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就是不斷找尋自己的過程

讀書就是不斷找尋自己的過程

餘秋雨:讀書,就是不斷找尋自己的過程

當我們旅行,面對敦煌莫高窟、洛陽石窟、東坡故居、石門棧道時,若不知曉其中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又怎能說旅行讓生命更豐富呢?

錢鍾書先生曾說: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一個郵差。

尤其是,當你讀過《文化苦旅》後,書中的深邃渾厚、氣象萬千,更會懂得:讀書,是另一種形式的旅行。

或許,有生之年我們不會去那麼多地方,但有一個人能用他的文字,帶我們領略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壯麗景觀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而他,就是當年用一本《文化苦旅》震撼中外的餘秋雨

他用散文的方式,將城市古蹟文化,一一道盡,如同一幅幅歷史畫卷,文化卷軸,在你面前一一展開。

一路苦旅尋找中華文化的魂

為了尋找中華文化的靈魂,90年代餘秋雨毅然選擇辭職遠行,獨自考察並闡釋了大量中華文化的遺蹟。為了對中華文化進行比較研究,他貼地穿行四萬公里當今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親身考察了人類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遺址。

“瞭解中華文明,首先要了解中華文化脈絡。”他穿行於歷史文化的時空隧道,像朝拜的行者,在探詢中遴癬體悟著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

“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所以,我們才在他的文字裡,讀到一種寄託在歷史深處真正的情感:

找尋生命與人生的真諦

余光中先生曾評價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白先勇也高度讚賞過餘秋雨:他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餘秋雨還有一個的厲害之處,是將文化古蹟與人生真諦,融入在優美動情的散文裡。讀者能從文字中獲取新知,從閱讀中跨過平庸,從而獲得人生的進取。

他在描寫月牙泉時,由奇蹟之景帶來的心靈震撼,昇華至對人生、世界和歷史的辯證認識,極其精彩:

這樣的行走,既是文化的朝聖,也是一個人對生命的朝聖。

以文字觸摸生命閱讀就是不斷找尋自己的過程

曾有人問餘秋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

他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但他行遍陽關雪、都江堰、西湖夢、白髮蘇州……把人間景緻都留在了文字裡。翻動書頁,順著文字劃過眼簾,跟隨著他品味淳樸的鄉情,感悟王者的孤獨,瞭解流放的沃土,理解漂泊的寂寞,從靈魂深處觸摸歷史,觸摸一塊塊孤傲、悲涼的牆磚。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讓讀者有了浸滿“文化”的閱讀享受,閱讀,就是不斷找尋自己的過程。

“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

1992年首次出版,是餘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最負盛名的作品。

這本書以文采飛揚、知識豐厚、見解獨到而備受萬千讀者喜愛。餘秋雨也由此開創“歷史大散文”得一代文風,令世人重拾中華文化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