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編者語:資管新規出臺,對銀行理財業務的規範發展做出了一系列要求。新規明確指出,過渡期後滿足要求的銀行開展資管業務必須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管子公司。30萬億左右規模的銀行理財,其一舉一動對整個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大資管時代,銀行發展資管業務為何要設立子公司?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的當下,銀行資管的轉型有何意義?跟隨本文,為你解讀。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文/巴曙松、江雅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朱虹(中國再保險集團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2018年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發佈;為了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相關制度, 7月20日,一行兩會又進一步發佈了系列資管新規的配套文件,就資管新規實施的進度、力度、範圍進行適應性的微調。按照資管新規要求,第十三條指出:“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強化法人風險隔離”、“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應當確保資產管理業務與其他業務相分離”。此外,資管新規第十四條指出,“過渡期後,具有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僅從第十三條規定看,對於暫不具備條件而設立專門的資管業務部門的機構,何時應設立獨立資管子公司,目前的監管政策並未給出具體時限;但第十四條明確要求,過渡期後,滿足條件的商業銀行想要開展資管業務,必須設立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根據證監會2018年2月發佈的證券投資基金託管人名錄,目前具備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共有27家(包括五大行、郵儲銀行、12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和廣州農商行)。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表1:具有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

隨著政策的細化完善以及轉型的推進,中國的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規則新框架日趨明朗,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的步伐正在加快。設立資管子公司是各銀行落實資管新規的重要措施;同時,擁有近30萬億規模理財產品的銀行,其資管子公司的設立對資管行業格局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銀行理財的轉型,可以說是此次監管層推行資管新規及其配套文件過程中,所面臨的最為重要、也是難度最高的領域之一。設立子公司為銀行理財轉型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但也面臨不少困難與挑戰。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一、當前中國銀行業設立資管子公司的市場和政策背景

1、監管要求:銀行理財向高質量發展,新規出臺引導銀行資管轉型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的理財產品規模不斷攀升。如圖1 所示,截至2017 年底,全國共有56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9.35 萬隻,理財產品存續餘額29.54 萬億元;同時,中國受監管的資產管理行業總規模達12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銀行理財產品佔比23.44%,規模最大,其地位可見一斑。雖然在“資管新規”出臺後銀行理財規模增速有所放緩,但30萬億左右規模的銀行理財作為其他各類資產管理機構最為重要的委託,對整個資管行業格局仍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圖一: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存續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 (2017年)》

儘管中國銀行業的理財業務在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增強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回顧歷史,中國銀行業的資管業務可以說一直在探索和調整中發展。2010年銀信業務被叫停,部分銀行為了迴避監管轉而使用在當時來說還沒有準確信息披露的資金池模式。2013年表內額度緊張、資本約束加強促使銀行加大理財業務發展力度,理財規模迅速躍升。但剛性兌付、多層嵌套、資金池運作、大量非標資產投資等問題的存在,使銀行資管業務更像是由監管套利驅動的工具;而發展以客戶為中心的投資理念,培養主動管理能力的監管目標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資管新規的推出是資管行業監管框架的歷史性的大變革,而銀行資管是其規範的主要對象之一。新規要求打破理財產品剛兌,實現淨值化轉型;並且嚴禁資金池;同時限制嵌套層數,壓縮資管產品的槓桿空間。銀行當前的資管模式難以為繼,在這個銀行資管亟待轉型的風口,設立資管子公司的模式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2、國際成熟市場的行業經驗:銀行系資管是全球的主流趨勢

銀行理財轉型除了滿足國內監管需求,參考國際上資管行業經驗,銀行系資管也是主流趨勢。由2017年全球資管公司排名(表2)可知,前20家資管公司中有半數公司的母公司屬於銀行系,包括瑞銀、摩根資管、道富等。從國外大銀行的發展情況來看,儘管資產管理不是銀行利潤貢獻最大的業務,但由於其在維繫客戶關係、提高綜合金融服務、提升客戶粘性等方面作用明顯,銀行往往將資產管理業務放在主營業務、核心板塊的位置。而在中國,資產管理至少在目前看仍不是中國銀行業的主營核心業務之一,具體表現在人員配備、體制機制安排上沒有市場化的制度安排和足夠的資源投入,與銀行內部的其他業務的聯動較少,銀行資管的運作模式一度更多發揮的是監管套利的部分功能。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表2 :2017年全球資產管理公司排名

此外,儘管中國銀行業的理財規模在整個資管行業中佔比最大的,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銀行資管業務規模佔銀行資產規模比重、資管業務收入利潤佔銀行收入利潤比重都相對來不併不算高。2017年中國銀行業的理財餘額29.54萬億元,佔全國資管規模比重近四分之一,但相對於銀行總資產252.40萬億元來說僅佔11.7%。根據美國財政部金融研究辦公室的統計,早在2012年末,美國銀行業資產管理規模12.75萬億美元,佔銀行業總資產13.07萬億美元的97.6%,二者基本相當。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圖二:金融危機後美國三大銀行資管板塊收入佔比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Bloomberg、華泰證券研究所

參考對照美國商業銀行的轉型過程可以看出,1970年開始,美國非銀金融機構(金融公司、ABS發行機構、投行、通道機構)的發展給銀行帶來外部的競爭壓力,可出售和轉讓信貸資產使非銀規模快速擴張,利率市場化也給商業銀行帶來內在轉型的壓力,美國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業務被蠶食。為了應對競爭,1980-1990年間,美國國會相繼修改了三項法律,減輕商業銀行監管負擔,從而推動商業銀行完成資產管理轉型和組織制度轉型。

長期來看,商業銀行在中國金融體系仍佔據重要地位,居民對銀行理財的信任感依然較強,銀行的渠道優勢仍將維持。但隨著貨幣基金等非銀機構產品的興起,銀行也面臨客戶流失的壓力。2013 年以來,隨著銀行基準利率的下行,銀行利率和貨幣基金收益率的差距越來越大。類比美國市場,在和非銀機構競激烈爭的環境下,銀行理財可投資多類資產,投研能力強的銀行可以為投資者帶來較有競爭力的產品線和收益水平,從而幫助銀行在貨幣基金等產品崛起的時代留住客戶。對中國銀行業而言,設立資管子公司,既是轉型要求也是機遇所在。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3、長期趨勢:滿足人口老齡化加速下的資金支出需求

資管業務的核心功能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站在投資者結構的角度來看,中國居民財富的積累為資管市場帶來了發展機遇;如果把目光放在中國人口結構變化上,還可以發現,近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以及養老金體系的改革對整個資管市場也會逐步帶來不小影響。

2017年中國65週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1.4%。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7年末中國老人數量在全球老人數量中佔比達22.53%。一方面,在當前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中國居民的養老支出提高,個人由“儲蓄化”轉向“投資化”成為了長期趨勢。而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養老金的投資渠道相對單一,僅僅將錢存在銀行或者投資國債等經不能滿足居民未來的養老資金需求,因此金融市場應設計出相應的投資產品來滿足居民的資金支出需求。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另一方面,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實際上也加重了中國的社會負擔,養老金制度體系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類比海外成熟市場,1970年代,美國市場上的養老基金快速增長,養老金入市拉高了美國個人投資者佔比,同時也促進了資管行業的發展。隨著中國養老金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未來中國養老金入市也將為資管市場帶來較大增量資金,可以預見,中國養老金體系的變革對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和金融市場都將帶來長期深遠的影響。

在以上兩個層面的推動下,金融機構需要作出配合及轉型,這既是滿足投資者的需求也是順應監管政策調整的要求。目前,來自中國14家基金公司旗下的首批養老目標基金已於2018年8月上旬獲批,拉開了公募基金助力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的帷幕。而保險資產管理在養老金的管理上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此背景下,銀行主動轉型、設立資管子公司就顯得尤為重要,既是為未來大資管的發展早早佈局,同時也有條件為國家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貢獻力量。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二、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的趨勢

1、實現風險隔離,有利於淨值管理、打破剛兌

目前來看,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是為了滿足資管新規之後監管機構的新要求;但站在行業長遠發展的角度,設立子公司可以在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和傳統的表內存貸業務之間建立起風險防範的隔離牆。在更清晰的獨立核算的基礎上,可以從物理上隔離銀行理財風險。同時,由於中國銀行業的理財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託於銀行的品牌和渠道優勢,很多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會將其與銀行其他存貸業務相混淆,而這無疑加大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管理的難度;而將銀行資管業務獨立出來,可以使投資人真正理解銀行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的區別,方便進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打破理財剛兌。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2、完善銀行資管業務的交易主體地位和體制架構,拓展資管業務邊界

儘管中國銀行業擁有可觀歸謬的理財產品規模,但其資產管理部門無論是和國外銀行的資產管理子公司相比,還是和國內較具規模的公募基金公司相比,在人員數量、激勵機制上都有較大差距。多數理財規模達幾千億元甚至上萬億元的銀行,其資產管理部只有幾十個人,只有個別大銀行資產管理部人數上百;且從理財產品銷售到投資管理等多個環節,仍主要藉助、依託分行和總行其他部門的力量。

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可以為其理財業務提供獨立運作的平臺,減少對母行的依賴,有利於銀行資管部門增加投研力量、人員配備,使得資管業務在產品設計、風控、投研管理等方面更加專業化、在人員聘用、考核激勵、運營模式上更加市場化。更深遠的影響是,相對獨立的運作體系也有利於資管業務自身的有序發展,進一步完善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交易主體地位和體制架構,並有效防範化解主體風險,符合國際通行原則和業務發展規律。通過設立資管子公司,不僅可以使銀行資管實現實質性的主動管理,還可以拓展銀行資管業務的邊界,有利於全行理財業務的合規、穩健和長遠發展。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3、統一監管框架和規則,防止監管套利

在政策監管層面,資管子公司的運作形式也意味著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具備了獨立的法律主體資格,在賬戶開立和託管、產品投資等方面獲得平等准入、享受監管方面的公平待遇。更關鍵的是,設立資管子公司能夠統一監管標準,減少監管真空和套利;能夠避免銀行將理財業務作為調節資產負債表和監管指標的工具,防止指標造假和監管數據失真,消除潛在的風險隱患。

在大資管背景下,銀行業資產管理業務將面臨更加嚴格的監管和更復雜的經營環境,而銀行資管子公司的設立將為其帶來新的業務發展機會,促進銀行資管業務依法合規經營、強化風險意識,加快銀行資管業務迴歸“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業務本源。發展銀行資管子公司,既是政策要求,也是大勢所趨。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三、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面臨的挑戰

中國當前的融資結構仍以銀行貸款為主,長期來看商業銀行在中國金融體系中始終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如表3所示,與信託、券商等其他資管機構相比,銀行資管已經具有初步的規模優勢,在整個行業資管規模體量最大;由於在銀行體系主導下,中國個人投資者比例仍然很高,短期內銀行的渠道優勢及居民認可優勢很難打破,銀行穩定的資金來源,以及較低的資金成本其他機構難以相比;同時,銀行的物理銷售渠道優勢明顯,2017年末,銀行分支機構達22.87萬個,遠超其他機構。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表3:各資管機構運營情況對比

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若能及時增強投資研究、風險控制能力,加強人才資源、信息系統建設,通過產品轉型來發揮客戶、渠道、品牌效應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則可以幫助商業銀行在資產管理行業轉型過程中佔得先機,特別也有助於商業銀行發展FOF、MOM等最容易發揮銀行比較優勢的一些業務模式。

但資管子公司的設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資管新規要求產品向淨值化轉型的當下,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既不能延續過去“表外銀行”的慣性思維,又不應簡單成為公募基金的翻版。資管子公司為銀行理財提供了一個成為獨立法人來發展的空間,但同時相比於其他已運行多時的資管機構,獨立的運作機制也使得銀行資管在人員配備、投研能力等面臨不少挑戰。總體來看,資管子公司的設立面臨著自身定位、運作模式和體制建設等方面的考驗。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1、自身定位待明確

相比於其他金融機構,銀行主要面向社會公眾並擁有大量企業債權,其資管產品大多為公募產品,投資標的多侷限於債權類資產。而標準化股權、高風險的另類資產則銀行目前仍然需要逐步熟悉;加之銀行資管的人員配備和激勵機制尚待完善。因此,銀行資管子公司的投研能力與成熟的公募基金相比還並不具有優勢,其資管產品的投資資產丰度也不如創新活躍的主流券商。目前看來,相對來說,券商、基金較為擅長標準化證券資產的投資與管理,銀行則相對擅長標準債券、非標債權等資產投資,至少在目前的發展階段,投資資產類型之間有一定的錯位,競爭領域有所不同。

在此之前,中國的銀行理財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導致機構間常陷入惡性收益率競爭中。而在成熟市場上,全球領先的資管機構往往都有各自的有競爭力的所謂王牌資產類別和投資策略。例如,摩根大通在主題化投資管理領域獨樹一幟,太平洋投資被稱為債券之王,Vanguard的低成本ETF基金獲得巴菲特的親自推薦。在中國市場上,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後,首先需要對自身的資產管理業務如何開展進行戰略性的定位,明確自身在資管市場上所扮演的角色並確定與之相匹配的商業模式;利用優勢資源、強化核心競爭力,與其他資管機構展開良性競爭。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2、運作模式需優化

儘管銀行相對於其它金融機構(券商、基金、信託等)擁有廣泛的個人和對公客戶資源,遍佈全國的網點渠道也為財富管理業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但多數商業銀行在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過程中,往往習慣於資金池模式運作,通常並沒有搭建自身的投研體系,投研方式較為簡單,缺乏相關的經驗積累和隊伍配備。在新的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制度框架下,商業銀行需要圍繞淨值型產品設計能力及投研能力著手佈局,加強人才資源、信息系統建設等。

一方面,銀行的資產管理子公司可以參照公募基金的運行標準,通過外部招聘或內部培養的方式建立針對產品設計、資產配置、投資研究、風險控制等專業領域的人才梯隊,為資產管理業務的主動管理奠定人才基礎。另一方面,當前銀行理財業務的信息系統整體上是圍繞資金池局部節點搭建的,未來銀行的資管業務信息系統支撐模式要搭建覆蓋前臺投研和交易、中臺風控和後臺運營估值全業務流程的系統。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3、體制建設要平衡商業銀行業務和資管業務的不同要求

商業銀行作為一個龐大的體系,在公司治理、企業文化、人事、薪酬等體制機制方面有其獨特的要求,但是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也對文化和相關體制機制有一定的要求。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既需要在文化、人員、體系、機制等方面進行梳理和適當的調整,應該重點考慮如何平衡銀行其他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之間在體制機制內在需求上的差異等。

例如,資管子公司的獨立性、風險隔離和全行風險管理的一致性、有效性之間如何平衡?資管子公司與母行之間的關係,與總行其他部門、分行間的定位、利益分配如何確定?這些都是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需要面對的問題。總體而言,商業銀行通過資產管理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依舊具備較大的優勢,但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巴曙松等:銀行理財如何通過資管子公司轉型?

參考文獻:

[1] 巴曙松,楊倞. 資管新規——從修訂細節看政策導向.今日頭條,2018-05-01.

[2] 巴曙松. 銀行理財將回歸資產管理本質[N]. 國際金融報,2017-01-02(005).

[3] 巴曙松.資管新規後銀行仍具優勢. 中國財富網,2018-05-02.

[4] 巴曙松. 打破剛兌正在進行時:資產管理行業如何因此洗牌?.今日頭條,2017-09-30.

文/巴曙松、江雅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朱虹(中國再保險集團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人員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