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老區,那片不能忘卻的紅色熱土

文丨田可可

沂蒙老區,那片不能忘卻的紅色熱土

歷史事件回顧

在沂蒙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兒女,為後人樹立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他們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後來被高度概括為沂蒙精神,從而誕生了"腳踏實地、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這種戰天鬥地的偉大沂蒙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日臨沂

一踏入沂蒙老區,耳邊便盤旋起悠揚的《沂蒙山小調》,當年這首歌風靡齊魯大地,唱遍大江南北,唱出了人民勤勞樸實,帶著對新中國的美好憧憬,成為一首體現沂蒙風土人情的代表曲作。如今,我們伴隨著小調的動人旋律,重新踏上這一片紅色熱土,重溫革命歷史。

孟良崮戰役紀念館

沂蒙老區,那片不能忘卻的紅色熱土

孟良崮位於蒙陰縣和沂南縣交界處,主峰海拔575.2米,面積僅1.5平方公里。相傳因宋朝將領孟良曾屯兵於此而得名。1947年5月,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經過浴血奮戰於孟良崮一舉殲滅了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七十四師及援軍,共32000餘人,擊斃該師師長張靈甫。這次戰爭的勝利,不僅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人民解放軍的士氣,更使我軍由弱轉強,使全國的軍事、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是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的重要轉折點。此後,孟良崮由此而名揚海內外。

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位於孟良崮烈士陵園內,坐北朝南,佔地面積8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40平方米。整個外形是兩個紅色的三角形戰旗,兩個戰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頂山形。紅色代表著紅色革命、紅色旅遊。紀念館前面的大臺階也是47個臺階,寓意也是象徵著孟良崮戰役發生在1947年,整個臺階鋪展開來的話,總長度約7000米。在山頂還建有孟良崮戰役紀念碑,紀念碑高30米,由三塊狀如刺刀的灰色花崗石築成,象徵著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的武裝力量體制,於1984年為紀念著名的“孟良崮戰役”而建。

沂蒙山小調誕生地

沂蒙老區,那片不能忘卻的紅色熱土

沂蒙山小調不僅是著名的山東民歌,還曾與《茉莉花》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

1940年,《沂蒙山小調》誕生於臨沂市費縣薛莊鎮(原屬馬頭崖鄉,後馬頭崖鄉併入薛莊鎮)白石屋。由於附近的山石都是白色的,所以這個村子叫白石屋村。

當時“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由蒙陰縣的垛莊一帶遷駐費北,該校的文工團就住在下白石屋村。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最困難的時期,當地的反動勢力“黃沙會”散佈謠言,阻撓群眾參軍。我軍民在進行武裝鬥爭的同時,積極運用宣傳武器配合活動。為配合八路軍一一五師打擊當地的反動地方武裝組織“黃沙會”,文工團員阮若珊(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在一間民房裡寫成歌詞,另一名團員李林(現為上海歌劇院顧問)以山東逃荒到東北要飯的調子為基調譜曲,創作了民歌《反對黃沙會》。在一次慶功會上,阮若琳唱了這首歌曲,群眾聽後情緒激憤,當場就有300多人報名參軍。1946年,華東地區舉行民歌匯演,受到陳毅元帥稱讚,轟動全國。後來經過不斷地修改加工,大約在建國前後,才形成了今天傳唱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調》。

沂蒙老區,那片不能忘卻的紅色熱土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隨著歌曲的傳唱,“沂蒙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華東烈士陵園(沂蒙革命紀念館)

沂蒙老區,那片不能忘卻的紅色熱土

8年抗戰中,山東黨政軍首腦機關在這裡領導山東軍民作戰2.6萬次,消滅敵人50餘萬人。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先後在這裡組建,領導華東軍民進行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等戰役。在歷次革命鬥爭中,無數中華優秀兒女英勇地犧牲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為了緬懷他們的功績,弘揚光大他們的浩然正氣,1949年2月由華東局提議,山東政府決定在臨沂興建大型烈士陵園,1950年主體工程相繼落成。此後,又陸續進行修葺和增建。如今園內共有塔、堂、館、亭、廊、坊、墓等大型紀念建築物18座。

其中,在革命烈士紀念堂內影壁上的題詞“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你們的功績永垂不朽”為周恩來、任弼時的親筆專題。堂內巨大石質聯碑上鐫刻著從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的25年間,在沂蒙山區境內戰鬥、工作犧牲及沂蒙山區在外地犧牲的62576位烈士的英名,其中縣團級以上的烈士就有372名。據統計,在6萬餘名烈士中有3萬餘名為沂蒙籍烈士,其他烈士來自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有的是來自外國的國際主義戰士。

在沂蒙這片紅色老區裡,莒南八路軍115師司令部暨山東省政府舊址、沂蒙紅色影視基地、蒙山雲蒙景區、銀座天蒙景區、沂山根據地舊址、平邑九間棚景區等紅色遺址數不勝數。時光飛逝,當年的烽火往事已成紀念,但是這片先烈們曾經浴血奮戰的土地,卻依舊無聲訴說著他們感人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