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餘生《同舟》共濟,譜寫猶太難民在上海的悽美篇章

苦海餘生《同舟》共濟,譜寫猶太難民在上海的悽美篇章

上海猶太難民博物館陳列的一首詩作(文章後面提供了中文翻譯),作者為二戰期間逃往上海的大屠殺倖存者Chaim Nachman Bialik。(照片由chatterbird樂團藝術總監/長笛演奏家Celine Thackston拍攝)

1949年前在上海安家的猶太裔難民抵達上海時,正值中國漫長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當時的中國,大片河山處於戰亂和貧窮之中。 儘管如此,由於法西斯主義崛起,許多在歐洲和俄羅斯受到迫害的猶太人逃生到中國。而那時距清朝末代皇帝下臺,僅僅不到十五年。歐洲猶太人流亡遠東並聚居中國的現象,在希特勒崛起和垮臺之後的那段毀滅性期間,持續了一段時間。

從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的水晶之夜之前幾年,一直到1948年5月建立以色列國的時期,阿什肯納茲猶太人(或稱東歐、德系猶太人)身處一系列可怕的境況中。(注:水晶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納粹黨員與黨衛隊襲擊德國全境的猶太人的事件,被認為是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的開始。)最終,受惠於上帝的恩典,和一群令人敬佩,足智多謀,反應迅速,富有同情心的中國公民的救助,成千上萬個在集中營面臨死亡結局的猶太人,得以生存。

當前,移民問題在世界範圍內動搖了各國政府賴以生存的基礎。同一議題在一百年前也曾存在爭議,牢記這一點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甚至在水晶之夜之前,歐洲猶太人就意識到,忽視種種表明他們將淪為政治替罪羊的跡象是愚蠢至極的行為。德國和波蘭猶太人擠做一團申請簽證和護照的那段黑暗時期,大多數國家對他們關閉了大門。那些准許入境的通行證等文件,對於猶太人來說象徵著生機,其意義無異於被列入辛德勒的名單。大多數國家,比如大名鼎鼎的英國和美國,在猶太人最需要他們的時刻掉頭漠視,這段記憶讓幾代猶太人刻骨銘心。

然而,中國挺身而出了。由於歐洲猶太人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在蘇聯或德國帝國統治下開始面對黯淡的前景,這些難民逃往中國。無論住在哪裡,是哈爾濱,天津,上海,廣州或是內陸其他城市,他們都建立了繁榮而歷史悠久的猶太社區。但他們更多地聚居在了上海。

這些史實故事,大多數不被後人所知,或者剛剛開始曝光,卻為我們提供了關於猶太人如何來到這片古老土地並倖存下來的悽美的訓鑑。他們許多人在殘酷的日軍佔據時期生活在骯髒擁擠的貧民區。這些男女老少的經歷在21世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時間膠囊,時時提醒我們記住其中所包含的歷史教訓,激勵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其中就有一位女士受到這段歷史的感染,她就是集作曲、演唱、古箏演奏於一身的音樂家吳非。

2019年2月23日,在美國的音樂之都,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市,吳非將攜手美國猶太裔烏德琴演奏家Shanir Ezra Blumenkranz,和chatterbird現代室內樂團,聯合首演由吳非創作的新作《同舟》(Hello Gold Mountain),這是一部為室內樂團創作的當代作品,吳非稱這部正在創作中的作品為“一首懷念未能與上海一起流芳長存的猶太人民而創作的安魂曲。”它將試圖思考世界文化因歐洲和猶太藝術家來到上海卻不能留下來與中國文化一起融合、成長而造成的損失,以及都有哪些藝術作品因時代的暴力和動亂而未能面世。

苦海餘生《同舟》共濟,譜寫猶太難民在上海的悽美篇章

吳非在2017年田納西州Knoxville市的Big Ears 音樂節專場獨奏(攝影:Cora Wagoner)

作為演奏家,吳非以演奏21弦古箏的精湛技藝而聞名。烏德琴與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琵琶有著共同的祖先,是猶太文化中的核心撥絃樂器,它也經常出現在阿拉伯和土耳其傳統樂曲中。Blumenkranz是一位世界級烏德演奏家,他曾經與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領銜的絲路樂團等樂隊一起演出。烏德琴與古箏將是《同舟》中的主奏樂器,象徵著那動盪的十幾年間中華民族和猶太民族的歷史交集。

苦海餘生《同舟》共濟,譜寫猶太難民在上海的悽美篇章

猶太裔烏德琴演奏家Shanir Ezra Blumenkranz。(照片由本人提供。)

chatterbird當代新古典室內樂團,2014年創建於範德本大學的布萊爾音樂學院。它的使命是“探索替代樂器和多樣性的風格,以創造富有思想和創造性的音樂體驗。”

本項目得到MAP Fund(the Multi-Arts Production Fund)的資助。MAP基金會由洛克菲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於1988年創立,是美國表演藝術領域中很有威望的藝術基金會, 它支持體現深刻探索精神的原創現場表演項目。 具體說來,MAP有興趣支持當前美國版圖上勇於質疑、顛覆和挑戰社會和文化等級的固有概念並使之複雜化的藝術家, 支持跨文化、多元化,創新的原創新作品。從2008年開始,Doris Duke Charitable. Foundation(多麗絲·杜克慈善基金會)成為MAP基金的主要資助單位,後來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美國梅隆基金會)也加入對MAP基金會的額外資助。(Andrew W. Mellon基金會也是麥克阿瑟獎的重要資助基金會之一,是與洛克菲勒基金會齊名的美國頂級的藝術、教育基金會。)

當《同舟 –Hello Gold Mountain》創作完成後,該作品將於2019年2月在納什維爾舉行首演,它有望成為一場獨特而難忘的盛會。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一首安魂曲,它也是對那個歷史時刻的慶祝——在那一時刻猶太人和中國人的世界相交融,創造出了積極向上和流芳百世的珍寶。 而作為絲綢之路時代的猶太商人,一千多年前的開封猶太人,以及隨後的所有學者,商人,教育家都足以證明,在歷代中國人民心中,猶太人總是懷有朋友和親人般的熱情。兩萬多名猶太難民從歐洲逃脫死亡的厄運,在上海獲得第二次生機——近代歷史上再沒有哪個篇章能如此證實猶太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友誼,以及他們所擁有的相似的價值觀和理想。

2019年2月23日,吳非和Shanir Ezra Blumenkranz,以及chatterbird樂團的音樂家們將首次演出《同舟》 。隨著首演的時間越來越近,我們會聽到更多有關這部作品的好消息。 首演之夜必將是一個難忘的夜晚,當晚範德堡大學的Ingram Hall音樂廳的每一個人都將感受到那段具有歷史意義,彰顯同情與倖存的史詩般的歲月所帶來的震撼。

吳非通過這部作品寄託她的心願:祝願全人類能夠同舟共濟,千秋萬代。希望這段華人和猶太人的共患難史,能夠給全人類帶來鼓舞和啟迪,希望華裔和猶太裔的後代能銘記這段歷史 。歷史長河走到今天,唯一永恆的是人道、良心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追求。

把我護衛在你的羽翼下,

做我的母親,做我的姐妹。

讓我把頭埋在你的雙膝上,

那裡是我淒涼禱告之所歸。

黃昏時分,同情滿心,

你俯身聆聽我隱秘的悲傷。

他們說世上還有青春,

可我的青春它去了何方?

我還要向你坦露一個秘密

我的靈魂燃燒著火焰

他們說世上還有愛,

可我的愛它何處展顏?

星星對我隱瞞了真情,

也曾有夢,今已遠去。

在這世上我一無所有,

一無所依。

—— Chaim Nachman Bialik (在上海生活過的大屠殺倖存者)

美國華人公眾號曾經發表過介紹吳非成長經歷和音樂成就的文章(古箏彈唱作曲,華裔音樂家吳非的即興人生)。在成長過程中,吳非身上寄託著父母厚望,苦學音樂,過早嚐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成功之後,她一度體驗過身處象牙塔尖的孤獨感。因新生女兒得了重病,她在醫院守護女兒的日日夜夜裡,跟護士們結下了友誼。醫護人員的敬業和關懷,她們所承擔的生活壓力,讓吳非產生了共鳴,也讓她重新認識了自己。她下決心要找機會到醫院給醫生、護士和病人演奏。重回美國生活後,吳非又開始在音樂上大顯身手,但這個時候的她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了。


深懷公益心,吳非曾經參加2016全美移民融合大會(National Immigrant Integration Conference) 年會表演;2016年納什維爾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紀念活動中她曾參加演出並發表演說;2016-2017學年為老人院、納什維爾市立圖書館為Music For Seniors 組織義演,為田納西移民與難民權益聯盟 (Tennessee Immigrant and Refugee Rights Coalitions) 義演等。

苦海餘生《同舟》共濟,譜寫猶太難民在上海的悽美篇章

百人會2017年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年會上,吳非與班卓琴演奏家Abigail Washburn一起登臺獻藝

做公益工作時,每次都遇到讓吳感動到流淚的事情。在認真聆聽別人的故事時,吳非能感受到,在他們眼中她不再是一個膚色不同的外來人,而成為了他們信任的朋友。這種認可是無法用物質來衡量的,真誠的心能給予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收藏,亦能使他人收穫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幸福感往往不是由名利帶來的,一個人無論走得多高多遠,都要與自己賴以生存的文化融合互補,才能不斷前行。就在最近,忙於創作《同舟》的吳非還去田納西的TIRRC為一個遭移民局拘禁的華人家庭義務翻譯。

吳非十分關注和支持華人社區的活動,她曾是百人會和 Advancing Justice年會的主演嘉賓。在9月底美國華人聯合會(UCA)主辦的第二屆美國華人大會閉幕慶典晚會上,吳非將現場表演古箏彈唱《烏蘇裡船歌》和《漁舟唱晚》。

(撰文:Steve Temkin/Jing Li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