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地鐵1號線迎來中國建築奇蹟之旅 「最難車站」化解困境

江苏徐州地铁1号线迎来中国建筑奇迹之旅 “最难车站”化解困境

在徐州站地鐵地下站臺,工程技術人員向大學生們講解地鐵的奧秘. 王增式 攝

中新網南京9月28日電 (朱志庚 王增式)9月27日下午,“建證40年·中國建築奇蹟之旅”--中建開放日:大型品牌傳播行動第24站走進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江蘇徐州。不久前,淮海經濟區內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徐州地鐵1號線,完成了全部軌道鋪設,進入了運營倒計時。

當天14時,來自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徐州工程學院等高校的百餘名師生搭乘軌道工程車,穿行在數十米深的徐州城地下,用心感受著城市細微處跳動著的強勁脈搏。“這是徐州貫通交通優勢的‘最後一公里’,城市的毛細血管動能汩汩。”中國礦業大學同學狄志新說,想到明年自己乘坐高鐵抵達徐州東站後,能夠不再忍受地上交通的擁堵就能進城,他對自己未來幾年的求學乃至工作前景,信心滿滿。

江苏徐州地铁1号线迎来中国建筑奇迹之旅 “最难车站”化解困境

中共徐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馮其譜致辭。 朱志庚 攝

“在一號線向前延伸的方向,如同一條金絲,串起了綠地之窗、雲龍萬達廣場、世茂廣場、和信廣場、蘇寧廣場、古彭大廈商業綜合體、淮海天地等大型城市綜合體,古彭千年商業繁華,得益於快速便捷的城市軌道交通,愈加光彩奪目。”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濟師、基礎設施事業部總經理張翌說,徐州作為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城與城之間的現代化交通自不必多言。但中國建築建設的徐州地鐵1號線,是一條能夠改變城市內部交通現狀,重新判斷城市價值的新的新方案、新理念。

據瞭解,這條橫貫徐州城東西兩端的“金腰帶”來之不易。作為全線最大車站,1號線一期工程和2號線一期工程換乘站彭城廣場站因其複雜的周邊環境和地質條件,被業內人士稱為地鐵史上的“最難車站”。

江苏徐州地铁1号线迎来中国建筑奇迹之旅 “最难车站”化解困境

現場舉行體現地鐵建設者風采的《隧月》歌曲發佈儀式。 朱志庚 攝

為此,中建華東投資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宮志群出示了一組數據,共佔地面積近12000平方米,基坑最深處達35米,設有站臺層、設備層、商業層、通道層、疏散層等五層。1號線基坑長141.55米,寬58.5米,設計深度最深可達35.5米,是目前地鐵施工領域第一大基坑。基坑較大主要考慮到彭城廣場位於市中心最繁榮的地帶,換乘站設置了17個出入口。”

“施工區域四面楚歌!”項目總工程師高東波介紹,以東側為例,地鐵項目的地連牆距蘇北第一高樓蘇寧廣場圍護樁最近處距離僅有0.9m。地下環境則更為複雜。基坑上部2-10米是徐州特有的老城雜填土層,土質疏鬆易垮塌。基坑下部是灰巖、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富含承壓水,在施工中易造成樁位傾斜,帶來隱患。彭城廣場站坐穩史上“最難車站”的稱號。

為保證施工技術困難,項目部借力專家先後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廣州地鐵原總工、深圳地鐵原總工張家識等專家為徐州地鐵建設出謀劃策。高東波說:“為了搶節點,只能增加大型設備的投入,引進兩臺國際先進的改良版SR385RC8旋挖鑽機,光機械設備加起來都超過一個億。

江苏徐州地铁1号线迎来中国建筑奇迹之旅 “最难车站”化解困境

在“神秘”幽深的隧道中,軌道工程車上的參觀師生們紛紛拿出攝影攝像設備記錄這一難忘時刻。 朱志庚 攝

記者也注意到,保護沿線文物古建築也是徐州地鐵建設的重要一環。2016年3月,徐州市民國時期老建築、已經84歲高齡的“同和裕銀號”三層小樓,因地鐵建設需要成為了障礙。城市發展中不能割斷傳承不息的文化脈絡,中國建築有關人員和當地文保部門商討後,做出了整樓平移、異地保護的決定。三臺SPMT組裝式自動平板車、216個輪胎,25米紅色車身開進樓房底部,承載起小樓1300噸的重量。施工者配合輪胎數量,計算地面承受的壓力,確保平移240米的路面安全。(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