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醜惡人性的悲歌

一曲醜惡人性的悲歌

在第二屆國際戲劇影像展的13部劇目中,《李爾王》是僅次於《哈姆雷特》的有影響的劇目。著名劇作家蕭伯納說過:“沒有人能寫得出比《李爾王》更好的戲了。”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李爾王》是被搬上舞臺和拍成電影最多的作品之一。不說過去,最近幾年就有飾演甘道夫、萬磁王的伊恩·麥克萊恩2008年主演的電影和飾演殺人魔王漢尼拔的安東尼·霍普金斯今年主演的電影。所以,《李爾王》是第二屆國際戲劇影像展中必看的劇目。

一曲醜惡人性的悲歌

這版由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出品,安東尼·謝爾主演的《李爾王》的演出風格正好介於我看過的《裘力斯·凱撒》和《大鼻子情聖》之間。它既沒有《裘力斯·凱撒》那樣做時代背景的改動,又沒有《大鼻子情聖》那樣逼真、現實的佈景,非常忠實於原著,卻又具備聲光電和舞臺調度的現代意識。全劇在一個被三面觀眾環繞的舞臺上進行,道具被極端簡化,但是服裝卻極盡奢華。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燈光和舞臺調度起到了強烈的烘托作用,營造了宮廷、荒野、戰場的真實氣氛,非常好地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但是,唯一不足的是,劇中黑人演員太多,與莎士比亞所營造的劇情氛圍不符。尤其是考狄莉亞和愛德蒙被設置成黑人毫無道理。白人父親可能生出黑人兒子和女兒麼?這點伊恩·麥克萊恩版《李爾王》中英俊的愛德蒙就好得多,為後來高納里爾、里根兩姐妹爭風吃醋打下了合情合理的基礎。

一曲醜惡人性的悲歌

一曲醜惡人性的悲歌

《李爾王》中的黑人愛德蒙

安東尼·謝爾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主要演員。兩年前,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之際,皇莎首次帶著《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來中國演出。安東尼·謝爾就在其中飾演世界戲劇史和文學史上不朽的人物——福斯塔夫爵士。那次,我有幸在上海大劇院親眼目睹了安東尼·謝爾的精彩演出。這次他飾演的李爾王,準確把握和完美演繹了這個年老昏聵、恣肆暴戾的君王從君臨天下到崩潰瘋狂的過程。個人感覺,這個李爾王比我剛看過的伊恩·麥克萊恩飾演的李爾王更好一些。

一曲醜惡人性的悲歌

安東尼·謝爾飾演的福斯塔夫

莎士比亞的劇作,尤其是他的悲劇,是我最喜歡的文藝作品。我的大學畢業兼學士論文就是對莎士比亞悲劇的研究。相比較於古希臘悲劇(以索福克勒斯及其劇作《俄狄浦斯王》為代表)著重於命運,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悲劇(以易卜生及其劇作《玩偶》《人民公敵》為代表)著重於社會不同,莎士比亞的悲劇中沒有命運的無所不至的力量,也沒有社會對個人的強烈影響,有的只是對性格力量的大力渲染。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主人公都是因為性格上的種種缺陷導致了失敗和毀滅。李爾王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只聽得進阿諛奉承,聽到一句真心話就橫暴地剝奪了給小女兒的所有遺產,讓她身無分文地嫁給法蘭西國王。他的性格有老年人固執、自信的特點。他根本不瞭解自己,還以為不當國王照樣能得到女兒、人民的愛戴。後來悲慘的結局完全是由他自己固執、自信的性格所造成的。雖然考狄莉亞的死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李爾的死卻是必然的。他的悲劇性格決定了,總有一天他會悔恨而死,即使考狄莉亞還活著。

一曲醜惡人性的悲歌

被莎士比亞研究學者威廉·赫斯列特稱為“在激情的深刻強烈方面佔先”的《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慘烈的一部。兩個家庭發生的故事卻造成無法預料的悲慘結局。葛羅斯特伯爵、愛德蒙、康華爾公爵、高納里爾、里根、考狄莉亞、李爾,悲劇的製造者和受害者一個一個接連死去。慘絕人寰的悲劇,簡直令人不敢直視。這些悲慘劇情映射出人性的黑暗、醜惡之處,就像那從天而降的閃電那樣,震撼人心。莎士比亞借用李爾和他的弄臣之口,用尖銳、直白甚至惡毒的語言,把人性中骯髒、齷齪的一面揭露無疑,唱出了一首醜惡人性的悲歌。這些造成悲劇結局的爾虞我詐、欺瞞哄騙、親人相殘、落井下石,今天看起來,依然新鮮而有意義。

一曲醜惡人性的悲歌

伊恩·麥克萊恩版《李爾王》海報

在《李爾王》開演之前,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藝術總監、本劇導演格里高利·道蘭接受採訪時特意提到,他們復排《李爾王》時,英國上下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脫歐”公決。回頭再看《李爾王》,同樣是一個國家不可阻擋的分崩離析的故事。所以他認為,儘管莎士比亞已經逝世了400年,但他的著作仍然跟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直到今天,莎士比亞的作品依然有永恆的魅力,依然能引起全世界觀眾的共鳴。莎士比亞洞悉人類,他明白人類有多偉大,也知道人類有多殘酷。他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一個偉大的講故事的人,也是一個極富同情心和憐憫心的劇作家。

一曲醜惡人性的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