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講》第十三講(4)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十讲》第十三讲(4)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十讲》第十三讲(4)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十讲》第十三讲(4)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十三講

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經濟思想指引下,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三十讲》第十三讲(4)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04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三十讲》第十三讲(4)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集中體現了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要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和艱鉅性,科學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和重點,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有機整體。這個經濟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是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二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市場準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範,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三是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四是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五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六是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七是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以上幾個方面是個統一的整體,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打下更為堅實而強大的物質基礎。

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把這盤大棋走好,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佈局。實施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同時協調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優化區域開放佈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消費、投資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三十讲》第十三讲(4)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