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勇者——紀念擇善固執的麥凱恩

最後的勇者——紀念擇善固執的麥凱恩

今天,已故參議員麥凱恩的靈柩覆蓋著美國國旗,運抵華盛頓國會大廈,接受生前好友、兩黨議員、政府及軍方高官和大眾的憑弔,這位服務國家幾十年的政治家、越戰英雄以最高榮譽,最後一次回到國會山。麥凱恩逝世的時候,距離他82歲生日不過幾天。他的追思會將於9月1日在首都華盛頓的國家大教堂舉行,遺體將於9月2日安葬在美國海軍學院的的校園內,一個俯瞰切斯比克海灣的綠色山坡上。

因為深感美國處於空前危機,麥凱恩去世前,特別寫就一篇向美國人民的告別信,去世後由家庭發言人公佈。

他呼籲美國重新團結在開國的理念之下:我們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追求目標—— 自由、平等、正義,及尊重所有人類的尊嚴。因為,“我們是全世界最偉大國家的子民,是一個由理想一致,而非同源同種的人民組成的國家。”

信上強調:

“當我們把愛國與族群對立混為一談,在全球各角落埋下憎惡、仇視和暴力的種子,那無疑地,我們在削弱美國的偉大。當我們藏身高牆之後,而非推倒它,質疑理念的力量,而非堅信它是驅策改革的原動力,那我們在削弱自己。”

他留給我們無限的懷念。這位勇敢、正直戰士的去世或許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政治的舞臺正被一批只問權力不問底線的政客所包圍。

政客與宗教

美國雖然是個世俗國家,但是宗教的影響力還是相當的可觀,尤其會在大選時呈現出來。講到宗教信仰,通常有兩種模式。一種好像臺灣的候選人,個個去廟裡燒香、祈福。其主要的目的是做給選民看,為了選票。這是“抱佛腳”式的信仰模式。

另一種是小布什的模式。競選時,他表示自己早年荒唐,由於葛培理牧師帶領他信靠耶穌基督,這個信仰成為他人生的指標。這是屬於“唐僧取經”型的信仰模式。

對政治人物的期望太高,是不現實的,愚民是政治人物的第二天性。因此,我們不排除“取經”者往往有“抱佛腳”的意圖和舉動。但是,至少在美國社會,能夠讓眾多的選民認為,你是“取經”型的候選人,還是很重要的。

問題就在這裡,高舉宗教不過是政客爭取選票的手段,很少人是真正根據宗教信仰來指導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

麥凱恩的信仰背景

約翰•麥凱恩的家世屬於“聖公會”的背景,但他多年來一直在“美南浸信會”聚會。他曾在競選時告訴《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記者說,自己只是個基督徒,既沒有“重生”,也沒有受洗。從這種政治(宗教)不正確的自白,可以看出他坦誠的性格。

他五年半在北越戰俘營的經驗,可以說決定了他一生的方向。他幾次大難不死,後來回憶說:“你如果看我的一生,邏輯上我沒有活著的理由,因此我將餘生投入於比自我更偉大的目標中。”

監獄中的經驗

最後的勇者——紀念擇善固執的麥凱恩

尼克松接見越南歸來的麥凱恩。(圖片來自尼克松圖書館)

信仰上帝的力量,是他戰後生還的關鍵,而且是光榮地生還。他說:“我當時禱告的,不是求上帝給我力量再度過一天,或是一個小時,我祈求再給我一分鐘。”

麥凱恩在獄中所遭遇到的虐待極其惡劣。他長期被單獨監禁,而且有時被雙手反綁,多次痛苦地熬過一夜。有次,一位守衛偷偷進來,給他鬆綁。到了早晨,又偷偷進來,再給他上綁,以減少他受苦的時間。

兩個月後的聖誕節,麥凱恩被容許在院子裡站上十分鐘。同一位守衛走了過來,在他旁邊站了一會,然後用拖鞋在地上畫了一個十字,默默地看著麥凱恩。再過了一會,他再用拖鞋把十字抹掉,走了出去。

這個遭遇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他告訴人說,不論有多艱難,總有些與你信念相同,對人關心的人,會把你扶起來,幫你度過那黑暗的日子。這事件是他在獄中感受最超驗、也最受鼓舞的遭遇。

在監禁的後期,週日午飯後洗碗的時候,他們偶然可以聚集在一起,小聲地背誦主禱文,詩篇23篇,和向國旗效忠的誓詞。最後幾個月,戰俘們被關在同一間房子裡,這時他們開始舉行主日崇拜。

麥凱恩被公推為“軍牧”。他說:“上司們選擇我,並不是因為我散發著超然的宗教氣息,乃因為我是唯一可以完全背誦“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的人。”所以,他總是領會人和講道者。他們甚至還有唱詩班,負責指揮的,是原來“空軍官校”的詩班指揮。

他永遠記得最後那次聖誕夜的經驗。這是越南人第一次給了他一本英文欽定本的聖經,再加上一張紙和一支筆,使他可以準備講章。“有人已經待了七年,那天晚上是我們第一次全體聚集。我們講到了耶穌的降生,一起唱著《聖善夜》。我瞧著那一張張憔悴、瘦弱的面孔,許多人都在流淚。那不是悲傷的眼淚,而是快樂的眼淚。因為,這是多年來我們第一次在一起的崇拜。”

他在《我父執輩的信仰》一書中提到,長官們告誡他們,在戰俘營中抗拒敵人的威脅有三個關鍵:對上帝的信心,對國家的信心,和對難友的信心。尤其是最後一點,為了不背棄朋友,不讓他們失望,用榮譽與勇氣自持,常常成為最後的防線。越方為了討好他作太平洋海軍司令的父親,願意提早釋放他,但是被他拒絕,因為他不願意因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接受特殊待遇。這是真正的英雄的表現。

在《品格是終極目標》一書中,他提到做戰俘時支持他的另一個要素:仇恨,也就是受虐待者對施虐者的仇恨。明顯地,這不是基督教的教導,基督要人“愛你的仇敵”。但是,處在戰爭的雙方怎樣去談愛仇敵呢?受虐者又如何去寬恕那凌虐者呢?是真的為了勇氣和愛,還是因為害怕和懦弱?再且,如果有機會殺死凌虐者而逃脫,或者救助難友的話,你難道不應該去做嗎?筆者想,這些道德選擇大約不是簡單的問題吧?

麥凱恩看宗教與政治

有人問麥凱恩,仇恨的心情與他基督教的信仰如何相容呢?他在同一本書中用非常佩服的語氣引用南非領袖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話:愛是心靈自然的流露,而仇恨對懷恨者與被恨者同樣都是個負擔。

麥凱恩繼續說:“這是個讓人困惑的矛盾。在戰爭的高潮,你必須仇視對方。但是當戰爭結束以後,你必須用愛心相待。”所以在戰後,他創先努力,從事與越南和解與恢復邦交的工作,希望加速傷口的癒合。這就是信仰對他的影響。

麥凱恩可貴的地方是不自以為義,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從不推卸責任,勇於認錯。他多次表明,在許多場合並沒有活出自己的理想。他為第一次婚姻的失敗責備自己。他也承認自己在“基廷五傑”(Keating’s Five)弊案中所犯的錯誤。但是在2008年的選舉中,他自詡不會為了爭取選票而妥協,以迎合選民。他在伊拉克戰爭上的立場就是個例子。

麥凱恩在政壇上是有名的桀驁不馴的人。有人批評他脾氣火爆,朋友們說他近年已經改善許多。那他是不是也更“屬靈”了呢?對這個問題,他母親的評語是:“沒有,但是我也從來不這樣期望他。我只知道一點:凡是他所說的,他自己必定深信不疑。”

當年里根總統曾有段嘲笑政客的話:“有人說,政治是人類第二古老的職業,我學習到,它同人類最古老的職業(娼妓)有許多相似之處。”里根是對一般為了政治利益賣身求靠或與權勢妥協的政治人物,有感而發。

在政壇上,麥凱恩可是做到了堅持道德底線,不“賣身求榮”的原則。在2008年大選期間,支持他的選民中有人傳播中傷奧巴馬的謠言,他矢口反對,要求選民比較政見,不要做人身攻擊。

麥凱恩絕對不完美,為了競選,他或許也有向現實“委屈求全”的時刻,但是在所有政治人物當中,他是最不賣身求靠的人。所以他才有了“直話直說”(straight talker)的雅號。

講到信仰模式,麥凱恩絕對不屬於“抱佛腳”的類型,但也不像是“取經”的類型。在所有的候選人中,他可能是最不把信仰掛在口裡,當作政治資本的人,也不用簡單的意識形態來劃分鴻溝。他從政的記錄顯示,他是在追求建立一個更公平、更有自覺心、更扶助弱勢族群、和更強大的美國。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他是一個真正的“尋道”者?

麥凱恩的“遺產”

這幾天,全美各處自動自發地紀念麥凱恩,把他當作國家英雄看待。這種規格不是一般參議員可以得到的。他的同僚們一個個走到臺前,緬懷他們對他的尊敬,不禁讓我想到《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所說的“悼詞美德”。人們紀念他,不僅因為他的成就和貢獻,更是被他不屈不饒,擇善固執的人格所感召。在這個時刻,沒有人關心他的“簡歷美德”,或者他是否當過總統,而是他永垂不朽的品格。

他指定自己的政敵,小布什總統和奧巴馬總統,在喪禮上給自己致悼詞,正表明,他願意認同任何團結美國,堅信美國建國理想的人,而不願意與分裂美國的人認同。他從不為黨派利益漠視是非,他也從不諱言自己的錯誤。這是人們懷念他的地方。這是他的“遺產”。這種人在美國政治上正瀕臨絕種。

例如近年來,那些因為他不擁護族群對立,認為他對“主子”個人不夠忠心的人,再度把一個老掉牙的謠言搬出來中傷他,說他在北越的監獄裡變節,越南方面以此向其他美軍招降。這個謠言老早就被打假網站Snopes揭露為“捏造”的黑歷史,可見目前形勢的險惡。這也是為什麼他要寫那篇告白信的原因。

美國的民主正處在一個危險的時刻。我們懷念這樣一位正直、勇敢的鬥士。我們哀痛他的逝世。但願他所立下的榜樣能夠再度提醒政客們,挺直腰桿,不為政治利益而犧牲原則和理想。美國民主和自由的命運將取決於此!

(撰文:臨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