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反應第二,定規、識微、反駁、知情、迎合,隨而牧之

《鬼谷子》反應第二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此。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古代能以大道化物地聖人,是同無形地“道”共生的。反顧以觀察既往,再以此察驗未來;反顧以瞭解歷史,再以此瞭解當今;反顧以瞭解對方,再以此瞭解自已。行為和思想的原理與未來、今天不相符合的(反常的),那就要反顧歷史的經驗來探求。事情通過反覆推敲得到準確答覆的方法,是聖人的見解,不可不認真研究。


(解讀:歷史是過去的現在,觀察過往就可以為現在借鑑,也可為未來參照。可以由此及彼,或由彼推此,舉一而反三。這樣就能謀劃周密,不會造成失誤和遺漏失。)

《鬼谷子》反應第二,定規、識微、反駁、知情、迎合,隨而牧之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別人說話,是活動,自己緘默不語,是靜止。根據別人的言談,聽他的意思。言辭有不符合常情的地方,就要從反面詢問要求解譯,對方必有回應,這樣就露出他的本意。


(解讀:別人在議論、發言時,屬於運動。自己沉默不言時,屬於靜止。對於人不但要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通過觀察言行是否一致,對他作出正確的判斷。如果對方的言辭不合情理,就要用詰難、批評、反駁、刁難的方法引誘對方應答,這樣就能把握實際情況。

《鬼谷子》反應第二,定規、識微、反駁、知情、迎合,隨而牧之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言辭有表象,事物可以類比。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預見對方下一步的言行。( 原創作者:頭條號名詩詞解讀)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綱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綱也。常持其綱驅之。

所謂“象”,就是事物表象。所謂“比”,就是比較言辭。用無形的規律來探求有聲的言辭。像釣魚一樣引誘對方說出符合事實的言辭,得到對方的實情。也像佈置網繩來捕野獸一樣。多設一些網江集就能收穫野獸了,這是方法符合事物的道理。讓他自己暴露出來,這就是釣魚捕獸的人的法則,時常把持這個法則的要領就可以驅使(駕駛)人了。


(解讀:天下萬物皆有跡可循,可從“行為語言”中求答案,例如身體姿勢、表情、坐姿、手勢、眼神等下意識的動作,可以反應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像釣魚一樣你要看清水面上浮漂的運動狀況從而判別魚兒是否上鉤,也像捕野獸一樣要多佈置些羅網,讓野獸無路可走則容易捕得野獸。懂得用詰難、批評、反駁、刁難方法,引誘對方應答,就能驅使(駕駛)人了。)

《鬼谷子》反應第二,定規、識微、反駁、知情、迎合,隨而牧之

其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

當對方的言辭沒有比較和聯繫,就要及時變化,以形象來打動對方,迎合他的心理,見到他動情,隨後就能牧養他了。


(解讀:當對方的已經沒有反駁之力時,就要及時轉變,用合乎禮儀規範的儀表、舉止來打動對方。迎合他的心理需求,就可能看到對方感情的軟化,從而讓他臣服達到統治其人其國的目的。)

《鬼谷子》反應第二,定規、識微、反駁、知情、迎合,隨而牧之

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我反顧以往,他重複未來,言辭可以模仿和類比,所以可以制定基調,重複、突襲、反駁、推倒,所有的事物離不開言辭。聖人因此可以誘導愚蠢和智慧的人,遇到事情都沒有疑問。


(解讀:反覆比較以往、當今和未來。言辭可以模仿和類比,以此確定對話的基礎,按此基礎通過重複、突襲、反駁、推倒的方法就可以說服對方,從而所有的事情都能用言辭來解決。智商低者,由他自己講出來,就可以知道所言是否真實。對於明人而言,請將不如激將,要用言語刺激他,或以反話鼓動。這樣都能得到實情,遇事能明察秋毫,明辨不惑。這就是聖人誘導愚蠢和智慧的人的方法。)

《鬼谷子》反應第二,定規、識微、反駁、知情、迎合,隨而牧之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遠聽之。

因此善於反覆聽別人言論的人,就可以變通詭異和神化而得到對方的實情。這種變化恰當,就能審慎地控制得他。如果控制不審慎,得到情況就不明瞭,制定的基調就不審慎。表象和類比就會有變化,他人一定會反覆述說,此時則要像聽遠方傳來的聲音一樣仔細的聆聽他人說的內容。( 原創作者:頭條號名詩詞解讀)


(解讀:善於反覆聽別人言論的人,就可以透過現象得到本質。語言也會恰當,控制得審慎。如果出現控制不到位的情況,就是得到的情況不清晰,制定的基調不符合實情。也就是說前面觀察的跡象和類比不完全正確或已經發生了變化,這時,別人一定會反覆說他的觀點或反對你的觀點,那麼,為了找出前面觀察的不足或已經變化的情況就必須沉下心來仔細地聽別人講些什麼,才能得到正確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此文的他人不一定是指單獨的一個人,很多情況應該理解為眾人。也就是集眾人之言,而定基調的。)

《鬼谷子》反應第二,定規、識微、反駁、知情、迎合,隨而牧之

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想要聽對方講話,反而先沉默;想要對方敞開,反而先收斂;想要尊重,反而先下降;想要獲取,反而先給與。

(解讀:想要聽對方的言辭,自己反要先沉默,想要對方敝開心扉,自己反要收斂言行,想要別人的尊重,自己反要謙卑慎微,想要獲取,反要自己先給予。)

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

想暢所欲言,運用表象和類比有方法,就可以恰當地把握言辭。同類的聲音可以彼此響應,合乎實際的道理會有共同的結果。或者由於這個原因,或者由於那個原因;或者用來侍奉君主,或者用來管理下屬。也可以以此來聽出真偽,瞭解異同,得知對手的真實情報或詭詐之術。

《鬼谷子》反應第二,定規、識微、反駁、知情、迎合,隨而牧之

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觀其所託,故用此者。

舉止與行為、發言或沉默,可以以此看出端倪。喜怒哀樂也因此可見到它的形式,都要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事先確定如何對待的方法和原則。反覆詢問要求解譯,就可觀察到他所依託的事實。所以就用象比的方法。

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自己要想平靜,以便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辨別勝敗、高下、強弱。雖然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據輕微的徵兆,探索出同類的大事。

《鬼谷子》反應第二,定規、識微、反駁、知情、迎合,隨而牧之

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

就像刺探敵情一樣要深居敵境,衡量對方的能力,揣測對方的意圖。像驗合符契一樣沒有失誤,像螣蛇一樣迅速,像后羿張弓射箭一樣準確。所以要想掌握情況,要先從自己開始,只有瞭解自己,然後才能瞭解別人。( 原創作者:頭條號名詩詞解讀)


(解讀:所謂知人,就是善於認識、鑑別、理解他人。能察賢愚,辨是非,是智慧。知道自己,瞭解自己,這是高明。因此知人易,自知驗證。立身處世、待人接物,首先要精確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能力達到哪裡,才能懂得人事變化之道。)

《鬼谷子》反應第二,定規、識微、反駁、知情、迎合,隨而牧之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若舌之取燔骨。

他對自己和別人的瞭解,就像比目魚一樣沒有距離;觀察到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不走樣;審察到的言辭舉止也不會失誤,就像用磁石來吸取鋼針,用舌頭來獲取骨頭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

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

他暴露給別人的微乎其微,他發現別人的情況卻十分迅速。就像陰和陽不可分,也像圓和方不可離,在沒有見到對方的真實情形前,就要圓滑的策略靈活地引導對方,在真實情形已現後,就要用方正的規定去對待對方。無論是向前,還是向後,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可用這個方法來把握。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如果自己不事先確定策略,管理別人也就不會規正。那麼運用就不會巧妙,這叫做忘記真實的情況失去應有的規矩,自己首先確定策略,再以此來管理別人,使用策略卻讓人無法形容,讓旁人看不到其門道所在,這才是稱為“天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