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穿山越海成坦途,院士已乘高鐵去

痛惜!穿山越海成坦途,院士已乘高铁去

當你到莽莽秦嶺去,

你一定會驚異於幾十個

大大小小山洞構成的壯觀隧道群;

當你乘坐地鐵,你一定能體會到

穿行在地下的方便快捷。

有一個名字我們應該知道,

他就是引領我國隧道和地下工程技術

實現一次次飛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夢恕!

痛惜!穿山越海成坦途,院士已乘高铁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

2018年9月20日下午,北京時間記者從王夢恕院士之子王磊處獲悉,其父剛剛離世,享年80歲。

王夢恕,1938年12月24日生於河南省溫縣,為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併兼任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交大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

王夢恕作為央企走出的科學家,從事鐵路工程科技工作40餘年來,主持國內多條海底、江河水下隧道、城市地鐵的設計、施工研究,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理論研究、科學試驗、開發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以及指導設計、施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促進我國隧道建設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2次。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等多種榮譽稱號。1999年獲詹天佑大獎和原國家人事部“傑出專業技術人才”一等功。

痛惜!穿山越海成坦途,院士已乘高铁去

他力挺中國高鐵建設,曾有一句名言令無數國人為之自豪:希望有一天,其他國家的人一提到手錶就想到瑞士;提到高鐵,就會想到中國。

如今,他的這句話,他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已經成為現實!

越是困難越向前

王夢恕生於河南省溫縣安樂寨。寨子雖小,但學風興盛、人才輩出,先後走出30多位大學教授和教授級高工。

父親在隴海鐵路任職,王夢恕跟隨父母流動在鐵路沿線。從河南溫縣到三門峽再到陝西寶雞。

清貧的生活裡,理想照亮了人生。他萌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讓中國人能在自己的鐵路上坐著火車,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在寶雞蔡家坡中學裡,這個總是擰著眉毛、性格倔強、成績出色的孩子引起了老師的注意。老師告訴他,鐵路特別需要科學,修鐵路也能當科學家。在老師的引導下,詹天佑成為他的榜樣。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王夢恕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報考鐵路學校,他先在天津鐵路工程學校學習橋樑專業,後考入唐山鐵道學院,成為該校歷史上第一批研究生,後把專業方向從橋樑改為隧道。他如飢似渴地學習,不管天寒地凍,只要有地方,拿起書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

痛惜!穿山越海成坦途,院士已乘高铁去

1961年,王夢恕從唐山鐵道學院畢業。

1965年,國家決定在北京修建新中國第一條地鐵。鐵道部要求唐山鐵道學院選送老師支援北京地鐵建設。留校不到一年的王夢恕主動請纓,成為我國第一條地鐵建設中的技術人員。

一次偶然的技術圖紙審查,26歲的王夢恕發現,施工設計圖內淨空計算沒有考慮施工中的貫通誤差。如果按原圖紙施工,列車就會碰到隧道壁上。王夢恕當即把事態的嚴重性彙報上去。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局緊急召開會議進行討論。擴大淨空將帶來3萬張圖紙返工,工期推遲3個月。王夢恕當場用紙片做了一個簡易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會後又帶著儀器冒著風雪到1.5公里的渠道內反覆測量。局領導最後做出決定:3萬張圖紙全部返工,工期推遲。5年後,沒有采用任何國外技術,自力更生修建的我國第一條地鐵勝利完工。這個過程中,大家對這個敢於獨立思考、堅持真理的年輕人刮目相看。

1970年,由於愛人畢業後分配到成都鐵路局峨眉鐵路醫院工作,王夢恕離開北京到四川峨眉燕崗內燃機務段,成了“廢利班”的一名工人。“廢利班”即“廢物材料修理和利用班”。遠離京城,學非所用,但工人們的熱情樸實溫暖了他的心。他帶領大家修理廢物,搞技術革新,一項項成績讓小小機務段閃出光芒,峨眉燕崗內燃機務段建成了全國第一個內燃機車優秀樣板機務段,王夢恕在不是自己本行的專業也幹出了名堂!

1978年,科學的春天到來了。為了解決國家重點地下工程的技術難題,王夢恕被調往洛陽。

1980年底,隧道局南下廣東修建國家重點工程衡廣複線坪石至樂昌段11座隧道和3座大橋。其中,位於粵北崇山峻嶺中的大瑤山隧道全長14.3公里,為雙線電氣化鐵路隧道,是當時國內第一、亞洲第三的長隧道,施工方法擬採用大型機械化作業。這在中國隧道修建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工程技術人員制定了幾十項難點技術攻關項目,每一項都是世界級難題。作為隧道局科研所結構研究室主任,王夢恕徹夜難眠。

痛惜!穿山越海成坦途,院士已乘高铁去

王夢恕於1981年在隧道出口

在大瑤山隧道建設之前,我國隧道建設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以上世紀50年代的寶成線秦嶺隧道為代表,全部採用人力修建;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昆線沙木拉達隧道為代表,使用小型機械操作。全長14.3公里的大瑤山隧道如果採用傳統施工方法,僅運送所需的木料就要用火車專列80整列,相當於砍掉數百畝森林!

王夢恕決心使大瑤山隧道產生新的飛躍。採用國際先進的新方法,不用木料支撐,而靠噴射混凝土和底層的錨杆,將不穩固的岩石吊壓在圍巖上,從而使隧道施工有更大空間,以便大型機械施工作業。由於是新的支護方法,大家都不敢進洞。王夢恕帶頭走進沒有木頭支撐的山洞,對工人說:“不要怕,要相信科學。要砸先砸我!”

中國人自己修建大瑤山隧道的消息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關注。許多外國人不相信中國人能成功,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提出了疑慮。王夢恕鄭重告訴外國專家:“我們能行!”

王夢恕帶領20名科技人員在雷公尖隧道進行深孔光面爆破、一次支護設計、施工、監控量測變位等全工藝試驗,共完成180米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儀器的全面試驗,確定了大瑤山隧道的施工方法,為大瑤山隧道順利開工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平臺。

王夢恕平均每天要在洞裡工作十七八個小時。他不分晝夜在工地實驗,還抽空整理技術資料,撰寫論文。在實驗最關鍵的日子,大姐病危。王夢恕跟大姐感情很深,是大姐在父母身患重病的情況下把王夢恕撫養大,又含辛茹苦供他上學。王夢恕在大姐床邊守候了一天後趕回了工地。不久,大姐病逝。王夢恕面向北方放聲痛哭。後來,他寫下一首詞————“瑤山青,武水清。兩岸群山常迎送,誰知別離情!音尚在,心已空。夢裡幾番託雁信,公事未允行。”

痛惜!穿山越海成坦途,院士已乘高铁去

王夢恕在工作中。

蔥蘢的大瑤山,萬名隧道建設者們駐紮在群山之中,工點蜿蜒上百公里。白天,人聲鼎沸、機聲隆隆;夜晚,星光燈火、輝映如畫。

經過萬餘名隧道工人的艱苦奮戰,1987年5月6日,大瑤山隧道勝利貫通,標誌著中國人有能力建設世界一流的隧道。徹底改變了我國近百年鐵路隧道的修建方法,大大縮短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被譽為中國鐵道建設史上的里程碑。王夢恕主持研究開發的“大瑤山長大鐵路隧道修建新技術”199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淺埋深挖”的突破

從大瑤山開始,王夢恕的隧道和地下工程事業,也開始走向一個個輝煌。

1984年底,王夢恕接到隧道局通知,組織技術人員進行試驗,確保大秦鐵路軍都山隧道施工不搬遷、不擾民,要安全地從居民房屋下通過。在這樣的土質地層開鑿歷史上,沒有先例。既是一次考驗,也是一次機遇!經過無數次失敗、再嘗試,1986年5月,王夢恕主持的大秦鐵路軍都山隧道630米黃土段淺埋暗挖實驗成功。這一科研成果標誌著我國地下工程施工領域又一種新的施工方法————淺埋暗挖法的誕生。

1986年初的一天,正在主持大秦鐵路軍都山隧道黃土層雙線淺埋隧道施工實驗的王夢恕到北京辦事。走在長安街上,看到不少人在忙著測量路面、圈地刨樹。他好奇地上前詢問。人家告訴他:“因為要修地鐵折返線,附近的樹木都要刨掉,立交橋也要拆掉。”王夢恕一聽就急了:“長安街上高樓林立,明挖勢必影響地面交通。”

但是1986年以前,提起修建地鐵,人們只知道“開膛破肚”。王夢恕想:新的施工方法、施工原理已經運用到軍都山隧道等工程上,顯示出優越性,為什麼不能在地鐵建設中,搞出一種暗挖新方法?他立即趕到北京,建議採用暗挖技術修建地鐵。

經過調研,大家一致認為淺埋暗挖法具有很大優越性。經過反覆斟酌,一份詳細的報告送到北京市政府。又一個春天來臨的時候,王夢恕收到了迴音:暗挖方案獲得了專家論證會的一致肯定。1986年5月,北京市計委、建委、市政管委聯合決定:北京地鐵復興門折返線工程由隧道局採用暗挖法設計、施工。

地鐵復興門折返線,位於長安街復興門立交橋正東方,地面車水馬龍,地下管線密佈,地質結構十分複雜。鐵道部領導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人生能有幾回搏,拼將此生過險關。”王夢恕帶領30多名工程師夜以繼日地工作,不敢有絲毫疏忽。每天一進隧洞就是十幾個小時,飯菜是送進去的,只好和著粉塵吃。

“靜悄悄”的12個月過去了,北京地鐵復興門折返線工程勝利建成。沒有出現車輛繞行、房屋拆遷、塵土飛揚的場面,地面上的人們很難覺察到這裡曾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施工。王夢恕主持創造的“淺埋暗挖法”,為地鐵修建開闢了一條新路,甩掉了中國地鐵施工只能明挖的帽子,使我國躋身世界地鐵施工暗挖技術先進行列。“淺埋暗挖法”被評為國家一級工法,開創了我國地鐵建設的新時代,在鐵路、公路、市政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王夢恕主持研究開發的“淺埋暗挖法地鐵綜合配套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痛惜!穿山越海成坦途,院士已乘高铁去

1989年,王夢恕到日本名古屋地鐵盾構施工現場考察。

快速發展的中國,給了王夢恕一次次施展才華的機遇。

在西康鐵路秦嶺特長隧道的建設中,帶領科技人員首次採用隧道敞開式掘進機TMB設計和施工,使我國隧道施工技術實現里程碑式的跨越,邁進世界先進行列。

要指出問題所在和怎麼幹

在渝懷鐵路圓梁山隧道建設中,帶領技術人員攻克世界性岩溶地質難題。

古稀之年的王夢恕仍奔波在工程建設一線,哪裡有棘手的問題他就去哪裡。面對工程中的複雜問題,王夢恕敢於拍板。他說:“在思想方法上,特別需要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你要能指出問題所在和怎麼幹,怎麼下手,而不能搞似是而非的東西。”

王夢恕有一句名言————“幹一個工程要給人留下遺產而不是遺憾。”他認為,好工程就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工程。要有合理工期、合理造價、合理方案、合理合同,該花多少錢就得花多少錢,該用多長時間就得用多長時間,而不能片面追求“低造價”和“提前竣工”。他認為,一個工程的方案是好是壞看起來似乎是能力問題,其實有很多是品質問題。

痛惜!穿山越海成坦途,院士已乘高铁去

1996年王夢恕在廣州地鐵公園前站現場指導。

他在很多場合呼籲:“對國家的資金投入需要珍惜”。他認為,不要一味地貪大求洋。做工程不考慮實際情況,盲目求新,甚至盲目相信國外技術,相信國外的所謂“專家”,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他呼籲建築企業在進行工程建設時要重視方案設計,反對一味追求奢華和外在形式,避免無謂的浪費和能源消耗。他認為,建築設計首先要考慮環境,因為環境要留給子孫後代;還要考慮社會效益,要安全實用,讓老百姓能享受得起、得到實惠;最後才是企業的利益。他主張建築應該遵循安全、可靠、實用、經濟、先進的原則,次序不能顛倒。

王夢恕認為,修鐵路要考慮到方方面面,尤其是農民工就業問題,並不是機械化程度越高越好。他在各種會議上呼籲建議採用鑽爆法,這種方法可以更多地僱傭農民工。在4萬億元投資中,有6000億元投資鐵路。原來有專家測算要從國外引進40臺掘進機用於隧道建設,一臺掘進機要3億元左右。後來有關部門採納了他的建議,40臺掘進機的購置計劃改為2臺。

痛惜!穿山越海成坦途,院士已乘高铁去

2003年,王夢恕在南京地鐵TA15標段盾構機刀盤前查看。

他還呼籲要考慮中國工業的發展,利用大型工程帶動我國相關設備的國產化水平,並身體力行推動隧道設備的國產化,熱心為企業做技術指導。

新領域的“開路先鋒”

王夢恕在上世紀80年代就預言:“21世紀將是地下空間作為重要資源開發的世紀。昨天我們看世界,明天世界看中國。”他認為,面對人口增加、土地資源有限的現實,地下空間將作為重要資源開發。如何通過科技改善在資源短缺、交通擁擠、居住空間狹小的地球環境,一是“上天”,發展太空空間事業,二就是“入地”,開發地下空間領域。地下空間與太空空間相比,開發費用相對較低,前景廣闊。如果地下空間能被充分利用,世界將變得不再狹小。

如今,地下鐵道、地下越江隧道、地下商場、地下停車場等地下建築,正在飛速發展。地下油庫的建設、二氧化碳的地下儲存等新的課題吸引科技工作者不斷研究。地下空間的開發正在成為世界各國新一輪科技競爭的制高點。遇水架橋的思路已經不是惟一,我國隧道施工已開始從山嶺隧道、城市地下空間進入江河海洋地下空間。

痛惜!穿山越海成坦途,院士已乘高铁去

王夢恕院士1998年4月25日在北京地鐵天安門站地下隧道施工工地工作中。(來源:院士風采)

王夢恕所在中鐵隧道局集團依託國家“863”計劃盾構項目,在隧道和地下工程新領域開發中,承攬了西氣東輸過江隧道、武漢長江隧道、南水北調穿黃工程、廈門越海等穿江越海工程。江河海洋地下工程已成為建築業新的增長點。

1997年4月,鐵道部投資1700萬元,在北方交通大學建起了我國第一個地下工程試驗室,由王夢恕牽頭組建,他擔任研究中心主任和博士生導師,為我國隧道與地下工程培養高級人才。

作為博士生導師,他給學生們上的第一課總是品德課。高尚品德的培養是工程技術人員成才和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品德決定了工作的好壞。一個人要有責任感、愛國心,否則沒有原動力。他還認為,搞研究不理論聯繫實際不行,地質、岩石力學等必須與實際工程相結合。他說:“誰都知道現場危險,現場辛苦,但幹隧道的坐辦公室一事無成!”他常常講,搞研究還要有團隊精神。做事先做人,一滴水很快就會蒸發,只有匯入江河大海才能長存。

痛惜!穿山越海成坦途,院士已乘高铁去

2007年王夢恕在青藏鐵路旁留影。

如今,高鐵已經成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原定到2020年達到的12萬公里全國鐵路運營里程,在2015年提前超額完成。我國鐵路建設具有很強的工程實力,技術水平高、價格低、施工快。

曾經有一段時間,有人說中國高鐵不安全,王夢恕表示,這是“人為的胡鬧”。當然,高鐵並非越快越好,鐵路運營要求安全、可靠、實用、經濟。為什麼有的鐵路按照350公里的時速修建,卻只跑250公里?就是因為這樣比較經濟。他打了一個比方,“就像人吃飯一樣,八分飽最健康”。

在他的技術專著的首頁,他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以誠懇待人,以勤勞補拙,以簡樸度日,心懷祖國,匯聚眾人之智,才能完成大業。”

如今,

高鐵已成為人們出行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為從央企走出的科學家,

老先生帶著他的夢想走了,

中國的高鐵在廣袤的大地上向前駛去…

一聲聲鳴笛,是哀悼,也是致敬!

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