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9)兩晉十六國時期的貨幣

兩晉十六國指西晉(265~317年)、東晉(317~420年)和十六國(前涼、後趙、成漢、前秦等)(304~439年)。西晉是短暫的統一,東晉和十六國開始南北分裂。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混亂動盪的時期。

西晉時期,政府並沒有鑄錢,主要沿用的是漢魏五銖錢及以前的古錢。

西晉政府雖然沒有鑄錢,但地方上存在鑄錢的可能性。現傳世的“太平百錢”,據考證是西晉益州刺史趙廞據成都改年號為太平(300~301年)時所鑄。1980年,在成都西門外出土“太平百錢”錢範,說明此錢鑄於成都。錢大小不一,一般徑2.5釐米,重3.2克。

中國貨幣(9)兩晉十六國時期的貨幣

太平百錢

西晉是門閥貴族專權的時代。門閥貴族因生活奢侈,十分貪婪,於是出現了魯褒的憤世之作《錢神論》。文章把錢稱為“孔方兄”,對錢的作用作了描繪:“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有了錢“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爭非錢不勝,幽滯非錢不拔,怨讎(仇)非錢不解,令問非錢不發”。這是人們對當時社會上見利忘義,把錢奉作神物所表示的極大義憤和諷刺。

東晉主要沿用了孫吳的舊錢,但大小輕重並行。大的稱“比輪”,形容其大如車輪,指孫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等大錢;中者稱“四文”,一說一錢當四小錢用,一說錢上有四個文字,可能指“太平百錢”等錢;小者稱“沈郎錢”,為沈充所鑄的“小五朱”。

沈充曾在元帝末明帝初響應王敦的叛變,鑄錢可能與此有關。此錢錢文“五朱”二字橫讀,面外有廓,徑1.9釐米,重1.15克,銅色發白,是典型的減重鑄幣。唐代李賀《殘絲曲》中有“榆莢相催不知數,沈郎青錢夾城路”之句;李商隱也有“謝家輕絮沈郎錢”的詩句,均指此。

中國貨幣(9)兩晉十六國時期的貨幣

沈郎錢

東晉末元興(402~404年)年間,桓玄輔政,曾欲廢錢,專用谷帛,遭到以孔琳之為首的朝臣反對,結果是朝廷多數人贊同孔琳之的觀點,桓玄廢錢沒有實行。

五胡十六國時期,由於戰亂頻繁,導致貨幣經濟進一步衰落。但是,少數相對安定的政權也曾鑄造過貨幣。

(1)前涼(301~376年)。漢人張軌建立的政權。西晉末,中原大亂,很多漢人避難到涼州。公元301年,張軌任涼州剌吏,都城姑臧(今甘肅武威)成為漢文化的中心。張軌勸課農桑,設立學校,把這一地區治理得很好。

公元313年,張軌採納索輔的建議,鑄造了銅錢。“錢遂大行,人賴其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1983年在陝西出土一枚張軌鑄行的“涼造新泉”,徑1.8釐米,寬0.65釐米,厚0.1釐米,重1.5克。類似西漢小五銖。此錢極為罕見,傳世總共約40餘枚。但也有人認為此錢為新莽時涼州竇融所鑄。

中國貨幣(9)兩晉十六國時期的貨幣

涼造新泉

(2)後趙(319~352年)。羯人石勒建立的政權。石勒滅前趙統一北方後,發展生產,制定租賦,提倡佛教和儒學,使社會相對穩定和發展。

公元319年,石勒鑄錢,名“豐貨錢”。傳世的“豐貨錢”有兩種:一為隸書,一為篆書。篆書分有內廓和無內廓兩種,徑2.5釐米。錢用“豐貨”為名,說明石勒認為貨幣可以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但當時由於長時期使用谷帛交易,這次鑄錢並不順利,造成“公私行錢,而人情不樂”,後石勒出絹收回豐貨錢。

中國貨幣(9)兩晉十六國時期的貨幣

豐貨錢

(3)成漢(304~347年)。在以李特為首的流民起義基礎上建立的政權。李特死後,其子李雄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成。338年李雄侄李壽改國號為漢。

四川曾出土過一種小錢,稱“定平一百”,徑1.25釐米,重0.65~0.7克,錢形類似小型“太平百錢”。關於此錢的時代,很難斷定。有的說是李雄建元晏平(306~310年)所鑄,說“定”是“安”,即“晏”的省文。也有人認為是三國蜀漢後主延熙初年(238年)所鑄。

中國貨幣(9)兩晉十六國時期的貨幣

定平一百

此後,李壽在漢興年間(338~343年)曾鑄過“漢興錢”。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它改變了過去錢幣只標重量,不標年代的傳統,而在錢幣的正面標明瞭年號,是一個重大的進步。此錢徑1.67釐米,重0.7~1.1克。錢文有直讀、橫讀兩種。光緒年間在成都附近出土一罐“漢興錢”,其“漢興”二字接近隸書。

中國貨幣(9)兩晉十六國時期的貨幣

漢興錢

(4)前秦(350~394年)。苻堅可能鑄過錢。《水經注》引《漢晉春秋》中曾提到,秦始皇鑄的銅人有兩個被石虎取置鄴(今河北臨漳)宮,苻堅又徙之長安,毀而為錢。前秦在苻堅統治時社會經濟較為發達,其鑄錢是完全可能的。

總之,在十六國時期,只有少數政權鑄過錢,漢魏舊錢仍在流通,但交換媒介主要是谷帛。這是當時政治不安定、社會大動盪而引起貨幣經濟衰落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