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李承乾名字是三個字,李泰、李恪、李治名字都是兩個字?

劉屹珺


李承乾出生在承乾殿,故以此命名。乾為天,承乾即承繼皇業,表明李世民很看重此子,其後立他為皇太子。

《新唐書·列傳第五 ·太宗子》記載:常山愍王承乾字高明,生承乾殿,即以命之。武德三年,始王常山郡,與長沙、宜都二王同封。俄徙中山。太宗即位,立為皇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長孫氏育有三子:嫡長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嫡三子李治。其後,立嫡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嫡次子李泰為魏王,嫡三子李治為晉王。


李承乾因為是嫡長子,所以被立為皇太子。李承乾年少時,聰明能幹,深受李世民讚譽。長大後,他開始叛逆起來,縱情聲色,然而他很畏懼父皇,只能在家偷偷享樂,在外還是偽裝成賢良君子的模樣。

李承乾上朝時,他滿口忠孝之詞,退朝時,也不與群臣玩笑。左右之人進諫,他正襟危坐,一副虛心納諫的樣子,所以人人以為太子賢明。然而他並沒有將別人的勸諫聽進去,反而非常抗拒,甚至派人謀害勸諫者。李承乾曾說:“如果我當天子,應當為所欲為,有勸諫的人,我殺了他,殺五百人,難道還壓不下來?”

魏王李泰有美名,受到李世民器重,而且覬覦太子之位。李承乾腿腳有毛病,行走不方便,擔心自己被廢黜。是以兄弟不和,各自樹立黨羽,互相爭鬥。

這一幕似曾相識,當初李世民就是和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不和,同樣是互相爭鬥,沒想到被兒子們繼承下來。

李承乾召壯士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hé)幹承基等人謀殺魏王李泰,沒有成功,於是與李元昌、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等大臣刺破臂膀,歃血為盟,密謀發兵攻打西宮,誅殺李泰。

後來,齊王李祐據齊州謀反,李承乾對紇幹承基說:“我東宮離陛下很近,若要謀反,齊州哪能比得上我?”不久紇幹承基受齊王謀反一事牽連,下獄當死,他想立功贖罪,便告發李承乾謀反。李承乾於是倉促起兵,打算誅殺李泰,逼父皇李世民退位,一如當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兄逼父。

太子李承乾密謀洩露,而李世民早有準備,結果政變失敗。李世民召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勣(jì)、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審訊太子李承乾謀反一案,於是廢黜李承乾為平民,流放黔州。


魏王李泰因為圖謀太子之位,被貶為郡王,李世民因此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其後,李治繼位為帝,是為唐高宗。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敬請關注。


簷雨階苔


實際上,李世民的14個兒子中,只有李承乾的名字是三個字,其餘的都是兩個字,比如李泰、李恪、李治、李愔等,兩唐書的說法是,李承乾的名字來源於太極宮承乾殿。他在承乾殿出生,因此取名為李承乾。但其實這個名字是有更深層次的含義的。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生於619年,這一年是李淵起兵的第三年,是大唐建國的第二年,當時大唐並沒有完成統一,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還存在著。只能說天下統一的大勢已經有了,平定天下仍然是主要的事情,而秦王李世民則表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並在一次次領兵出征中建立戰功,就在這樣的境況下,李世民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嫡子出生了,他就是後來的李承乾。

這個孩子的出生,不僅李世民格外看中,李淵也十分在意,因此李淵為其賜名李承乾,意為承繼大業,總領乾坤。這是李淵對天下盡歸李家的期許,當然也包含著對皇孫的期望。

之後李世民的兒子,不管是嫡子還是庶子,名字都只是兩個字,應當都為李世民所取。至於為什麼沒有用“承”字,也確實有些奇怪。李建成的六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所取的名字全部帶有“承”字,李建成六個兒子為李承道、李承宗、李承德、李承訓、李承明和李承義。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分別是李承業、李承鸞、李承獎、李承裕、李承度。是不是可以認為這一代就是“承”字輩呢?


即便真是“承”字輩,加或者不加應該也不是什麼大事,我們來看李淵給兒子們取名,也是什麼樣的都有,嫡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庶子們名字中大部分都是有一個“元”字,比如李元景、李元禮、李元亨、李元嘉等。

只看四個嫡子的名字,取得就比較亂,其中李世民這個名字是後來才有的。根據《舊唐書》的記載,李世民四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個會相面的先生,對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還有貴子。”看到李世民就說:“此子有龍鳳之姿,貴不可言,二十歲的時候,一定能夠濟世安民。”李淵聽了非常害怕,怕那人洩露出去,就想把他殺了,結果那人竟憑空消失了,但這以後,李世民就有了這個名字,至於他之前原本叫什麼,已經不可考。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李承乾,李淵為他取了這個名字,之後大唐確實統一了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的帝國,但後來李世民打下了天下也奪取了天下,一場政變殺死了原本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然後做為嫡次子的李世民登基為帝,而李承乾則被立為太子。承繼江山,總領乾坤。

但李承乾做了十幾年乖太子之後,突然性情大變,也可能是之前一直壓制著性格里的另一面,在他有足疾之後,在李世民甚寵嫡次子李泰之後,過去的孝順、謙恭、尊師、勤奮等等良好品行一下子全沒了,他開始徹底放飛自我,更是在643年因為意圖謀反被廢為庶人,李承乾最終還是沒有承乾。代替他承乾的並非之前有意於太子之位的二弟李泰,而是仁弱的九弟李治。

可以說,李世民選擇嫡三子李治為太子實在也是無奈之舉,嫡長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了,嫡次子李泰又想做皇位,李世民為了保全三個嫡子,不得不讓仁弱的李治來做太子,這個選擇很難說是對還是錯。


蕭曉四姑娘


很明顯,李世民最開始的初衷就是想讓太子登基,承乾,乾位有天子之儀。很明白的說就是你小子以後就繼承老子的皇位。李泰,李治,李恪,都是帶有治理國家的美好願望。作為臣子的他們,不就是要盡力輔佐皇帝將大唐打造得國泰民安,對他們的要求則是自己既要治下有方,也要恪盡職守。


千羽乘風


應該是李承乾的出生寄託了李世民對嫡子的莫大期許莫大的希望,希望中宮皇后所生的兒子能夠承前啟後,把大唐的繁榮昌盛延續下去吧,李泰,李治雖然也都是李世民的兒子,也是中宮所生「也有說李泰不是」,但畢竟不是第一個出生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