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海波:「雙胞胎兄弟」與上海廣播的變革與堅守

【人物小傳】

王海濱,1971年5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78年改革開放時,他是一名小學生;現在,他是一家新媒體互聯網公司的CEO。

伴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變遷、體制改革、思想理念變化,王海濱從無錫來到上海,面對不斷的競爭和挑戰,從一名廣播主持人做起,一步一個腳印,獲得越來越大的舞臺,如今帶領團隊在新媒體領域探索和實踐。

他曾獲第十二屆上海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長寧區領軍人才榮譽稱號,帶領團隊獲得上海市模範集體、中華慈善獎等榮譽。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那時我還只是個小學生。四十年一晃而過,如今我已在媒體工作了近三十年。

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時代的鉅變、國家的發展讓一個個體一旦踩在正確的點位上就很容易獲得發展空間,而我的發展和上海廣播的每一次變革都不可分割。

1992年,上海成立了一個全新的“上海東方廣播電臺”,形成了兩臺並立的競爭局面,激活了上海的廣播市場。當時,上海廣播從人事制度上做了改革,不再只從大學裡招聘應屆生,而是從社會上於數千人中挑選出最優秀的人才。

海滨、海波:“双胞胎兄弟”与上海广播的变革与坚守

1993年東方電臺在外灘黃浦公園舉行聽眾見面會,王海濱當年還是新主持。

這是在向全社會釋放一個信號,一個全新的電臺,一個有聲望的電臺就要崛起了。而我正是在這一次的改革中從無錫走到了上海,踏上了“上海廣播”這艘揚帆起航的大船。

改革開放40年,廣播彷彿經歷了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過程。從一家電臺變成兩臺並立,東方電臺的興起,東廣新聞的變革,讓上海廣播人擁有了面向世界的現代廣播視野。再到頻率專業化,將兩臺分成了十幾家,強化了每個頻率的細分屬性。這是互聯網時代前的一種細分人群定向傳播,是廣播人前互聯網意識的懵懂體現。

海滨、海波:“双胞胎兄弟”与上海广播的变革与坚守

2008年王海濱創辦《民生訪談》,跨平臺整合媒體資源,至今持續十年,成為著名媒體品牌。

2009年,基於上市的考慮,上海廣播又再次改革變成一箇中心加一個公司。分久必合,如今上海廣播又迴歸了一箇中心。這些改變中蘊涵著兩個字“競爭”,幾乎每一次的“分”與“和”都有著體制內在思想解放的基礎上主動引入的競爭,正是這種“競爭”的格局,讓包括我在內的廣播人都獲得了很大的成長空間。

1992年的改革促使我走進了上海廣播,來到一個更大的舞臺,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2002年頻率專業化,我成為了新聞編輯部的副主任,這帶來了更多的考驗,也獲得了全面成長的機會。2009年,我晉升為廣播公司的副總經理,再到2014年,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傳統媒體遭遇巨大的挑戰,廣播啟動“互聯網+”戰略。這是一個全新的機會,我們開始做阿基米德,在新媒體領域探索和實踐。

海滨、海波:“双胞胎兄弟”与上海广播的变革与坚守

2017年王海濱獲評政協之星,在參政議政的道路上勉力前行。

曾有人問我做阿基米德,一路從傳統廣播人轉型到互聯網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我說每一個都是挑戰,挖掘聚攏優秀的人才是挑戰,體制內人的轉型、流程的轉型、機制的轉型是挑戰,實現盈利是挑戰,自己的轉型蛻變也是一種挑戰,他們不分大小,每一個都是決定生死的關鍵因素。

我一向認為互聯網是一個“向死而生”的地方,之所以有這樣的勇氣帶著一批人在這個戰場上勇往直前,是因為我自己一路伴隨廣播的變革而來。

我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社會的變遷、體制的改革、人們思想理念的變化。阿基米德在一年內完成了公司化,實現首輪融資,把資本市場有效的引入到體制內,這在十多年前是很難想象的,是改革開放促進了體制的改變,讓我們獲得變革的能量。

海滨、海波:“双胞胎兄弟”与上海广播的变革与坚守

王海濱堅持十年赴雲南山區,以微薄之力做點滴公益,見證了社會各方力量的聚合裂變,在堅持中收穫自身成長。

改革開放40年,變革成為一種常態,開放成為一種態度。我會長久保持著一顆尋求“變化”的心,在傳統廣播的融媒體轉型之路上探索追尋,將廣播賦予我的巨大的改革能量傳遞給新一代的媒體人。

【人物小傳】

王海波,1971年5月出生,江蘇無錫人。

他曾是一名體育記者,見證了上海足球從一枝獨秀到德比大戰歷程,也曾在悉尼向國內聽眾傳回奧運會的最新消息。

他也是一名輿論監督節目主持人,從水電煤公共事業問題到對環境問題,都給予了高度關注。這些問題的背後,也凸顯上海這座城市的民生需求變化。

王海波先後獲得2011年全國金話筒獎、第十屆上海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上海市群眾體育先進個人等榮譽。

海滨、海波:“双胞胎兄弟”与上海广播的变革与坚守

1996年在直播間(前排右一為王海波)。

從對廣播懵懂無知到全國金話筒,我這二十年的歷程充滿艱辛,更有無盡的驕傲和自豪。

我的職業生涯是體育記者和輿論監督節目主持人交織的生涯。從申花奪冠到戚務生執教的國家隊、霍頓執教的國奧隊,上海足球從一枝獨秀到德比大戰,我在虹口足球場見證了上海球迷的狂喜,在大連金州體育場見證了寒風中球迷的眼淚。

第一次去奧運會的採訪是在悉尼,和全世界13個國家68家電臺一百多名主持人齊聚,在同一個直播區域向各自國家傳遞奧運會的最新消息。

到了北京奧運會,我已經成為了一名火炬手,和兩萬多名火炬手共同傳遞奧林匹克火焰和精神。至今我的電腦裡仍然有十幾首奧運賽場上的國歌實況,分別在不同的賽場上錄製。而看到中國國旗在賽場上飄揚,內心的激動,很難用言語來表達。

海滨、海波:“双胞胎兄弟”与上海广播的变革与坚守

王海波傳遞2008年奧運火炬。

2010年上海世博會,我分別與央廣三位主持人合作進行了世博會開閉幕式以及中國館日的直播。我們在正式播出前,多次觀摩彩排演練,最終呈現了一場高水準的現場直播。此類大型特別節目對主持人的現場把控能力要求極高,舉世矚目的世博會閉幕式更是如此。如何讓那些未曾現場感受過世博會氛圍的聽眾,通過這檔節目“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世博內涵?如何讓184天裡與世博朝夕相處的上海聽眾感覺這是一檔言之有物、甚至給自己帶來新啟發、新思考的節目?不僅要做大量的案頭工作,更需要把這些信息靈活地運用於現場的每一次交流,從而引導節目進程。

節目成功克服了廣播缺乏畫面的短板,藉助主持人的解說,或展現成功的無盡喜悅,或展現即將離別的傷感,不僅讓聽眾有身臨其境的聽覺感受,更與閉幕式所希望傳遞的情感要素密切吻合,大大增加了節目的可聽性。加上現場實況、片花、音效等方式,最終真實、完美、準確地傳遞出了閉幕式的盛況。

海滨、海波:“双胞胎兄弟”与上海广播的变革与坚守

2017年王海波主持上海民生訪談。

本次直播由上海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下屬上海電臺、東廣新聞臺聯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同步直播,向全國乃至海外華語聽眾完美展現上海廣播主持人的聲音,再度彰顯上海廣播實力。我個人也憑藉這檔節目獲得了2011年全國金話筒獎。

同時,我還在做一檔名為《海波熱線》的節目,選題變化更加凸顯上海這座城市的民生需求變化。上海新聞廣播是上海政務訪談的標杆,市長、區委書記、區長、委辦局領導陸續走進直播室,直接與聽眾對話,關心民生,可以看到從制定政策到直面問題,官員們的心態越來越成熟,官民對話也使得雙方看待問題越來越客觀。每年的夏令熱線,從水電煤公共事業問題的投訴,到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群眾的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輿論監督和為民服務,我想我會一直堅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