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論語:八佾篇第三

每天學論語:八佾篇第三

(喜歡請關注轉發,與君共賞古韻清風)

對待傳統文化,採取揚棄的態度,批判的繼承,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八佾篇第三》

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評論季氏說:“周天子的八佾舞蹈在自己家的庭院裡跳,這件事如果可以容忍的話,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呢?”

2、三家者以《雍》徹(撤)。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譯文:孟孫、仲孫、季孫三家唱著《雍詩》撤出祭品。孔子說:“諸侯幫助天子祭祀,天子莊嚴肅穆。這句話怎麼用在這三家的廟堂之中呢?

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仁德,禮又能怎麼樣呢?一個人不仁德,音樂又有什麼用呢?”

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譯文:林放詢問禮的根本。孔子說:“你問的真重要啊!就一般的禮儀說,與其奢侈浪費,寧可樸素節約;就喪禮說,與其儀式周到,寧可哀傷悲慟。”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無)也。”

譯文:孔子說:“夷狄之邦有國君,還不如中國沒有國君。”

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汝弗能救與(歟)?”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譯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這件事你不能阻止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懂得禮節嗎?”

7、子曰:“君子無所爭,畢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射箭吧!相互禮讓進入賽場,從賽場上下來後,便(相互祝賀)開懷暢飲。那種競爭是有禮貌的君子之爭。”

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 :“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文:子夏問道:“笑容是多麼美好啊,眼睛是多麼動人啊,用素粉來打扮啊。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現有白色的底子然後才可以畫畫。”子夏說:“那就是說禮在人的之後吧?”孔子說:“啟發我的是卜商啊,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

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譯文:孔子說:“夏朝的禮儀,我能說出來,但(可是他的後世)杞國卻沒有足以證明的資料;殷朝的禮儀,我能說一說,但(可是他的後世)宋國卻不足以提供證據。這是歷史文獻和賢人不充足的緣故,如果有足夠的文獻資料和人證,我就可以證明了。”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譯文:孔子說:“合祭祖先的盛大典禮,從第一次獻酒以後,我就不想再看了。”

每天學論語:八佾篇第三

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譯文:有人問禘祭之禮的學問。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個學說的人,明瞭天下大事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樣容易。”一邊說著,一邊指著他的手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文:祭祀祖先時,就像祖先真在那裡;祭祀神靈,好像神真在那裡。孔子說:“我如果不能真誠地祭祀,就如同沒有祭祀一樣。”

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譯文:王孫賈問道:“‘與其逢迎奧神,不如逢迎灶神’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說:“不對,如果得罪了上天,也就不用祈禱了。”

14、子曰:“周監(鑑)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譯文:孔子說:“周朝的禮樂制度借鑑於夏、商兩代,多麼豐富多彩呀!我贊成周朝的禮樂。”

15、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文:孔子到了周公廟,每件事情都詢問。有人就說“誰說鄹人之地的兒子懂得禮儀呢?到太廟他每件事都要問。”孔子聽說後說:“這就是禮呀!”

每天學論語:八佾篇第三

1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譯文:孔子說:“射箭比賽不以穿透皮靶(為標準,以射得準不準為標準),因為各人的氣力不一樣,這是古代的規矩。

17、自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譯文:子貢打算不用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的那隻活羊。孔子說:“賜呀!你捨不得的是那隻羊,而我愛惜那種禮。”

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孔子說:“服侍君主盡到禮節,別人會以為那是諂媚。”

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譯文:魯定公問:“君主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該怎麼做?”孔子回答說:“君主(使用臣子要按照禮的要求去做,臣子侍奉君主應該忠心耿耿。”

2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放蕩,哀婉但不憂傷。”

每天學論語:八佾篇第三

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魯哀公問宰我,做土地神牌位用什麼木料。宰我回答說:“夏朝的君主是用松木做的,商代的人使用柏樹木做的,周朝的人是用慄樹木做的,意思是要讓老百姓恐懼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成的事情不要再去評說,已經做過的事情不用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情不用去追究了。”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孔子說:“管仲的器量狹小的很呀!”有人問道:“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享受三種賦稅的特權,他手下的官員(都是專職的)從不兼職,怎麼能說是節儉呢?”“那麼,管仲懂得禮節嗎?”孔子說:“國君門前有塞門,管仲在門前也建有塞門。國君為了兩國國君的友好,築有放酒杯的臺子,管仲也築有這樣的臺子。如果說管仲懂得禮節,誰還不懂得禮節呢?”

23、子語魯大(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譯文:孔子與魯國樂師談論音樂,說:“音樂的規律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的時候,表現為收合緊縮;展開之時,和諧而清新,樂音嫋嫋的不絕,直到完成。”

24、儀封人請見(現),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下以夫子為木鐸。”

譯文:儀地的邊防官請求會見孔子,說:“有道德學問的人到了這個地方,我沒有不能見到的。”隨從孔子的弟子就帶他見了孔子。出來後說:“你們這些人何必擔心失去官位呢?天下無道已經很長時間了,上天將要把他老人家作為人民的導師。”

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譯文:孔子評論《韶》樂說:“曲調優美,(內容)也好到了極點。”評論《武》樂說:“曲調優美,還不夠完善。”

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孔子說:“處在上層地位不寬宏大量,舉行禮儀的時候不恭敬嚴肅,參加喪事的時候不悲哀,這我怎麼能夠看得下去呢?”

(喜歡請關注轉發,與君共賞古韻清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