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冠俠
畢業三四年只是一個虛擬時間,有的同學甚至剛畢業、或者還在上大學時就和別人拉開了差距,這種差距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職級的差距,薪資水平的差距,見識的差距,家庭情況的差距,結婚生子進度的差距。最主要原因還是常聊的幾點:
1、注意力和執行點的不同。其實讀書時期大家已經有了差距,那時的差距體現在學習成績上,班級,年級的排名,慢慢上升到上了不同高中,大學,學校的排名差距也來了,你覺得差距不大嗎?大!只不過在讀書時期,所有的差距,只會在成績出來的那一瞬間提醒你,而在你的生活中並沒有多大影響,書照讀,學照上。等到畢業後,大家一門心思投入工作,而且工作成績如何和日後的生活條件、家庭經濟也是密不可分的,這種差距時刻影響提醒著你,所以會覺得差距越來越大。畢業三四年大概是一個大學生從稚嫩到成熟社會人的一個過渡時間,這個階段後,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會越發明顯。
2、原本各自家庭條件就不同。畢業以後,父母都會依靠自己的人脈想方設法幫自己找到一個心儀的工作,這時不同家庭的能力差距就體現出來了,當然這種情況還是少數,而這少數人,依靠父母已經和別人拉開巨大的差距。
3、知識與教養所塑造的人格與能力的不同。家庭教養會塑造一個人的人格,學校知識教育能培養一個人的能力,擁有創新,吃苦,外向等符合社會的積極人格,也就是情商高的人更容易融入社會,步步高昇。而知識庫充足,能力強的人,可以依靠自己的技術和專業上升。兩方面都過硬的人更可以和別人拉開巨大的差距。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精英菌點個贊哦
無憂精英網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這樣子來想。
每一個大學生看似在校園裡,大家都一個模樣,都是上同樣的課程,學習幾乎一樣的知識,吃同樣的飯菜,有時候連作息時間都是可以複製的,外在環境的大部分相似,導致了很多人有這樣的一種錯覺:
我和他們是一樣的,沒有差距的。
可實際上呢,有些人在大學四年時間裡,自律自覺地學習,風雨無阻,而有些人只是在臨近考試的時候,抱抱佛腳,抄抄別人的讀書筆記,連蒙帶騙,你說同樣都是能在學期末保證不掛科,結果當然是一樣,可兩者奮鬥的過程,卻相差十萬八千里。
點滴的積累,會演變成巨大的差距。
那些腳踏實地認真學習的人,在此期間練就的高度自律,勤勤懇懇,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在畢業以後,還能繼續以慣性保存下去,而那些整天只知道打遊戲,泡妞吹水,無所作為的人,畢業的時候,就不得不面對這殘酷的社會現實,不得不從那時候開始練就自律自強的性格。
可有些人早早就已經在積累,你不但落後人家四年,而且你的加速度還沒有人家快,沒有差距,那才是奇怪呢!
所以啊,千萬不要以為你們上同一所大學,學同樣的課程,你們就是同樣一個世界裡的人。
說句不好聽的,宿舍那個整天和你打王者榮耀的同學,他們家已經幫他鋪好將來要走的路了,即使一事無成,哪怕沒有畢業證,人家將來的日子,也一定會混地比你好!
而你,又有什麼資本和他一起通宵達旦地玩耍呢?
曾少賢
“太爺,我自認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可是畢業已經五年了,眼看著一起畢業的同學都在職位上有了不小的進步,可我自己扔感覺前途渺茫,踏實肯幹,真的有用嗎?”
嗯,踏實肯幹總是沒錯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能看到兩個起點相近的人,在工作幾年之後,成長速度卻截然不同?
當然有別的原因。先聽太爺給你講個故事吧。
小A和小B是同一所名校的研究生同學,兩人關係不錯,成績也差不多,畢業之後一同進入了某個部門。
對於剛入行的新人來說,熟悉相關的業務需要一段不斷的時間,而業務本身也並不是什麼輕巧的工作。小A和小B初出茅廬,都不願久居人下,於是幾乎天天加班到深夜。毋庸諱言,這段時間裡,他們兩個都得到了飛速的成長。
過了大概四五個月,兩人開始熟稔業務工作流程,日子變得也沒那麼艱難了。有單位的老同志看這倆小夥子都不錯,便點撥他們說,有些活兒費力不討好,其實只需要糊弄一下就可以了,從考評上看毫無破綻,根本沒人發現得了,這算是行內的一個潛規則。
小A腦子活絡,早就發現了其中的門道,聽前輩們這麼一說,自然樂得輕鬆。小B卻依舊踏踏實實幹業務,不願意偷這個懶。
又過了幾個月,部門接了一個新業務,準備一個準新人去開拓一下,於是領導便打算從小A和小B之間選一個擔任負責人。其實領導是傾向派小A去的,但小A私下裡問了幾位老同志,老同志紛紛表示這個業務前景不是很明朗,就算當了負責人,也未必能幹出什麼來。小A權衡了一下利弊,覺得現在的工作蠻輕鬆,沒必要去找罪受,便婉言推辭了。
就在領導撓頭之際,小B主動找領導談心,想要去做這個新業務。正愁沒人去,天上掉下個林黛玉,領導大筆一揮,安排小B當了新業務部門的負責人。
對於小B而言,這個新的領域並不好拓展,想要幹出成績,自己就不得不像剛入行時一樣,每日早五晚十,週末無休。
累嗎?累。
小B累死累活做了大半年,最終還是將這個領域做出了一些規模。領導看在眼裡,覺得這個領域大有發展空間,便陸續繼續投入人力和資源。小B的個人能力在這種不斷磨練之下也變得越來越強,慢慢成了業務骨幹,領導眼中的紅人。
而這時的小A,還在原部門做著重複無味的工作,雖然輕鬆,但是離小B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Tip1:不要待在舒適區
我見過很多同齡人,在工作數年之後,畢業時身上的那些銳氣早已被磨得一乾二淨,只學會了在日復一日的安穩日子裡自我麻痺。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們周圍的環境和自己所做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磨合之後,變得熟悉、輕鬆。
這意味著,他們進入了“舒適區”。
在這個區間裡,他們不需要學習更多東西,就完全可以滿足眼前工作的需求,所以他們根本就不會再去學習。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成長就停止了。
如今這個社會,大多數行業都已有了一套成熟完善的分工體系,每個人只需要做自己所需要做的那一份工作就行了。這種體系從工業角度來講無懈可擊,因為它能夠確保在人員變動後,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另外一個人填補空缺,有效減少了損失。說句大白話,就是沒了誰,地球也照樣轉。
但是對於個人來講,這種成熟的分工體系,有時候是致命的。
如果運氣好,行業穩定,能夠混到退休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果產業格局猛然間發生劇變(從近十年情況來看,這種情況並非不可能,而且發生概率不小),那麼只擅長自己一小塊業務的“螺絲釘”,是最容易被淘汰的。
接著講上面的故事。
面對這樣的局面,小A嘴上不說,心裡卻很是不服氣,他不斷反思從前的工作經歷,他問自己:如果當時自己去了新部門,能不能像小B一樣幹得風生水起?
最終,他得出的答案是:不能。
苦也好,累也好,都不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這個行業並非小A真正熱愛並擅長的。待得越久,他反而會越痛苦。
從朋友圈裡,小A看到了小B分享的各種心得和感悟,那些熱情和堅持,是他所不具備的。
小A決定從頭再來,在自己所熱愛的行業裡拼搏一番。
於是,小A辭職了。
在隨後的一年裡,小A參加各種課程,每天學習到深夜,但是他一點都沒感到疲憊,反而樂在其中。這時候的他,終於理解了當初小B的狀態。
幾年多過去,小A在新的行業領域裡,也逐漸有了位置。
Tip2:興趣是最好的助推力
俗話說“幹一行愛一行”,但事實上,往往是“愛一行幹一行”。
每個行業裡最優秀的人,無疑都是對這個行業具備著極高興趣的人。
正因如此,他們才願意不計回報地更加努力工作,花費再多精力也不怨聲載道。他們能夠主動去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並且花心思把事情做到最好。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對自己的職業感到懈怠和不屑。他們就像徐庶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幹著自己本不想幹的事情,很是痛苦。
這兩種態度,就決定了兩種人發展軌跡的不同。
在面臨相同的挫折和障礙時,總有些人會做得更好,原因無他,只是因為他們更加熱愛他們所做的事。
記住一點,你永遠不可能在你不喜歡的事情上變得牛逼。
整個故事看上去是不是很雞湯?
好,那麼我告訴你,故事裡的小A就是我,小B則是跟我非常要好的一位同學。時至今日,仍在體制內的他已經提升到了副處級。
那麼你來告訴我,我和他,誰的成長速度更快一些?
我曾經蜷縮在舒適的坭坑裡,眼望著同伴漸行漸遠,彷彿再也追趕不上。
後來,我從泥坑中爬了出來,看清了眼前的路,順著另一個方向,義無反顧地走了下去。
漸漸地,我在別人眼裡,也成了一騎絕塵的前輩。
高太爺
給大夥舉個例子,我們寢室六人,有一哥們整天玩遊戲,遊戲玩的賊好,其他幾個看到他不學習,也跟著他一起玩,不搞學習,整個寢室就我還算個搞學習的,偶爾也和他們一起玩但有度,後面大四準備考研,就開始成另類了,被各種攻擊只好搬出去住並順利考上了。寢室其他幾個人大四就以玩遊戲打發時間,畢業找工作就傻眼了,有些人的老爹給他安排了事業單位,有些回家跟老爹做生意接班,其他的只能到處投簡歷到處碰壁,10年富士康十四連跳,沒人願意去,後面只能選擇去富士康,現在還特麼呆在那裡不敢出來。看上去都同樣是遊戲大學,但有人有資本這麼幹,你特麼沒資本就別盲目瞎跟!
普法衛士
單從時間上來看,3年時間造成如此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背景,雖然實力差距也會造成生活水平的差距,但老實說3年的時間不夠,靠實力產生巨大差距需要10年甚至更久
亦靨
那是你沒有看清楚你們原生家庭之間的差距在哪裡,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個這樣的段子:
所以一開始,差距就已經很大了。有時候只有自己拼盡全力,才能達到別人的起跑線。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很努力、很有上進心的同學。同時機遇也很重要,在關鍵時刻有人幫你一把,勝過你自己努力百倍千倍。當然沒有機會的時候更應該韜光養晦。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你自己沒有實力,機會來了,又有什麼用呢!
loner35667443
因為每個人對社會和人本質的認知程度是不同的。
覺得很簡單是嗎?然而其實你們所有的差距都來源於此。
社會教育的本質:
認知到社會的本質,你就會明白所謂九年義務教育和大學教育,只不過是人為創造出的教育模式。
他想做到儘可能的公平。如果沒有統一的教育模式,你和你很多同學可能根本做不到一起。而且你們之間的差距將會在幼兒時期就逐漸拉大。只不過教育給你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讓你誤以為你們僅靠分數就可以比拼獲得勝利。
什麼是分數?直白一點,分數只不過是這社會里的一小塊教育構成裡的一小塊用於評價結果的體系罷了。和這個社會比起來,就像一粒沙子對於整個地球一樣微不足道。而你在大學裡僅能看到一小撮土,學生思維讓你以為這就是整個世界。
但,有些人在大學期間就看到了整個世界。他們比你更快的認清這個世界的本質,然後在大學期間就努力的尋找自己的天賦,或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這時你還在沙堆裡玩電腦呢,抬起頭問:不就是考試嗎,我很聰明的,我分數比他多。
你們的差距,甚至在高中初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你還被所謂的義務教育和大學教育矇蔽著,自我安慰著罷了。
社會發展的本質:
有些孩子早就接觸過這個社會殘酷的本質,只是在大學裡你沒聽他聊起過。
你畢業後工作裡所面對的壓力、競爭、人際關係維護、資源權力的轉換,戰略思維等等,他們在你還是學生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了。
再次一點的,大學不懂的時候,如果他們進入社會的第一兩年認真又深刻的理解過這個社會,他們也會進步的比你快。
注意,這不是變得世俗,這是通過一種更深刻的方式理解這個社會運轉的規律。
你越早的認清這個底層邏輯,你才能越早的走向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差距當然越來越大。
之前和我的學員聊天。一個畢業兩年的人,還不懂得如何真誠的維護自己的交際圈和人脈,基本你就能看出來他這兩年對社會和工作的理解是有多偷懶。
你只有深刻的瞭解到這個社會發展運轉的本質,你才會真正的去相信選擇的重要性,相信戰略思維的培養,相信人際關係的磨練,相信識人能力和情商的推薦,你才會走上高速發展的道路。
社會人的本質:
同樣,你要知道,你的感情,家庭,認知,職業多個模塊構成了你的人生,他們是互相促進的。
優秀的感情能給你提供心理減壓,或者提供更好的資源整合,而家庭能夠為你提供後盾或者心理安慰,個人認知的提升會滲透在各個模塊,而職業發展則是你們差距的顯性表達。
這一切,都依託於你對人本質的理解。
你焦慮,因為你在二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長大,也沒有發現人生的本質。
能理解到職業發展年薪是最終的顯性表達,但這背後的多個模塊的共同發力,才是你們差距的最終原因。理解到這一點,你就距離縮小差距進了一步,否則,你永遠糊里糊塗,永遠差距越拉越大。
說了這麼多,對社會和人的本質的理解,為什麼人和人之間有差距呢?
家庭是一方面,個人思維進步又是另一方面。
一個對社會理解只有10%的小學生,由於家庭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後,在高中的時候達到了50%,高中時候的加速度是10%,而高中期間家庭的影響接近5%,所以到了大學後成就了一個對社會理解60%的認知。而大學期間又是認知加速度最高的時候假設為20%,那麼畢業後他對社會的整體本質理解為72%。
而你同樣是個10%的小學生,你的家庭只能讓你在高中時候認知達到30%,而高中以後沒有對你任何影響,那麼按照高中10%,大學20%的加速度,你畢業時候的對社會本質的理解只有39.6%。
懂了嗎?這只是簡單的假設而已。
那怎麼提升社會認知呢? 要麼你就提升基數(有個好家庭),要麼你就提升加速度(自我認知上不偷懶)。
好家庭你沒法決定,那麼對自我認知的理解加速度,就是你要奮鬥的部分。
如果你還沒畢業,在大學裡的話,請在追求高分和GPA的同時,不那麼功利的去真誠的理解這個社會,瞭解他的本質。去體驗,去兼容,去緘默,去學習。
如果你已經畢業了,那麼在工作裡,請不要一門心思傻乎乎的熬時間工作,注意瞭解行業上下游,去了解行業發展,瞭解其他行業的交叉,瞭解資源關係,瞭解戰略戰術思維,瞭解如何真誠的認識和結交人,瞭解社會政治控制經濟,經濟影響產業,產業塑造社會,去了解社會上最原始的利益鏈條的本質。
我相信,你一定懂我說的是什麼了。
說是習慣了單身,但你明白,不過是無奈的妥協。
你期待那個她,那份遲來的愛情。
你發誓不會孤獨終老,那麼堅決,可是有幾千萬註定要單身一輩子的人都這麼想。
關注公眾號,紅羅戀愛補習班,免費獲贈上圖中的乾貨課程。
行動起來吧,或許,這是你最好的機會。
紅羅戀愛學
追求不一樣結果也不同,懂得放棄什麼才能收穫什麼。沒有什麼忍受,那裡來時間拼搏
子松雜誌
不光是能力問題。大學期間勤勤懇懇,認真學習的,三四年後通常混的沒有愛玩的,腦子靈光的同學好。為什麼?沒辦法,社會就是這樣,很多東西不是你努力就行的,愛耍小聰明的抓住一個機遇贏得領導的賞識,再通過多年混社會的人際關係的經歷,非常瞭解人性。所以我通常比較欣賞那些學習不好的,愛玩的但人品好並且腦子聰明的同學做朋友。而所謂的好學生我往往嗤之以鼻,呵呵,算什麼?背書背來的的成績智商能高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