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聞名的漢正街小商品批發市場是如何衰敗的?

孫鵬舉21


漢正街和它的歷史潮流和新時代發展有極大關係~以下漢正街的前世今生,我們來了解下~

叮叮叮……

拉貨的推車按著喇叭從一條小巷裡溜出來,駛進多福路,車上載滿了用黑色塑料袋裝的衣服。多福路上,推車和麵包車卸著貨,小攤販用毛巾擦著汗吆喝,打貨的人斜背跨包清點賬單,門面大的老闆喝著茶談生意。這裡是漢正街,從早到晚喧囂熱鬧不停歇,南來北往的人絡繹不絕,怎知這裡有多少敢闖能拼的英雄?


通衢漢正街

漢正街舊時街景

漢正街百年前也如今日一般喧囂不斷,據記載,乾隆年間,“五方之人雜居,灶突重沓”,港埠來往密集。改革開放初期,漢正街更是全國的先鋒,勇敢嘗試販賣經營。要知道當時還是計劃生產的時代,小到一枚紐扣都要由國家計劃生產下來,大多數人不敢貿然從商。所幸,政府送來的定心丸很快就到了。1982年,人民日報發表一篇《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驗值得重視》,漢正街一下子出了名,湖北周邊省市的人都來漢正街打貨。

但是,隨著各地批發市場的建立,來漢正街打貨的人也漸漸少了,加之沿海一帶的城市對外貿易興盛,漢正街一度衰落。“幾年前小巷子很髒,熱乾麵的紙飯盒到處都是。”賣牛仔褲的董女士說。落後就學習他人,不斷吸取經驗再發展,漢正街正是這樣。漢正街搬遷了一些商戶,加強了交通、安全和消防的級別。“現在比以前好多啦,消防設施做得很足,銀行也建在旁邊,取貨也方便,不像父輩時打貨要把錢縫在腰間的袋子裡怕被打劫。”從小在漢正街長大的張磊說,

“以前漢正街搭的都是棚子,現在全變成高樓。以前漢正街是躺著的,現在它是站起來的。”

英雄不問出身

漢正街上有一棟九層高的大樓,叫品牌服飾廣場,2007年開業,人頭攢湧,似在過年。一二樓做大眾品牌,四樓以上為高端品牌,批零兼營。

一個四十平左右的鋪面裡,和顧客閒聊,蹺二郎腿的老闆中,不乏年收益上億的商人。漢正街商人中向來異鄉人多,他們看重武漢的地理優勢,依靠政府稅收政策支持,在異鄉打出名堂。

品牌服飾廣場

來自浙江溫州的林建興,20年前來到武漢,

如今在品牌服飾廣場經營五家店鋪,其中一個男裝店一年銷售額達到一億元。林建興的服裝店是家族企業的一部分,“溫州人做生意,喜歡親戚帶親戚,一起合力做生意。”自古以來,漢正街有許多外鄉的幫會,如安徽人的徽幫,維持行業的秩序。商人最看重的是人緣,無論是客源還是同行的情分,在武漢的商會里結交朋友,觀察和學習他們,對於林建興來說,是功力大漲的途徑。

林建興對記者說,“老闆看著很光鮮,但費力又費心。員工回家可以睡大覺什麼都不管,生意差了就只是提成少了。但老闆下班還要想心思,生意差了要找原因,要去了解市場。既然選擇做生意,就沒有退路,只有一直往前衝,拼命做最好的才能更好得發展,如果只想著有點錢賺就行,遲早會被淘汰。”40多歲的林建興本到了等待退休、和老夥計喝茶的年紀,但他還不斷計劃著擴充門面,前幾天剛出差回來。人長得瘦削而幹練,生意經上的修為很是深厚。

他很喜歡武漢,“城市大,設施也完善,處於全國的中心地段,做生意的發展空間很大”。這和一位經濟學家的話不謀而合,

“在中國,要看對外開放,得去深圳;若要看對內搞活,就得來漢正街。”

巾幗不讓鬚眉,女子在生意場上持畫戟,拿單刀,也能所向披靡。董女士,笑聲嘹亮,話語直爽,一聽便知是說一不二的東北人。她從北方來到這座陌生的城市,拼搏11年,終於紮根在此,但初來時遇到的坎仍歷歷在目。2007年來武漢,她為了考察武漢的牛仔褲市場,早晨四五點就起來,挨家挨戶地問,發現牛仔褲的批發價沒有超過100塊的。“於是我決定買進高端價位的褲子,我的牛仔褲進貨價就兩百多。別人問我為什麼一條牛仔褲要賣這麼貴,能有市場嗎。”當時質疑很多,但11年的時間也證明了這是正道,消費者越來越追求面料的舒適度,而不單單是款式。“作為一個外來人,我剛開始沒有顧客。我就抱著試試的心態做,同樣也讓顧客試試,試了覺得好的就買。”就是大膽地試著,她如今客源龐大而穩定。

當被問到以後是否回東北,她說道,“不會了,武漢這裡就是家。生意人常年奔波,只要家人在一起,就是家唄。”她在武漢買了車也買了房,女兒畢業於湖北大學,未來可能會接她的班,在武漢繼續發展。

她說道:“新的一代,他們有新的思維,給了我很多啟發。”

嶄露頭角

漢正街服飾行業較為發達

80、90後的創業者也開始搬入廣場,正是,一夜春雨梨花開,群英雲集漢正街。

80後的張磊在2012年進入服裝行業,當時全國面臨貨存潮和關店潮,甚至有說法道,全中國三年不生產衣服,都賣不完。“我那時發現,服裝同質化嚴重,男裝品牌都長一個樣子。那時候大家沒有品牌概念,以為宣傳就是請明星做廣告,在央視上一放就行了。在這樣背景下我艱難度過三年,2015年決定轉型,自主創品牌。結果發現賺錢了,誒,覺得方向對了,就一直做下來。”

上學時開零售店,畢業後從事服裝批發,92年出生的聞偉業算得上是漢正街的新秀,他目前出售韓式服裝,一天的銷售額幾萬到十幾萬不等,他每月三次到韓國採購貨物,很辛苦,但當看到顧客打貨,會習慣性地來店裡的時候,他就知道品牌做出來了,所做的還是很值得。

“武漢是漢正街做批發規模最大的,只要想做服裝生意的,都要到這裡來。”林建興解釋自己為什麼來漢正街時說道。每天上千人在漢正街採購、買賣,流通。

人們對服飾的喜好不斷變化,店鋪的服飾也不斷更新,但有樣東西並沒有變,便是這句老話——“貨到漢口活”。有志者可以闖蕩一番,財富可以源源不斷產出,這就是漢正街,武漢的小江湖。



益民城


一個便宜三個愛,要買“水貨”到漢正街(武漢話讀“gāi“)。 那些年裡,武漢三鎮人人都知道漢正街可以買到價廉但是物不美的商品。因此,“買便宜貨”就必須去漢正街了。

今天,如果你到武漢一遊,可以去看看“漢口的正街“——漢正街;這裡曾經因為“小商品集散地”而聞名,不過現在的漢正街,昔日的風光難在了。

說起原因來,其實也非常簡單。首先,人們的生活過好了,口袋裡的錢也多了,所以購物的初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追加價格,到追求質量和品牌。

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網店”與實體店,線上與線下的競爭。原來逛漢正街的武漢人,大都成了“淘寶”到常客。而且快遞到家門口,誰會去漢正街呢

第三個原因最重要。漢正街整個商業區佔地面積不過2.65平方公里,又處於漢口沿江道路的正當中。地方實在是太狹小,沒有騰挪空間。

一年四季,一天到晚,每天這裡都是人滿為患,擠得水洩不通。沿街店鋪上貨、下貨,再加上買東西的、路過的、上班的、上學的,經常是“腸梗阻”。

下了很大的決心,武漢市政府為搬遷漢正街量身定做了一處地方——漢口北,面積97.37平方公里,總投資100個億。

漢正街30000多商戶整體轉移,武漢軌道交通一號線於2014年設有灄口新城站、漢口北站。客運站漢口北客運站也已經開通。

不過,漢正街的繁華已經是過眼雲煙,人流如織的場景成了過去時。只有為數不多的商家和長途販運者還在賺著不多的差價。漢口北呢?有時候門可羅雀。


閒看秋風999


漢正街市場與民居混住在一起是它的致命傷,而且好多是前店後廠,商品與居民混雜。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之所以興旺除了市場就是市場,白天客商雲集晚上整個市場上鎖,便於管理。客商夾著皮包看貨樣下單,物流發達,從來不用客戶自己肩背擔挑。漢正街水貨東西水貨價,經濟實用,廣大農村有廣闊市場,但交通限行,貨車不讓進市區,商品流通成本高,加上治安管理問題小偷時常洗劫農民的錢財。近些年漢口北動遷了一些漢正街的商品商戶,但許多小商戶就是不遷,死不死活不活地硬撐著,如今漢正街是有些精品店但隨著網購興起也面臨門庭冷落車馬稀。礄口區在漢正街各種管理人員加起來近兩千人,稅收基本抵不上開支,逐漸成為包袱,各位說漢正街走向衰落是不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