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北洋政府沒有成功剿滅國民黨?

沁嶼


其實在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因宋教仁案而起),袁世凱很輕鬆就擊敗了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南方革命黨(包括國民黨以及其它黨派)。此時袁世凱威望正盛,北洋系內部統一,立憲派等中立勢力也是支持袁世凱。而國民黨內部組織渙散,孫中山的領導能力備受懷疑,革命陣營簡直就是一盤散沙。所以二次革命中國民黨慘敗,孫中山等人再次流亡海外。之後國民黨分裂,孫中山、黃興分道揚鑣。孫中山另外組織了中華革命黨。

後來袁世凱作死稱帝,被各大勢力反對。梁啟超、蔡鍔等中間派策劃護國運動,北洋系內部馮國璋、段祺瑞暗中都積極反袁。最後袁世凱被推翻。

孫中山領導中華革命黨趁機在國內組織起義,之後重新合法的迴歸國內。畢竟中華革命黨也是反袁有功。

中華革命黨後來又改回了國民黨這個名稱。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當權。如段祺瑞、吳佩孚都主張武力統一全國,消滅西南軍閥。西南軍閥如唐繼堯、陸榮廷等,為了自保,就與孫中山聯合,組織護法運動。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因此得以在南方立足,在廣州成立了護法軍政府。

不過西南軍閥只是利用孫中山的威望來對抗北洋,並不把他當回事。孫中山手裡沒有軍隊,又不願當傀儡,備受欺凌。所以他後來先後與陸榮廷、陳炯明等軍閥鬧翻。

後來孫中山痛定思痛,拋棄了民主共和等華而不實的東西,轉而學習蘇聯、與蘇聯聯合。蘇聯幫助他改組國民黨、建立黃埔軍校、組織革命軍,並給他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經濟援助。之後孫中山這邊才真正有了硬實力,成了氣候。

至於北洋政府那邊,也是把孫中山當做心腹大患的。畢竟北京有大總統,孫中山在廣州也做起了大總統,一國不容二主。但北洋政府一直騰不出手來對付孫中山,因為其內部爭鬥不斷。1918年,直系與皖系大戰。1920年與1924年,直系與奉系兩次大戰。北洋內戰幾乎沒有停歇。

另外,孫中山遠在廣州,北洋軍閥鞭長莫及。北洋軍閥中比較有實力的人物,如段祺瑞、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其地盤都在北方。長江中下游地區如江蘇、江西、湖北等,雖然在直系控制之下,但這些地方的軍閥實力都不強。在南方的孫傳芳很晚才崛起。所以北洋想去打孫中山是挺困難的。

北洋想打廣東,最起碼得先把湖南打下來。但北洋內部不合,湘軍也很有戰鬥力,北洋控制不住湖南。北洋連湖南都拿不下來,更何況是廣東呢?


國史拾遺



因為在獲得蘇聯援助以前,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從來不是北洋政府真正的敵人。


從袁世凱開始,北洋政府真正的敵人一直在北洋政府內部。


對於袁世凱來說,他真正的對手不是孫中山、宋教仁,而是段祺瑞和馮國璋。


袁世凱曾經對段祺瑞怒吼“不要老是給我推薦跨東洋刀的人”,他也深知自己做總統,馮國璋會是自己得力手下,他做皇帝,馮國璋會是第一個反對他的人。


孫中山的“二次革命”近乎於胡鬧,孫中山只是在政治領域以自己失敗達到了讓袁世凱一同失敗的目的,但是袁世凱的失敗不等於北洋政府的失敗。


段祺瑞執政北洋政府後一心想著“武力統一”,而他所謂的“武力統一”無非是想把曹錕、吳佩孚這些直係軍閥趕的遠遠地,別在他段總理眼前晃盪。



孫中山的“護法運動”與其說是武力反對北洋政府,不如說是西南軍閥藉著孫中山這塊招牌反對段祺瑞武力統一的主張;而段祺瑞其實也很感謝孫中山搞的“護法運動”,因為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把討厭的直係軍閥趕過長江去。


事實證明段祺瑞的看法是正確的,他最危險的敵人確實是該死的直係軍閥,而非南方那群“守戶之犬”,至於孫中山先生,此時的孫先生和國民黨已經快淪落到梁啟超進步黨的地步了,類似於真田幸村家族在日本幕府的地位。(幕府將軍曾經說真田家是很好的劍穗,對於勝利者來說一個很好的裝飾品。)


取代了段祺瑞執掌北洋政府的直係軍閥很明顯是把馮玉祥和奉系張作霖當做了最危險的敵人,儘管吳佩孚一再聲稱自己要繼承段祺瑞“武力統一”的志願,但是公正來說,吳佩孚從來沒有真正把注意力放在孫中山先生與國民黨這邊。


吳佩孚


因為在廣東搜刮太厲害,廣東本土軍人陳炯明趕走了孫中山和他的國民黨;你看,北洋政府還沒發力,孫先生和國民黨就成喪家之犬了。


而取代了直系的張作霖,他的主要敵人是馮玉祥和自己內部的郭松齡,孫中山先生和國民黨,暫時還排不上號。再說此時,孫先生已經獲得蘇聯援助,實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回到問題本身,正是因為北洋歷屆政府(派系)從來沒有把孫中山先生和國民黨當做真正的對手,所以才沒能“剿滅”國民黨;真正被忌憚的,比如吳佩孚,你看他走到哪兒都讓人緊張,張作霖寧願讓北伐軍得利也要在河南武力收編吳佩孚的軍隊,為什麼?就是因為吳佩孚是真正太厲害了,這種心腹大患絕對不能允許他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克羅採和春天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後,不滿足大總統的權力,取消了剛剛選舉產生的議會,解散了國民黨,倒行逆施做起了皇帝。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在國人的一片聲討中黯然離世。死前取消了帝制,袁世凱知道由於他的倒行逆施,北洋軍閥已經人心喪盡。不得不由在辛亥革命中做過革命軍督政的黎元洪接任總統,由北洋派段祺瑞任總理,這樣實際權利仍然由北洋派掌握。

此時的北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唯一合法政權,雖然實權仍然掌握在北洋軍閥手中,但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群龍無首,內部勢力相互爭權奪利,逐漸形成比較強大的三股勢力,即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系,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

三個派系為了奪取北洋政府的控制權展開了激烈爭鬥,北洋政府的控制權經歷了從皖繫到直系再到奉系的更迭。其內部爭奪的異常激烈 ,國民黨已經不是他們的主要目標,再說名義上國民黨已經被袁世凱解散,且二月革命失敗後國民黨損失慘重,主要成員大都流亡國外,在北伐戰爭之前,國民黨對北洋政府沒有形成真正的威脅。

馮玉祥坐鎮北京後,將所部改稱為國民軍,並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成立的廣東革命政府率軍北伐,吳佩孚被擊敗,從此一蹶不振。馮玉祥、閻錫山等人加入國民革命軍。1928年12月,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承認南京國民政府,北洋軍閥割據時期結束,開始了國民黨新軍閥混戰時期。


無奈且向上


說實話,北洋政府當時最強勢的時候,很明顯就是袁世凱當政的時候,這個時候整個北洋軍內部可以說是沒有任何一點兒雜聲的 ,此時此刻,整個北洋軍內部全部是聽袁世凱的命令而袁世凱可以直接命令北洋軍去做任何事情。

但是事實上就連袁世凱當政的時候都不敢去打國民黨的主意,為什麼?

首先,袁世凱這個人是一個強人,雖然他在慈禧的面前表現得就像一個奴才一樣,但是這個人曾經年少氣盛過,別忘記啦,當初他出兵朝鮮的時候,朝鮮的王后都對他另眼相待,這個人老奸巨猾,對於各方的勢力,他都可以笑呵呵的接受,但是最起碼的一點,他從來都不受制於人,他訓練北洋軍原先慈禧是讓他拱衛京師的,但是情況很明顯,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他的部隊在山東放羊呢,袁世凱是一個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任何一個軍閥任何一個帝國都不可能左右他的意志,對於歐美列強還有日本而言,你對於袁世凱這個人是感到又恨又怕,恨的是,我給了他這麼多資金給了他這麼多地為它竟然不幫我的忙。怕的是袁世凱此時的北洋軍可以說是軍容齊整,而且戰鬥力強悍,跟日本人硬碰硬的話,誰勝誰負,這一點還真不好說,就如同他對日本人說的那樣,當初伊藤博文在的時候都不敢對我大聲說話,你他媽算老幾。

由於這個人的強硬,使得很難控制他,因此其他的歐美列強方面。都是希望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我可以支持北洋政府,同時我也可以支持國民黨,只要中國方面有求於我,他就會給我開通市場或者給我提供大量的工業資源,因此,對於歐美列強而言絕對不希望中國一個人一家獨大,這就造成了中國將失去了對於他們請求的意願,那我辛辛苦苦做的一切不就成了別人的嫁衣了嗎?所以國民黨,必須要存在,而且要存在的轟轟烈烈,並且要跟北方的政府對立而行,這就形成了南中國河北中國這樣的話兩邊只要保持著小的爭端對立的話,那麼我就可以在中間當一個調停人,或者是我出賣軍火的軍火生意可以做得更加的好。

但是,袁世凱也有自己的考量,被楊軍雖然號稱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隊,但是事實上滿打滿算整個北洋軍一共正規軍20萬人。當時整個中國有多少人,4萬萬人,北洋軍能打硬仗,能打勝仗,但是害怕自己的軍隊被消耗的太大,袁世凱特別清楚,北洋軍就是自己的一切,軍隊的權利才是最高的權利,只要軍隊在手。他在中國就橫著走,對袁世凱而言,中國還有其他的事例,比如說剛剛倒臺的滿清政府,比如說各個地區的軍閥勢力,比如說湘軍,淮軍等一系列遺留下的老牌軍隊的實力,尤其是在武漢的軍隊,他們可以直接領取到當時漢陽兵工廠製造的漢陽造步槍,有武器,你就能夠繼續發展的軍隊,如果此時此刻袁世凱不顧一切跟國民黨拼個兩敗俱傷,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到底最後便宜了誰,清政府雖然已經倒臺了,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誰能搞不準,到時候清政府再來一個政府跟他秋後算賬呢。因此,軍隊打仗,不用了,只要跟在我身邊,繼續跟著我一起作威作福,享受就行啦,因此,在嘗試性地拿下了武漢跟南京之後,袁世凱對於南中國選擇放手,其他的地方,你們鬧騰去,我只要保證我的稅負能夠維持我軍隊的開銷,其餘的事情我管不著,說了我還有一個夢想,我要當皇帝。

結果皇帝當了100多天,人家全起來叛變了,這個時候袁世凱傻眼了,和生生被自己給耗死了,袁世凱一死,整個北洋軍內部就開始鬧騰,誰都知道北洋軍這個老大有多麼誘人的利益,但誰都知道,北洋軍老大這個位置有多不好當,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像袁世凱那樣擁有大的才能,能夠同管整個北洋軍政府,兩邊一看不順眼,立刻就打成一片,如果看得順眼,立刻就是拜把子兄弟,這種你來我往,反反覆覆,經常搞得自己治下就很不安寧。

而且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袁世凱在的時候還能正壓得住這些矛盾,袁世凱一旦死了這些人,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就在那不斷的鬧騰,使得北洋政府在當時中國底層民眾看來簡直就是一群流氓,一群山大王,你比方說最著名的張勳復辟,這種事情有腦子的人都不會去做,但確實有人這麼做了,而且還就是你北洋軍的人,在接下來事情就是《凡爾賽合約》,袁世凱如果在說不定月強還不敢讓他簽字麼一款條約,甚至連這款條約拿出來的勇氣都沒有。但袁世凱死了。條約一拿出來段祺瑞政府屁顛兒就過去簽了,這個時候,北洋政府又打上了,賣國求榮的標籤,你憑什麼去服眾?

而且這個時候南方的整個政治形勢,也開始發生了變化,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偉人誰?孫中山。

對於我們而言,辛亥革命這四個字只是歷史書上面的一個考點,但是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辛亥革命對於整個中國的意義來說太大了,所有人都知道了自己的膝蓋,生下來不是用來跪的,而是用來工作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也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真實存在的,民主共和,原來我們都不知道,但是經過孫中山這種宣傳之後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我們並不是別人的奴隸,我們跟所有人種都是一樣的,我們都要有追求財富的權利。

孫中山在中國南方,嘔心瀝血,終於將整個南方,打造出了對於資本主義的嚮往,對於未來新生活可以投入奉獻一切的那種人民願望。

此時此刻,在北洋政府直接管轄的中國北方,形勢還算比較好,但是在南方的話,人們並不願意跪你北洋政府那些領導人,清政府的皇帝都已經被打倒了,你們又算什麼東西,我們要的是錢,要的是資金,我們要去創業,我們要去發展我們自己的實體工業,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

所以我說,孫中山這個人值得中國任何一個黨派去敬佩,去給他應有的尊重,如果沒有他老人家嘔心瀝血,在中國披荊斬棘開創革命道路,那麼,中國的革命形勢將會如何這一點完全無法想象,最近我聽說臺灣的某位仁兄把孫中山的雕塑給打倒之後還打算利用法不責眾這個調理來幫自己洗脫罪名,妄想!


漩渦鳴人yy


最主要原因是國民黨初期只是議會性質的黨,並沒有什麼實權,在宋教仁被刺後北方的國民黨直接成了北洋政府手中的玩物。而南方的國民黨就不同了。孫文後來在粵成立黃埔軍校進行擴軍聯合蘇俄想適時北伐,面對北方紛雜混亂的局面,偏隅廣東的國民黨養精蓄銳,休養生息。有時也與廣東福建地區周邊軍閥相互妥協,相互聯合,相互制衡。期間孫中山領導了幾次北伐但都被江西的軍閥輕而易舉的擊潰。孫中山更是被陳炯明倒戈,被粵軍趕出廣東,再次被迫流亡海外。直到孫中山去世,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的校長聯合廣西的桂軍(李宗仁新桂軍)肅清兩廣(廣東 廣西)內北洋軍閥勢力,準備開始尋找時機北伐,問鼎中原。

此時北京政府在奉軍首領張作霖的掌控之下,雖然張對國民黨早就有所警覺,但奉張對遠在廣東的國民政府也已鞭長莫及。更重要的此時張作霖更要對付馮玉祥、孫傳芳的進攻和郭松齡叛變變根本無暇東顧,這更加給了國民黨軍在南方壯大和修養生息的機會。後來張作霖又與直系吳佩孚聯合決定一鼓作氣消滅北方的馮玉祥(馮玉祥當時投靠蘇俄加入國民軍被稱為是北赤,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則被稱為南赤。)就更沒有時間剿滅南方的廣州國民政府。一直到蔣介石正式宣佈開始北伐,北洋軍人都只注重對北方馮玉祥的圍剿,對南方北伐都持一種不屑的態度。此時國民黨軍進軍湖南湖北,等吳佩孚看到事情危機後星夜兼程南下時已經晚了。吳佩孚率軍抵達前線時,國民軍已經把湖南全省佔領,吳佩孚在前線設下重兵抵禦均無奏效,吳佩孚後來退到武漢固守待援。張作霖此時還在圍剿北方馮玉祥的國民軍。華南領袖孫傳芳的態度是坐山觀虎鬥,樂的兩家打的兩敗俱傷好自己趁機佔領吳佩孚的地盤。如果孫傳芳此時果斷派兵援助吳佩孚收復武漢三鎮或出奇兵攻打廣州國民政府的話,國民黨和北洋之間勝負亦未可知。



孫傳芳錯過了殲滅國民黨軍的最佳時機,等湖南湖北均被國民黨攻克後,國民黨與孫傳芳的五省聯軍較量正式開始,孫傳芳當時根本看不起蔣介石這個小字輩。決定還是以奪取吳佩孚武漢地盤為主,另在江西設重兵吃掉剛來到江西北伐軍。雙方開戰後互有勝負,相持數月後孫軍由於厭戰情緒的普遍後來內部混亂撤離戰場,孫傳芳喝止不住退出江西。此時的國民黨軍已經空前壯大了,兵鋒直指華北。後來馮玉祥回國加入北伐陣營,閻錫山公開脫離北洋集團加入國民軍更使北伐軍集團更加強大。再全部殲滅孫傳芳軍後,奉張自知已不是其敵手,遂決定邊打邊退全軍撤回關內靜觀待變,伺機再度問鼎中原。孰料張作霖專車返程途中在皇姑屯被安設炸藥,張作霖被炸不久即魂歸天寰。


身在林泉


因為經過改組後的國民重新煥發生機,代表引領了中國國民革命的時代潮流,所以不可戰勝。1924年1月20-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1.國民革命。網絡配圖

會議對國民黨全面改組、確立了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正式形成國共合作的局面。由此,在中國掀起了一場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的革命運動,即“大革命”或“國民革命”,工農運動席捲中國。

2.北伐戰爭。網絡配圖

而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成皖、直、奉三大派系。他們在日英美等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輪流掌控北洋政府,連年混戰,殘酷壓迫中國人民。

3.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示意圖。網絡配圖

北洋軍閥和他們掌控的北洋政府,代表列強、軍閥和封建勢力的利益,時“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時代潮流。北洋軍閥既逆時代潮流,代表當時中國的落後反動勢力,又各自割據混戰,滅亡於國民革命的歷史潮流是歷史的必然。

4.北洋軍閥。網絡配圖

國民黨通過基本堅持三大革命政策和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經過東征、北伐,打敗了北洋直係軍閥吳佩孚、孫傳芳部。其間,以蔣介石、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右派於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分別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革命群眾,叛變國民革命,大革命遭到失敗。

5.東北易幟。網絡配圖

但是,1928年12月29日,奉系軍閥將領張學良通電全國,宣佈“東北易幟”,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等,國民黨基本完成中國的統一。


漢水白石言


北洋政府一直努力想統一國家。 不過,他們遇到了一個和之後的校長一樣的問題。 因清末之後,各地小團體紛紛獨立,請注意,是獨立,而不是歸順南京臨時政府,隨後才加入到北 京政府。在獨立的過程中,各地實力派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利益體系,甚至獨立的財政體系。尤其是 清末,華北嚴重旱災,清政府向東北輸送人口,結果觸及到了蒙古人的利益,導致東北吉林黑龍江 一代的蒙古人非常不滿,並形成武裝團伙若干,幾百人的隊伍幾十個,幾千人的隊伍也有好幾個。 這種地方動亂在各地都非常常見,因為中央政府力量嚴重不足。 要說國家弱,倒還真不弱,北洋政府正規軍20萬,而且裝備齊全,後勤保障到位,訓練水平很高。

北洋的部隊要是和當時的日本陸軍硬碰硬,還真不一定就落下風。當然空軍和海軍另說。但是北洋 的一大弊病就是黑社會氣質特別濃重,說白了就是幫會性質。一個個都是論資排輩,而且袁世凱死 了之後就更缺少一個能夠左右全局的人。 徐世昌雖然名望很高,但是他屬於荀攸或者是郭嘉那種選手,一直是輔助英雄,魔法光環很好,但 是物理防禦以及攻擊輸出特別差,類似於人族大法師吧。可是北洋又是以武裝力量為基礎的政治集 團。大法師帶著步兵衝鋒,升級設置的還是光環而不是水怪,這非常不科學。而段祺瑞雖然屬於北 洋,可是小站練兵那一段他轉學了,跟哥幾個又不推心置腹。黎元洪一直是湖廣新軍體系的軍頭, 更融合不進來。 後人仔細看發現,實際上北洋的潰敗段祺瑞難辭其咎。

他先是擠兌袁世凱,撂挑子拒絕給袁世凱臺階下,後又和直系幾個老夥計鬧不和。再引入張勳和張 作霖先後染指中央,幫著張作霖霸佔東北,後又想倚靠徐樹錚控制全局,再又拉攏陝軍小角色馮玉 祥,反正他一步錯步步錯。他為了他自己的權利慾望,打破了北洋系的整體平衡。 這個錯誤,他的學生蔣校長也犯了。 說白了,一根筋。 他只是一個軍人,而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什麼叫合格的政治家?于謙!視角開闊,真知灼見,直達核心。這對普通人來說太難了,但是作為 政治家,他身邊有那麼多智囊的情況下,這個目標是可以達成的。 什麼叫優秀的政治家?徐階!該明白的地方必須明白,該糊塗的地方適當糊塗,把所有問題放到可 以控制的空間裡,不激化矛盾,但是堅持原則,大家都樂呵呵,即使繃著臉也不會鬧起來,都有後 路可退,都有進步可走。 什麼叫頂級的政治家?小平!

大方向確定,後三十年佈局,揮斥方遒,指點江山。這就得一百年一 遇了。 北洋,連段祺瑞算在內,再加上北洋那幾個貨,沒一個算是政治家。 而曹錕養肥了吳佩孚,吳佩孚又拉攏了馮玉祥,馮玉祥又招募了石友三。為了抵抗團隊內的老大, 二哥三哥開始在外圍找兄弟進社團,力圖改變話語權。是不是有點像張耀揚進洪興的那一集古惑仔 啊!越這樣,核心團隊越來越弱小,外圍小兄弟在核心團隊的內耗中掌握實權。像石友三、韓復渠 這樣的三級基地兵種後來都成了規模了,二級的馮玉祥都弱小了,就更別說一級的曹錕什麼的了, 那就是傀儡了。

後來外圍小弟們逐漸坐大,大哥們就更沒有話語權了,下面的小弟要麼認了國民 黨,要麼就歸了閻錫山,要麼就又跟著國民軍馮老總。張作霖逼走了段祺瑞之後,北洋就徹底失去 了整體的統治能力,然後中南、西南、西北、江浙就形同獨立了。到最後北洋系的第三代哥幾個都 還行,除了土匪張宗昌死的慘,孫傳芳不算北洋系死的慘,其他的都找到自己的主了。最可憐的就 是南方系和吳佩孚系的。 總之一句話,黑社會模式不是政黨政治,不科學!

今天小編就寫到這裡,大家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歷史深度解秘”,我會繼續發表的,你們的關注是我的動力,對文章有什麼意見或者想法,歡迎評論,謝謝你。


歷史深度解密




北洋政府主要分為三個時期:袁世凱時期,段祺瑞時期,張作霖時期。

袁世凱當政時期是看不上國民黨,只是覺得會對自己造成麻煩,然後解散國民黨,當時的國民黨在袁世凱眼裡如同螞蟻,翻手便可鎮壓。

段祺瑞執政時倒是想認認真真揮軍南征革命黨以完成統一,但是因為得不到馮國璋的支持而失敗。

張作霖是忙著爭奪北京政府的控制權,顧不上南方的國民黨。國民黨因此在張作霖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北洋政府與國民黨究竟有著怎樣難解難分的恩怨情仇呢?



袁世凱成功鎮壓“二次革命”,解散國民黨。

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但是當時的革命黨雖然以同盟會為首,可是派系複雜。為了形成足夠的力量對抗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孫中山、宋教仁等人開始聯合其他政黨改組成為國民黨。1913年國民黨以最高票數取得首次國會選舉的勝利,黨魁宋教仁當選中國民國內閣總理,同年3月,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遭槍殺。宋案發生後,遠在日本的孫中山即刻回國,然後組織發動了“二次革命”。在袁世凱絕對實力的碾壓下,二次革命很快遭到鎮壓。

1913年袁世凱稱國民黨“借改革政治之名,行攘奪權利之實”,然後強行解散國民黨,同年袁世凱正式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則再次黯然離國,東渡日本,1914年7月於東京組建中華革命黨。二次革命以後,袁世凱將主要精力用於如何鞏固擴張自己的權力,對孫中山流亡日本後所組建的中華革命黨並沒有太多關注。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化成三派系,並陷入不斷的內鬥中。

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病亡。袁世凱死後,北洋體系崩盤,分化成皖系、直系以及奉系,這是從袁世凱稱帝后的眾叛親離便可以預料到的事。

袁世凱晚年顯然已經沒辦法徹底掌控北洋體系,袁世凱當總統後更專注於政治方面,在軍事方面開始放鬆,各系軍閥得以逐漸坐大,政治野心也開始膨脹。他們先是慫恿袁世凱稱帝,然後反對袁世凱,將袁世凱趕下北洋體系的神壇,以便於自己徹底掌握自己手裡的勢力。但是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是,袁世凱在政治失意的打擊下,竟猝然離世,因為沒有誰能取代袁的位置,但是誰都想坐到袁的位置,致使北洋體系分解,陷入不斷的內鬥中。北洋軍閥的實力也在不斷的內鬥中不斷的減弱。



段祺瑞執掌北洋政府,武力統一戰略失敗。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但是北洋政府則實際由段祺瑞掌控。1916年,黎、段發生府院之爭,黎元洪因角逐失敗而黯然離場。

段祺瑞與“軍師”徐樹錚皆以武力作為統一國家的主要手段,但是遭到當時的代總統馮國璋的反對,後被迫辭去國務總理職,但是皖系軍隊仍然南下。1918年各省軍閥電請段祺瑞重組內閣,馮國璋不得不邀請段祺瑞復職,隨後各省軍閥開始揮軍南征。期間,直係軍閥曹錕因害怕徐樹錚在背後捅刀,趁自己南下之際奪取直隸,於是託病返回老巢,退出段祺瑞的武統戰略。同時,因為張懷芝亦返回濟南,吳佩孚停戰主張議和,最終段祺瑞組織的這場信誓旦旦的南征在北洋軍閥內部各系軍閥的相互防備與爭鬥中,緩緩落幕。

隨後,段祺瑞為保證自身利益,拉攏直係軍閥曹錕和吳佩孚,以及奉系張作霖,將馮國璋趕下臺。徐世昌任總統後,也寄希望於南北議和,段祺瑞的武統戰略在北洋軍閥各自為政的壓制下化為泡影。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段祺瑞敗退。



張作霖執掌北京政府,忙著“收復”北洋政府的基本盤,無暇顧及南方。

1924年,張作霖通過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勝利成功掌控北京政府。北洋三系中的皖系和直系相繼退場,奉系獨享北洋政府,也是因為如此,北洋體系實力看似仍舊強盛,可實際上卻下滑得很厲害。張作霖取得北京政府的控制權,並不代表張作霖可以在北洋軍閥系統裡作威作福,1925年郭松齡反奉將張作霖打得幾乎找不到東北在哪裡,張作霖不得不求助於日本鎮壓郭松齡。同時期,張作霖與馮玉祥、孫傳芳、吳佩孚等部進入僵持甚至對立的狀態。

此時的張作霖正在北方忙的焦頭爛額,根本無暇顧及南方的孫中山。南方終於獲得喘息的時間,並開始發展,張作霖則自此失去了攻打南方的最佳時機。



孫中山總結經驗教訓,目光開始轉向“槍桿子”,為北伐事業奠基。

孫中山想做的事很多,但是為什麼他做成的事少之又少?因為他沒實力,生在亂世,怎麼才算有實力?當然是看手裡的槍桿子!這正是孫中山處處受制於人的原因,辛亥革命時因為沒有槍桿子,因此不得不求助於袁世凱;二次革命時手裡的槍桿子太少,仍然需要藉助於軍閥的槍桿子,結果仍然失敗。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如果經歷了這麼多,孫中山仍然想不通裡面的關鍵的話,他也就不是孫中山了。

1924年,孫中山決定開辦軍校,培養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解決對軍閥的依賴,黃埔軍校因此應運而生。這堪稱是孫中山革命生涯裡做得最正確的決定了,孫中山長期以來皆想通過拉攏軍閥投效革命陣營,結果是讓自己成為空架子,根本沒辦法成功。孫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終於看清了現實以及自己的劣勢。

黃埔軍校成立後,為國民黨迅速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並且在日後逐漸成長為國民黨的支柱。國民黨的實力因為黃埔軍校的開設,反觀北洋體系則因為不斷的內鬥而逐漸沒落,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當然,國民黨內部也有汪蔣鬥爭,但是並不是北洋軍閥那樣真刀真槍的鬥,更多是政治手段,當然也有暗殺,但是國民黨的實力受損並不嚴重。

此後,寧漢合流,馮玉祥與閻錫山等人投入國民黨陣營,國民黨實力更是以火箭般的速度增長,最終張作霖在蔣介石強盛的北伐攻勢下,敗勢愈加明顯,並因此心生退意。1928年張作霖退回東北時途經皇姑屯,日本製造皇姑屯事件,張作霖重傷而亡。

1928年12月29日,繼承奉系的張學良通電宣佈自己改旗易幟,北洋時代至此終結。


吾與吾國


北洋政府的“北”字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北洋政府明義是當時中國的合法政府,但其勢力範圍在長江以北。


而且內部爭鬥不止。

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興起於南方廣州。

北洋政府內鬥尚且不止,對剿滅國民黨就鞭長莫及、無心亦無力。最後被北伐軍逐一消滅。
東北易幟,形式上完成統一。


依依東望1688


清朝滅亡以後,孫中山先生創建了中華民國,可惜的是不久便被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袁世凱代行大總統之職,因為袁世凱發家北洋,後人稱為“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掌握了大權以後便對國民黨下死手,但最終沒有成功,最後更是被國民黨“北伐”打敗,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北洋政府沒能成功剿滅國民黨呢?我個人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北洋政府內部不團結。

袁世凱在世的時候因為是他一手帶出了後來那麼多的北洋軍閥,再加上袁世凱這個人很會管理屬下,所以北洋內部的人都聽任其領導。可是等袁世凱去世以後,大家都是平輩,沒有誰領導誰的說法,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自然就內鬥不止,無暇顧及已經逃亡的國民黨了。


其二,國民黨所在非北洋勢力範圍。

清亡以後,中國的勢力範圍差不多是長江以北歸北洋,長江以南歸革命黨,而國民黨當時和北洋政府合作失敗以後便離開了北方,大部分逃亡國外,留下來的也化整為零進入了國民黨根基所在的幾個身份,使得北洋政府拿他們也沒有辦法。

其三,願意保護國民黨的省份。

國民黨成立之初便以大義號召天下,雖然北方省份沒有幾個聽的,但南方因為深受革命思想的薰陶,還是有不少省聽從了國民黨的號召。革命失敗以後,雖然南方大部分都被北洋政府用錢收買了,但還是有一些省份是死忠於革命的,像雲南就是這樣,而且再加上這些省份也有槍有炮所以北洋政府也不願意招惹,導致許多國民黨人逃往此處,尋求保護的時候北洋政府拿他們也沒有辦法。



原因大概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幾條,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嗎?亦或許你們有什麼更高深的見解嗎?各位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