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豹子北京還有嗎

作為最令人著迷的動物類群,虎、獅、豹等大型貓科動物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種貓科動物竟然與北京有關,它就是華北豹。

豹,民間俗稱金錢豹,在中國,有四個亞種,分別是華北亞種、印度亞種、印支亞種和東北亞種。其中,華北亞種與華南虎一樣,是僅生活於中國的特有亞種,國際上又稱中國豹,它就像華南虎一樣,是唯一一個僅生活在中國的豹亞種,也是目前華北地區的森林生態系統食物鏈的最頂端物種。這個中國特有豹亞種的模式標本採自十九世紀的北京。對於有北京戶口的華北豹來說,北京是它的家。

現在的北京還有沒有豹子?如果有,又分佈在哪裡?即使是專門研究貓科動物的專家也很難給出準確答案,於是有些人就開始了調查走訪。

宋大昭,中國環保民間機構“貓盟”創始人、豹項目負責人,酷愛貓科動物,人送外號“大貓”。“從黃河到長城,當整個太行山脈都有豹在林間漫步,這將是中國東部多麼瑰麗的自然奇觀!”懷著這樣的夢想,他和朋友們從2010年起就在北京山區尋找華北豹。

“剛開始,我們是信心滿滿的。然而隨著我們在懷柔、門頭溝、房山、昌平等地的山裡走了一大圈、裝了一堆紅外相機之後,我們的信心慢慢變成了疑慮:北京是不是已經沒有豹子了?”

2012年讓宋大昭驚喜的事發生了,在門頭溝直線距離不足20公里的小五臺山保護區,讓大家魂牽夢縈的豹的身影終於出現在了紅外相機鏡頭裡,“當時的感覺是鬆了一口氣,謝天謝地,如果小五臺還有豹,那麼北京一定能有。”

然而接下來的幾年裡,在小五臺安裝的紅外相機再也沒有拍到豹,如同一個幻影,給了宋大昭希望然後又將它澆滅。

“從豹生存環境的角度來看,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是一個連續完整的華北豹棲息地,豹會沿著山脈擴散、建立領地,兩山交會的北京擁有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山地面積,是它們的重要家園。”指著地圖,宋大昭介紹,過去,河北、山西的華北豹可以沿著太行山脈北上一路進京,也可以一路南下進入河南乃至陝西秦嶺。

但是,近50年來,這條天然的擴散之路不再暢通。公路切斷山脈、村莊和農田蠶食山林,棲息地面積縮減,獸夾、電網、鋼絲套屢禁不絕,野豬、狍子等獵物也隨之減少;華北豹的擴散空間越來越有限,過去完整的種群逐漸孤島化,殘存的個體只能走向消亡。

2005年後,不管人們如何苦苦尋覓,北京再也沒發現過華北豹的身影。

隨著在華北地區“跑”的山越來越多,宋大昭也漸漸明白了什麼樣的山裡才能留得下豹,豹需要適宜的環境需要一定的食物,作為華北地區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食肉動物,與之伴生的其他動物也不能少。

讓宋大昭欣慰的是,雖然豹消失了,但是孢子、野豬、豹貓、赤狐等動物的蹤跡依然存在,這些動物如此眷戀著山林,只要有一點點空間,它們都會頑強地生存。

那麼,豹在哪裡,能不能讓它們再回到“老家”北京?2017年,一個公益活動“帶豹回家”啟動了。

在採訪中,宋大昭告訴記者,“帶豹回家”不是要向北京空投豹子,而是以豹之名,修復荒野,改善太行山環境,恢復其生物多樣性;重新連通被割裂的生態廊道,幫助華北豹避開盜獵者的戕害,讓豹從山西、河北沿著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自然擴散,重回闊別10多年之久的北京老家,並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建立人與自然荒野的緊密聯結。

“帶豹回家,就是讓消失的華北豹重新回到北京,這便意味著修復擴散廊道,喚醒人們對身邊荒野的關注和守護的熱情,讓人與自然學會和諧地共處,讓太行山脈重新煥發生機,長出靈魂。一言以蔽之,以豹之名,修復華北的荒野,青山綠水,萬千生靈,以此為家。”

“帶豹回家”活動一經推出便引來眾多關注,不僅在短時間內籌集到一定款項,還聚集了很多熱愛野生動物的志願者,人多力量大,短短一年時間裡便完成了跨度長達230公里的民間走訪。對此宋大昭很是感動,“為大型食肉目猛獸重建棲息地,直至其悄無聲息地重返我們身邊,這件事情在過去可能是匪夷所思的,但是在生態保護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它看上去並不那麼難以理解。”

在宋大昭的計劃中,“帶豹回家”活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找到豹子。主要採用紅外相機野外調查的方法,調查太行山北段華北豹的分佈現狀。第二階段,找到歸路。對太行山北段進行預設擴散廊道的走訪調查,收集線索,評估當地生物多樣性,並根據實際情況修正廊道路線,勾畫華北豹種群擴散的廊道。第三階段,帶豹回家。利用貓科動物的擴散天性,讓豹在自然狀態下在暢通的生態廊道下擴散回京。

“只要山在,野生華北豹在,基因裡的擴散天性總會領著它們回家。”

宋大昭說,前兩個階段並不難,一兩年就能實現。然而第三階段卻非常難,因為人們並不能干預自然規律,必須讓豹在自然狀態下擴散回京才算成功,以監測到母豹在北京繁殖成功為標誌。“這一階段也許需要10年,也許需要50年,也許更久。我們已經和華北豹打了10多年交道,不在乎把這場交往持續一生。因此,這個項目不設截止時間。” 據《北京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