六合戰,破之。

3.列傳十·完顏婁室

陝西城邑已降定者,輒復叛,於是睿宗以右副元帥,總陝西征伐。時婁室已有疾,睿宗與張浚戰於富平,宗弼左翼軍已卻,婁室以右翼力戰,軍勢復振,張浚軍遂敗。

4.列傳十五·完顏宗弼

宗弼渡江北還,遂從宗輔定陝西。與張浚戰於富平。宗弼陷重圍中,韓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創,躍馬奮呼搏戰,遂解圍,與宗弼俱出。既敗張浚軍於富平,遂與阿盧補招降熙河、涇原兩路。

5.列傳十七·張中孚

累官知鎮戎軍兼安撫使,屢從吳玠、張浚以兵拒大軍。浚走巴蜀,中孚權帥事。

(這人是宋朝降將。)

6.列傳十九·蒲察胡盞

時胡盞為左翼千戶,摧鋒陷陣,敵遂敗去。敗張浚富平復有功。

7.列傳十九·夾谷吾裡補

敗張浚軍於富平,吾裡補先登,睿宗賞以金器名馬。

8.列傳二十·紇石烈胡剌,

皇統初,從宗弼渡淮,及下廬、和二州,大破張浚、韓世忠等軍。

9.列傳二十五·紇石烈志寧

完顏襄攻潁州,拔之,獲楊思。(紇石烈志寧)乃移牒宋樞密使張浚,使依皇統以來舊式,浚復書曰:“謹遣使者至麾下議之。”

10.列傳二十五·僕散忠義

使左副元帥志寧移牒宋樞密使張浚,其略曰:“可還所侵本朝內地,各守自來畫定疆界,凡事一依皇統以來舊約,帥府亦當解嚴。如必欲抗衡,請會兵相見。”宋宣撫使張浚復書志寧曰:“疆埸之一彼一此,兵家之或勝或負,何常之有,當置勿道。謹遣官僚,敬造麾下議之。”

11.列傳二十五·僕散忠義

和議始於張浚,中更洪遵、湯思退,及徒單克寧敗宋魏勝於十八里莊,取楚州,世宗下詔進師,於是宋知樞密院周葵、同知樞密院事王之望書一一如約,和議始定。

12.列傳三十六·完顏匡

顯宗命匡作《睿宗功德歌》,教章宗歌之……蓋取宗翰與睿宗定策立熙宗,及平陝西大破張浚於富平也

吳玠

1. 太宗本紀

(天會八年)十一月甲辰,宗輔下涇州。丁未,渭州降。敗宋劉倪軍於瓦亭。戊申,原州降。宋涇原路統制張中孚、知鎮戎軍李彥琦以眾降。馬五等擊宋吳玠軍於隴州。

2. 太宗本紀

(天會九年)十月戊寅,天清節,齊、高麗、夏遣使來賀。撒離喝攻下慶陽。慕洧以環州降。宗弼與宋吳玠戰於和尚原,敗績。

3. 太宗本紀

(天會)十一年正月丁巳朔,齊、高麗、夏遣使來賀。丁卯,撒離喝敗吳玠於饒峰關。

4. 太宗本紀

(天會十二年)二月丁酉,撒離喝敗宋吳玠軍於固鎮。

5.世紀補

(天會六年)宋秦鳳路都統制吳玠軍於隴州境上,招討都監馬五擊走之,降一縣而還。

6.列傳十·完顏海里

睿宗經略陝西,海里戰卻吳玠軍於涇、邠之南,

7.列傳十·完顏彀英

宋吳玠擁重兵據涇州,涇原以西多應之。元帥撒離喝欲退守京兆,俟河南、河東軍。彀英曰:“我退守,吳玠必取鳳翔、京兆、同、華,據潼關,吾屬無類矣。”撒離喝曰:“計將安出?”彀英曰:“事危矣,不如速戰。我軍陣涇之南原,宋兵必自西原來。彀英與斜補出各以選騎五百摧其兩翼,元帥當其中擊之,可以得志。”監軍拔離速曰:“二子當其左右,拔離速願當其中。元帥據岡阜,多張旗幟為疑兵,可以得志。”撒離喝從之。吳玠兵果自西原來,彀英、斜補出擊其左右,自旦至午,吳玠左右軍少退,拔離速當其前衝擊之,遂敗玠軍,殭屍枕藉,大澗皆滿。自此蜀人喪氣,不敢復出,關、陝遂定。

8. 列傳十五·完顏宗弼

及攻吳玠於和尚原,抵險不可進,乃退軍。伏兵起,且戰且走。行三十里,將至平地,宋軍陣于山口,宗弼大敗,將士多戰沒。明年,復攻和尚原,克之。

9.列傳十七·張中孚

累官知鎮戎軍兼安撫使,屢從吳玠、張浚以兵拒大軍。

10.列傳十九·夾谷謝奴

與吳玠相拒,烏里雅行陣不整,吳玠乘之,謝奴領兵逆戰,遂大破敵。

11.列傳二十·完顏習不主

又以五千兵敗吳玠之眾三萬。

12.列傳二十二·撒離喝

使撒離喝總之。居無何,請收劍外十三州。與宋王彥之軍七千人遇於沙會濼,敗之,遂克金州。連破吳玠諸軍於饒峰關,遂取真符縣,取洋州入興元府。敗吳玠兵於固鎮,擒其兩將。

13.列傳三十六

初,吳玠、吳璘俱為宋大將,兄弟父子相繼守西土,得梁、益間士眾心。

吳璘

1.世宗本紀

(大定二年)三月癸亥(二十四史全譯本做癸卯),參知政事獨吉義罷。元帥左都監徒單合嘉敗宋將吳璘於德順州。

2.世宗本紀

(大定二年七月)陝西都統璋敗宋將吳璘於張義堡。

3.世宗本紀

(大定二年)九月甲午朔,完顏謀衍擒奚猛安合住。元帥左都監徒單合喜大敗宋將吳璘於德順州。

4.列傳三·完顏璋

宋將吳璘出散關,據寶雞以西,詔璋赴元帥都監徒單合喜軍前任使。

5.列傳三·完顏璋

京兆尹烏延蒲離黑、丹州刺史赤盞胡速魯改已去德順州,宋吳璘復據之,都監合喜以璋權都統,與習尼列將兵二萬救德順。璋率騎兵前行,與璘騎拴二萬戰於張義堡遂沙山下,敗之,追北四十餘里。璘軍遇隘不得前,斬首數十級。璋至德順,璘據城北險要為營,璋亦策營與璘相望,可三里許。兩軍遇於城東,凡五接戰,璘軍敗走,璋追至城下。璘軍已據城北岡阜,與其城上兵相應,以弩夾射璋軍。璋軍陽卻,城中出兵來追,璋反施與戰,大敗之。合喜遣統軍都監泥河以兵七千來會,與璘軍復戰,敗之。璘遣兵據東山堡,欲樹柵,璋與習尼列、泥河議曰:“敵若據東山堡,此城亦不可拔,宜急擊之。”於是璋先據要地,習尼列以兵逼東山堡,璘兵恃濠相拒,短兵接,璘兵退走,習尼列追擊之。璘城北營兵可六千人,登北岡來戰,璋之漢軍少卻,傷者二百人。璘遂焚璋軍攻城具,璋率移刺補猛安兵逾北岡擊走之。璘軍隔小塹射璋軍,移刺補少卻,習尼列望見北原火發,乃止攻東山堡,亟與將士來赴,引善射者先登,率劉安漢軍三百人擊敗之。璘軍皆走險,璘以軍三萬據險作三陣,皆環以劍盾、行馬。璋遣萬戶石抹迭勒由別路自後擊之,特里失烏也、移刺補以二千人當其前,以強弓射之,璘兵大敗,墮溝壑者甚眾。璋軍度澗追之,斬數千級而還。

璘軍雖敗,猶恃其眾,都監合喜使武威軍副總管夾古查刺來問策。諸將皆曰:“吳璘恃險,不善野戰,我退軍平涼,彼必棄險就平地,然後可圖也。”璋曰:“不然。彼恃其眾,非特恃險也。昔人有言,‘寧棄千軍,不棄寸地’,故退兵不如濟師。我退軍平涼,彼軍深入吾地,固壘以拒我,則如之何。”查刺還報,合喜於是親率四萬人赴之。吳璘詰旦乘陰霧晦冥分兵四道來襲,戰於城東,離而複合者數四。漢軍千戶李展率麾下兵先登奮擊之,璘軍陣動。璋乘勝踵擊,璘軍覆敗,追至北岡,璘走險,璋急擊之,殺略殆盡。璘分半軍守秦州,合喜駐軍水洛城東,自六盤山至石山頭分兵守之,斷其餉道。璘乃引歸。

6.列傳十九·蒲察胡盞

從破德順、秦、鞏、臨洮、河、蘭等州,破吳璘兵

7.列傳二十·顏盞門都

大定初,宋將吳璘等以軍數十萬人據秦、隴,元帥府承製以門都為勇烈軍都總管,領軍討之。宋人保據德順。都監合喜遣武威軍副都總管夾谷查剌,會宗室璋,議征討之策。璋與門都曰:“須都監親至,敵必退矣。”合喜領軍四萬來赴,遂復德順州。

8.列傳二十四·李師雄

宋將吳璘軍攻秦、隴,會師雄以事就逮臨洮,宋兵至城下,州人乘城拒守,謀欲出降,師雄止之。宋將權儀鞭馬方上浮橋,師雄射之,墜於橋下,遂擒權儀,宋師退。

9.列傳二十四·夾谷查剌

時彰化軍節度使宗室璋等與宋將吳璘相拒於德順州,元帥左都監徒單合喜遣查剌與諸將議破敵策。璋等議曰:“我兵雖屢勝,而敵兵不退者,知我軍少故也。須都監親至,方可破敵。”於是合喜領兵四萬至,遂下德順州。

10.列傳二十五·徒單合喜

是時宋吳璘侵古鎮,分據散關、和尚原、神叉口、玉女潭、大蟲嶺、石壁寨、寶雞縣,兵十餘萬,陷河州、鎮戎軍。合喜乞濟師,詔以河南兵萬人益之。合喜遣丹州刺史赤盞胡速魯改以兵四千守德順,吳璘以二十萬人圍之。統軍都監石抹迭勒將兵萬人,破宋兵於河州,還過德順,駐兵平涼,求益兵於合喜,以解德順之圍。合喜遣萬戶完顏習尼列、大良順,寧州刺史顏盞門都各將本部兵,合二萬人,以順義軍節度使烏延蒲離黑統押之,與迭勒會。吳璘聞之,使偏將將兵五千人來迎,前鋒特里失烏也、奚王和尚擊敗之,追至德順城南小溪邊,璘自將大軍蔽岡阜而出,烏也等馳擊之,迭勒、蒲離黑繼至,併力戰,日已暮,兩軍不相辨,乃解。已而璘報雲:“宋主遣使至,兩國講和,請各罷兵。”璘遂遁去。蒲離黑亦引軍還。

11.同上

頃之,吳璘復來犯陝西州郡,兵十餘萬。詔以兵七千益合喜兵,號二萬人,慶陽尹烏延蒲轄奴、延安尹高景山分領之。彰化軍節度使璋、通遠軍節度使烏延吾裡補、寧州刺史移剌高山奴、京兆少尹宗室泥河、恩州刺史完顏謀良虎,皆備軍前任使。宋人驅率商、虢及華山、南山之民五萬人,來圍華州。押軍萬戶裴滿挼剌欲堅壁守之,猛安移剌沙裡剌曰:“宋兵雖多,半是居民,不習戰,不如擊之。”於是挼剌以騎兵千人敗宋前鋒,追至其大軍,亦敗之,斬首五千餘級。已而,璋敗宋姚良輔軍於原州,宋戍軍自寶雞以西,至於大蟲嶺,皆自散關遁去。頃之,吳璘聞赤盞胡速魯改、烏延蒲裡黑軍已去德順,率兵號二十萬,復據德順,陷鞏州、臨洮府。臨洮少尹紇石烈騷洽死之,詔贈官一階,賜錢五百貫。合喜以璋權都統,習尼列權副統,將兵二萬攻之。連戰,宋兵雖敗,璘恃其眾,不肯去,分其兵之半,守秦州。合喜乃自行,駐水洛城,東自六盤山,西抵石山頭,分兵守之,當德順、秦州之兩間,斷其餉道,璘乃引去。

12.列傳三十·徒單克寧

契丹平,克寧除太原尹。未閱月,宋吳璘侵陝右,元帥左都監徒單合喜乞益兵,遣克寧佩金牌,駐軍平涼。詔合喜曰:“朕遣克寧參議軍事,此其智勇足敵萬人,不必益軍也。”克寧至,下令安輯,未幾,民皆完聚。

13.列傳三十六

初,吳玠、吳璘俱為宋大將,兄弟父子相繼守西土,得梁、益間士眾心。

14.列傳四十五

既而徵西元帥合喜敗宋將吳璘、姚良輔於德順、原州,右丞相僕散忠義、右副元帥紇石烈志寧敗李世輔於宿州,斬首五萬,兵威大振。


北門猿



問:為什麼金史對韓世忠、劉琦、吳階等將領對金戰績讚不絕口,卻很少稱讚岳飛對金的戰績?

答:這個問題還是由我來回答吧。因為,我看了一些其他歷史回答達人的回答,嘮嘮叨叨一大串,卻沒答到點子上。

這次,我有點懷疑提這個問題的是個嶽黑人士。

理由很簡單,嶽黑人士普遍有這樣一個共同點,就是不願查找資料解決問題,他們隨時隨地,只要想到那怕是一丁點可以黑岳飛的地方,都會大呼大叫地提出來,惟恐別人不知。

單看題面,我就敢肯定,這位嶽黑人士一定沒有讀過《金史》。

《金史》是元朝人根據金國史官修訂史料編纂成的權威官修史書。

本來各國修訂自己的史事資料,但凡涉及對外作戰,都有“揚勝諱敗”的特點,但金國史官的這個特點尤其突出。

清著名史學家趙翼在他所著《二十二史札記》中論及“宋金用兵需參觀二史”,特別指出宋金“兩國交兵,國史所載,大抵各誇勝而諱敗”。

嶽黑們說《金史》對韓世忠“對金戰績”讚不絕口,有這可能嗎?

眾所周知,韓世忠戰績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黃天蕩之戰了。

對於此戰的結局,《宋史•韓世忠傳》的記載是:“敵得絕江遁去。世忠收餘軍還鎮江。……是役也,兀朮兵號十萬,世忠僅八千餘人。”

《金史•完顏宗弼傳》的記載卻是:“世忠不能軍,(被宗弼)追北七十里,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

看到了吧?《金史》說韓世忠在黃天蕩之戰中“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即水師幾乎被全殲,他韓世忠本人僅僅撈了條性命。

這,從哪兒看得出是“讚不絕口”了?!

再來說說劉錡。

劉錡在抗金戰場上的代表作是順昌之戰。

遺憾的是,整一部《金史》都是極力避諱順昌之戰的。原因也好理解,後來的金世宗完顏雍有參與了此役,遭遇了慘敗,由此金朝史官必須極力隱諱迴護。

其實,無論是《金史》還是金代文獻中,都沒出現過劉錡(包括同音的“劉奇”“劉琦”)的名字。

疑似的一次,是在《金史.烏延胡裡改傳》中。其記載為:“(天會)八年,攻廬州,至柘皋鎮,胡裡改領甲士三十為前鋒,執宋所遣持書與劉四廂錡者七人。”

劉錡在紹興九年(金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二月壬戍(11日)曾被宋廷任命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並代解潛權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所以,這裡說的“劉四廂錡”似乎指的就是他。

但《金史.烏延胡裡改傳》寫烏延胡裡“攻廬州,至柘皋鎮”的時間是天會八年(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而劉錡此時的官職是隴右都護(該年八月癸未被張浚奏擢為涇原經略使兼知渭州),一直在與西夏軍作戰,並無在淮南的經歷,而他得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也是九年以後的事,所以,這裡的“劉四廂錡”應該不是他。

所以,嶽黑說《金史》對劉琦“對金戰績讚不絕口”,根本就是一派胡言!

有史學家對南宋將領在《金史》中出現次數做過統計:岳飛一共出現在8個紀、傳中;韓世忠的這個數字為7;張俊為2;宗澤為1;張浚+張俊為11;(金人把張浚、張俊弄混成了一個人);吳玠為10;吳璘為10;劉光世為3。

根據這個數據,大致可以推測出這些南宋將領在金軍中聲望及能力的高低。

吳玠和吳璘兄弟在川陝戰場的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幾場硬仗打得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與他們對應的數字為10並不奇怪。

除了他們哥倆,就以岳飛為最了,足見金人對嶽爺的忌憚。

當然,嶽黑們可能會說,《金史》是多處提到岳飛,但提到的都是岳飛的敗績,有什麼好誇耀的?

美國亞歷桑那大學教授陶晉生對《金史》中的“岳飛敗績”做過翔實考證,認為都是“失實、錯謬”的記載。

這些“失實、錯謬”,或出於金軍的錯覺,誤以為南宋北伐之師都是岳家軍,或因北方義軍假借岳家軍的聲威,打著岳飛的旗號,起而抗金。

即使是這樣,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岳家軍的巨大影響力,從而推知在南宋諸將中,岳飛乃是金軍最看重的敵人。

最後補一句,《金史》中“失實、錯謬”的記載實際上比比皆是的。清朝史學家施國祁經過“辨體裁,考事實,訂字句”,共發現了四千多錯訛不實、顛倒混亂的記述。為此,他花了20多年時間,修訂成《金史詳校》10卷,訂正了《金史》中的許多史實錯誤。


覃仕勇說史


兩個原因;

第一;岳飛的名氣怎麼來的?為什麼那麼受重視?

同樣是戰勝,岳飛的戰勝非常關鍵,郾城和穎昌的佔領意義非常重大,這次勝利正好是處在第一次紹興議和以後,金國反悔,撕破合議,進攻南宋。但是南宋並沒有放棄議和這條路,但是想要議和,必須你的有本錢,高宗和秦檜比誰都明白,要想和金國議和,必須讓金國知道不議和沒有出路,你吃不掉南宋,以戰促和是基本策略。岳飛長驅北上,給金國打擊,對以後金國願意重新坐到談判桌上來起了很大作用。所以高宗對此高度重視,連續多次給岳飛嘉獎,擴大影響。但是宋高宗也非常擔心,岳飛的長驅直入對金國震懾力是很大,但是也非常危險,岳飛已經處在金兵集結的主力範圍之內,如果岳飛失敗,這張王牌就變成臭牌了。於是急調岳飛回來,保住不敗戰績。

其時岳飛的這些戰績,在南宋抗擊金國的戰役中算不得特別突出,從殺傷人數和對金國主力的打擊上並不突出,但他是主動向前推進,與劉錡守順昌,吳玠守蜀的防禦戰相比更能讓人振奮,更能給人們帶來希望,所以戰略意義很強,給我們的印象岳飛很了不起。但是對金兵來說,岳飛是在金國撤退中一路追殺,主力本來就沒打算和岳飛死磕,岳飛殺死的大部分是

籤軍,也就是金國臨時抽調的當作炮灰用的壯丁,這些人是被迫上戰場,排在前邊當肉盾的,遇到岳飛死的死降的降,這些人的性質和抗戰中的偽軍性質差不多。岳飛並未傷及金兵主力,所以岳飛回撤後,金國能迅速組織主力一路又掩殺過來。

岳飛是中興四將中出道最晚的,參加的對金戰役也不多,而且中間夾雜著多次失敗,他的飛昇主要集中在南宋穩定以後的後半段,在中興四將中,劉光世是北宋名將世家,可以說是靠吃老本上去的,他也最早退出抗金的戰役的,剩下的三個人中,張俊是排在第一的,岳飛曾經就是張俊的部下,張俊起兵早,是最早對金作戰的隊伍,而且在苗劉兵變中有大功,所以在南宋,他的名氣在當時是最大的,其次就是韓世忠,岳飛則排在最後,論戰功無法與張俊和韓世忠相比,更無法和長期與金兵主力作戰的吳玠兄弟相比,劉錡雖然沒有進入中興四將,但戰績非凡,順昌大捷首破金兀朮的鐵浮陀和柺子馬,迫使金兵北撤,岳飛也是在這個基礎上跟著北撤的金兵一路掩殺而去。而且在岳飛撤軍的時候,多虧劉錡圍魏救趙,否則岳飛很難全身而退。金國的歷史可以說忠實記載了這些東西。岳飛與其他人相比,參加的戰役次數少,真正對金兵的主力影響也小。所以在準備談和前,宋高宗把岳飛、張俊、韓世忠調到朝中任職,奪了他們的兵權,韓世忠和張俊是樞密使,而岳飛僅為樞密副使。

第二;《金史》和《宋史》對岳飛的描述為何出現巨大反差?

《金史》和《宋史》都是脫脫主編的,但在編三史(另一個是《遼史》)的時候,金史的資料是最全的,編纂也是最完整的,《遼史》是最差的,幾乎是錯誤百出,遺漏更是很多,《宋史》居中,宋史的史料還是很豐富的,但是因為時間太緊,在編輯過程中並沒有對各史料之間的銜接進行系統的分析,只用了短短兩年多點的時間就編完了,編《宋史》的時候,脫脫採用了嶽柯為其祖父辯白的文字,嶽柯和岳飛的關係特殊,完全以嶽柯的觀點看岳飛,當然就顯得非常突出了。但是在《金史》的編纂時,沒有這樣一位特定人物提供充足的素材,當然會與《宋史》形成鮮明對比。


加一點題外話,岳飛的名氣在脫脫沒有編纂《宋史》以前並不是很大,嶽柯的辯白文字雖然被宋寧宗收入史官,但是並沒有採信多少,所以岳飛早在1162年就平凡昭雪,嶽柯在1206年就提出秦檜害死岳飛的理論,但直到1254年,秦檜才被徹底打倒,這時候岳飛已經死了將近九十年。在南宋的時候,岳飛也並不像現在這樣被人人敬仰,成為大家朝拜的大英雄,岳飛墓一片荒涼,幾乎無人問津,宋末元初的書法名家趙孟頫曾作詩感嘆;

嶽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誰提

岳飛在《金史》並不特別突出沒什麼好奇怪的,岳飛成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那是在明成化年間才開始的,重新修岳飛墓,塑造秦檜跪像都是在這一時期。後經過明清以及民國的不斷強化,岳飛的形象才深深紮根於每一個漢人的思想裡。它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不可改變,無論歷史上的岳飛是什麼樣子,都不可能再改變岳飛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岳飛已經化作一個符號,而非一個簡單的歷史人物。



山野論史


我看了一圈答案,發現好多人估計都沒看過《金史》,就憑著一腔熱血在做意氣之爭。事實上,《金史》雖然是元朝時編寫的,但其內容其實主要是照抄金代官方編寫的“實錄”,其立場是以金朝為正統的,所以不存在“客觀”的問題。另外,金史雖然一般署名是元末的丞相脫脫,但其實是由翰林學士歐陽玄等人負責刪改金朝實錄編成的。

首先,《金史》根本沒有對韓世忠、劉琦、吳階等將領對金戰績讚不絕口,以吳玠以為例,整個《金史》並沒有誇讚過吳玠,只不過呢,吳玠的和尚原大捷,金朝官方是承認的,看一段關於和尚大捷的描寫吧:

及攻吳玠於和尚原,抵險不可進,乃退軍,伏兵起,且戰且走,行三十里,將至平地,宋軍陣於出口,宗弼大敗,將士多戰沒。

《金史》的這段描寫,不但承認金軍自己打了敗仗,而且還描寫了完顏宗弼的丟盔棄甲、抱頭鼠竄的狼狽樣子,讓人看著覺得真爽。但注意,《金史》何曾有一個字誇讚過吳玠!所謂誇讚的話,估計是沒有看過《金史》原文,但是又聽說過《金史》有這段描寫的人腦補出來的。

《金史》對岳飛的描寫,確實是沒有像對吳玠那樣的打勝仗的場景,《金史》也從來不承認金軍自己打敗仗的內容,但卻有很多關於岳飛對金軍發起主動進攻的記載,這實際上承認了岳飛對金軍佔據主動的戰略態勢,這是變相的承認了岳飛的厲害。


並且更重要的是,金朝皇帝是親口承認了岳飛的神武的:

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叄夷之誅,可不畏哉。

這句話是金宣宗說給吳玠的弟弟吳璘的後代吳曦聽的,這是金朝皇帝在吳玠的後人面前,親口讚揚岳飛“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但卻被宋朝迫害致死,岳飛有如此的下場,宋朝不值得效忠,吳曦後來也確實造反投靠了金朝。金朝皇帝親口說出、親筆寫下岳飛“威名戰功暴於南北”的話,這才是真正的讚不絕口。可見,《金史》真正誇讚過的正是岳飛。

所以題目問的問題,根本就不成立。不過是道聽途說,故意挑事罷了。


只愛潘多拉


岳飛作為軍隊統帥,岳飛犯了政治上的兩大忌。一要迎立舊主,要新主怎麼辦,不殺你殺誰,二他領導的軍隊叫岳家軍,在任何朝代都會被最高領導人猜忌。所以在碰到心裡狹小的領導,你必死無疑。


一路風2


首先我們看看金史是誰寫的。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他是這三部史書的主編官。脫脫是元朝的丞相,在位時對元朝貢獻很大。

說實話,作為第三方的史官,應該是持客觀的態度寫歷史的,但也不排除存在著對某些人物認識上的偏頗。

《金史》是脫脫所修,估計也是比較公平,客觀的編撰的。那麼,在金史書中,為什麼對韓世忠、劉琦、吳階等南宋名將大加讚賞,而對岳飛卻很少稱讚呢?

我們先看看韓世忠、劉琦、吳階的戰績吧。

韓世忠最高做到過樞密使,而岳飛最高做到過副樞密使,也就是說韓世忠官職比岳飛高。韓世忠最好戰績就是帶領八千士兵,在黃天蕩堵截金兀朮的十萬金兵。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再次南下,突破長江天險,攻破了建康(今江蘇南京)等重要城鎮,一路燒殺搶掠,心滿意足了就往回返。

韓世忠駐守於松江、江灣、海口一帶,聽到金兵撤退的消息,韓世忠立即分兵把守要地,準備甕中捉鱉,金兀朮行走到黃天蕩這個地方,果然被韓世忠攆著打,八千人宋朝軍隊,打的金兀朮十萬大軍滿地找牙。

還多虧金兀朮久經沙場臨陣不亂,他一夜之間命令士兵清理好河道,準備好船隻等物品,趁著風起,坐船連夜逃了出去。

韓世忠雖然剛開始打的順風順水,畢竟人太少,後續沒有跟上,沒有鞏固取得的戰績,被金兀朮乘機逃跑了。

但是,韓世忠和夫人梁紅玉大戰黃天蕩的故事,迅速傳遍了江南,大大鼓勵了南宋抗金士氣,這有歷史上決定性的意義。脫脫對這段歷史十分熟悉,所以對韓世忠的戰績稱讚不已。

那麼,劉琦的戰績又是怎樣呢?


劉琦,建炎四年,為涇原經略使兼知渭州(甘肅平涼市),和中興四將之一的張浚在富平(屬陝西)與金兵會戰,立有戰功。後至臨安領宿衛親軍。

紹興十年,率王彥舊部(八字軍)赴任東京副留守,與順昌(安徽阜陽市)知府陳規守城抗金,以少勝多,破金兀朮柺子馬,史稱“順昌大捷”。

次年援淮西,與張浚、楊沂中破敵於柘皋(安徽巢湖市北)。歷史上對南宋中興四將有不同的看法,其實劉琦有資格入選,但中興四將沒有劉琦的名字。(南宋中興四將是: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

可以說,劉琦並不比中興四將,除韓世忠之外的三個人戰績差,他的“順昌大捷”也是以少勝多的範例。

接下來看看吳階的戰績吧。


吳階,南宋抗金名將。字晉卿,宋時生於德順軍隴幹(今甘肅省靜寧)。

年未滿二十歲參加德順軍,後移居水洛(今甘肅莊浪)。 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功。後領兵抗金,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朮部,破川陝路金兵進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撫使。

吳階一生和金兵作戰的時間至少有十年(從建炎四年到紹興九年去世)。而岳飛和金兵作戰的時間頂多三年(建炎四年和紹興十年這兩次戰爭)。

吳階一生抵抗的都是金國的正規軍,岳飛直接和金兵對抗的大規模戰役只有郾城和穎昌兩次。

真實的歷史,吳階和劉琦抗金的戰績並不比岳飛差,但在民間的口碑卻不如岳飛名氣高。


這是因為,為岳飛寫傳的不是別人,正是岳飛的孫子岳珂。岳飛的孫子在岳飛死後十年為他爺爺做的傳。之所以在民間岳飛名氣很大,一部分得益於他的孫子岳珂。

真實歷史岳飛也不是什麼百戰百勝,如《金史.王伯龍傳》中就記載“軍渡採石,擊敗岳飛、劉立、路尚等兵,獲芻糧數百萬計。”
史書上動不動就說岳家軍殺敵“數千數萬”,甚至“以五百騎兵破金兵十萬”,其實岳家軍在大部分戰鬥中所殲滅的敵人,並不是真正的女真人,而只是張邦昌“偽齊”政權的“偽軍”,以及被金兵抓壯丁用來當“炮灰”的老百姓。

脫脫知道內情,所以在金史書中,對岳飛的戰績很少稱讚。反而對韓世忠、劉琦、吳階大加讚揚。當然歷史真相是什麼。隨著時間的流逝,肯定會水落石出的。



秉燭讀春秋


到了十三金牌時,岳飛能動員的直屬兵力是全宋最大的,岳飛在金較量中,其騎兵部隊己經可以和草原騎兵抗衡,金朝的優勢在岳飛面前己失,很丟面子的,🙄所以金,元不計。宋那邊岳飛屈殺,岳飛的官方資料全被黑掉。


荊州紅星


12世紀前後,在東北松花江邊上女真族建立金國先後消滅遼國和北宋。就在北宋滅亡後,趙構在臨安(杭州)建立南宋。金國幾次南犯打臨安,全被岳飛所領導的岳家軍,迎頭痛擊,並且帶著岳家軍北伐去收復許多北方失地!的確,他借勢將更多地北伐去收復北方國土。因此,金國上下無比緊張,並釆取各種手段對南宋北伐做出阻撓對策。

笫①採取離間計!製造輿論以抬高其他三位不是激進北伐型人物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的地位,而貶低志高氣傲的岳飛,使得岳飛心中怨氣不斷積累,而處處與其他將領爭名奪利。由於天天吵著北伐,所造成武將之間產生激烈矛盾!同時,他持才孤傲,所心目中無人的性格被無形放大,為他的後來的死,留下伏筆!

第②反間計:金國知道南宋趙構希望議和!知道南宋中,除了岳飛每天吵著北伐,而其他三位武將深刻領會了皇帝的議和意圖。因此,金國製造謠言而散佈岳飛沒什麼大夲事,只是誇誇其談,而紙上談兵之貨色。用此計激怒了岳飛年輕氣盛的性格,他總想通過北伐來證明自己不是誇誇其談之人。就這一點真是趙構所最憎恨岳飛!他每日吵著北伐,如北伐成功,趙構的父親和哥哥回來,趙構還能安穩地當皇帝嗎?因此,岳飛必須死!怪誰呢?岳飛他太不懂政治,卻中金國之計謀。

金國用借刀殺人方法,成功得到雙方休養生息時間!


大奇兄


現在有一股中國人,在不斷的侮辱自己民族的英雄,有一些所謂大V,經常含沙射影的想抹黑以岳飛等為代表的英雄們的歷史功績,欲亡其國,先亡其史,讓大家都認為自己國家的英雄聖賢都是敗類、流氓、小人,從而打擊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祖先都是這種人,他們的後代還嘚瑟什麼勁兒?這些當下中國的敗類,為了洩憤以及領取報酬,或義務或有償的替某些勢力充當打手,非常可恨,請有識之士務必當心。感謝北門轅以及眾慷慨之士慧眼撥雲的努力。


納蘭無忌1


眾所周知,韓世忠戰績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黃天蕩之戰了。 對於此戰的結局,《宋史·韓世忠傳》的記載是:“敵得絕江遁去。世忠收餘軍還鎮江。……是役也,兀朮兵號十萬,世忠僅八千餘人。” 《金史·完顏宗弼傳》的記載卻是:“世忠不能軍,(被宗弼)追北七十里,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 看到了吧?《金史》說韓世忠在黃天蕩之戰中“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 即水師幾乎被全殲,他韓世忠本人僅僅撈了條性命。這,從哪兒看得出是“讚不絕口”了?! 再來說說劉錡。劉錡在抗金戰場上的代表作是順昌之戰。遺憾的是,整一部《金史》都是極力避諱順昌之戰的。無論是《金史》還是金代文獻中,都沒出現過劉錡(包括同音的“劉奇”“劉琦”)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