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頓商學院:職場三國殺,哪類人能笑到最後?

今天小巴為大家推薦的這本《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思維課》,是本次“同讀商學院”系列課的最後一本書,同時也是小巴最喜歡的一本。

比起雞湯味濃濃的譯名,這本書的英文名《GIVE AND TAKE》更能彰顯它的哲理性。而它通篇下來,其實只講了一個故事:那些在人們眼裡好欺負、好利用的職場“老好人”們,為什麼反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小巴腦海裡莫名地蹦出了八個字:扮豬吃虎,吃虧是福。

沃頓商學院:職場三國殺,哪類人能笑到最後?

一、付出者、獲取者、互利者

以往人們研究成功學時,通常會將個人的成功歸納為三方面:努力、天賦和運氣。而本書的作者亞當·格蘭特教授則認為成功主要取決於我們選擇怎樣與他人相處:懂得付出的人,往往能夠獲得更多,笑到最後。

在書中,格蘭特根據人們在人際交往中獲取多少、付出多少的比例,將大多數人分成了三類:獲取者、付出者和互利者。

沃頓商學院:職場三國殺,哪類人能笑到最後?

獲取者們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點:得寸進尺。為了達到目的,在職場上,他們善於偽裝成人畜無害的小白兔,一點點榨乾同伴的價值。而當你觸碰到他的蛋糕時,便會撕下偽裝,一秒做回大灰狼。

而付出者則恰恰相反:相比得到的,他們願意付出更多。他們會慷慨地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信息、技能、想法,關心他人能從自己這裡獲得什麼。

然而當身邊的人過度索取,自己又得不到回應時,不少付出者們往往會轉變他們的態度,也因為如此,在殘酷的職場上,付出者們往往稀缺動物。

於是這就出現了第三類人群:互利者。他們強調公平,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尋求回報,信奉等價交換。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我既不要做個壓迫人的獲取者,也不要做好心當做驢肝肺的付出者,或許做個互利者才是明智之舉。

但格蘭特卻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人們只關注付出者是如何如何容易吃虧,卻嚴重低估了他們成功的可能性。儘管被最受欺負的是付出者,可事實上成功最多的也是付出者。

為什更容易取得成功的人是付出者,而不是獲取者和互利者呢?格蘭特認為,那些付出者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有三條的秘訣。

二、秘訣一:做大蛋糕,多方受益

沃頓商學院:職場三國殺,哪類人能笑到最後?

小巴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公司要舉辦一個年會。

這個任務被丟給了小巴所在的策劃部,當時部門裡的每個人手頭都有很要緊的活,要想策劃好這個活動,必定會佔用掉大量的私人時間。

看著這個燙手的山芋,一時間領導也不知道應該指派誰。而這時同事A君站了出來,說她願意嘗試。

A君比小巴年長一歲,是部門裡出了名的好脾氣,每當大家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想到找她尋求幫助,在大部分時候,A君都會爽快答應。也正因為如此,私底下大家都覺得,A君特別好欺負。

承擔了年會任務的A君,在接下來一週裡,幾乎每天都最後一個離開公司。

在一週後的週會上,當我們看到那個無懈可擊又富有創意的方案時,都佩服的五體投地。參會的副總當即決定,年會若辦的好,積極參與的同事將獲得嘉獎令。

硬骨頭沒了不說,還能分到肉,同時A君又曾對自己有恩,於是在接下來的細節分工上,大家都非常配合A君的需要,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終,年會成功舉辦,大家成功得到了嘉獎令,而擔任主策劃的A君則成了公司裡的名人,得到了許多其他部門領導的認可與賞識,在往後工作裡,她成了公司上下資源最好的那個人。

剛剛這個故事,正對應著書中的一條道理:

付出者們看上去是犧牲自我,實際上他們是在創造價值。

那些耗費自己心血,為團隊做出巨大貢獻的付出者們,不僅能讓自己成功,更能獲得他人的支持,還能帶著更多人一起成功,這是一種漣漪效應。

幾年後,當小巴在網上看到A君以公關總監的身份,為業內某家頂尖的公司發表講話的新聞時,在羨慕之餘,更有一種心服口服的祝福。

三、秘訣二:你的人品決定你的人脈

一個強大的關係網絡,不僅來自與親友和同事的強關係,還包括與那些點頭之交或許久未聯繫之人的弱關係。

社會學界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們更容易從弱關係而不是強關係中獲益,弱關係讓我們更有效率地獲得信息。而在弱關係上,獲取者、互利者和付出者區別很大。

出於自我保護,人們會排斥獲取者,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混跡職場多年,但卻沒有可以依靠的朋友和人脈之由。

沃頓商學院:職場三國殺,哪類人能笑到最後?

同樣的,信奉等價交換的互利者,也是一種尷尬的存在,趨利避害的他們,所擁有的關係網會十分狹窄。

相比之下,能創造出更持久價值的付出者,在圈內擁有更高的信任值。因為付出行為是可以傳染的,而那些獨特的、持久的付出者,還能改變其他人和他相處時的交互風格。

正因為如此,即使相隔多年,人們對付出者的信任基礎仍在,甚至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巨大的作用,這裡就不得不提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故事:

當年俞敏洪離開北大,創辦新東方有了一些起色的時候,他想到了自己曾經的同學,於是遠赴海外,想邀請他們一起創業。

俞敏洪的同學中,有不少人在國外已有一份優厚的工作與良好的社會地位,他不會想到自己居然可以夠一呼百應,不少老同學們都選擇了放下事業,和自己一起打天下。

許多年後新東方成功了,俞敏洪卻很困惑,大家當年真的就這麼看好自己的項目嗎?幾位老同學告訴他,當年自己不是看好他的項目,而是看好他的人:

“畢竟大學四年,你俞敏洪曾經幫助我們打過無數次開水。”

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大概就是這麼個道理吧。

四、秘訣三:示弱,讓你更強大

沃頓商學院:職場三國殺,哪類人能笑到最後?

談判桌上的兩人正在交流,一方強勢一方弱,到底哪一方最後能贏呢?

按照傳統觀念,強勢的溝通者可以控制話題走向,但其實支配風格並不適用於所有談判。當對方對你並不信任時,你所展示的支配慾望越強,對方就越抗拒。

相反地,付出者們所採用的“無力的溝通”方式,在作者看來更容易獲得成功:

在展示方面,他們一開始就示弱,大智如愚的樣子,顯得更平易近人;

在銷售上,他們提出問題,而非給出答案,最後從幫助對方解決問題的角度實現銷售目的;

在說服上,他們做出試探性的表達,卻充滿疑惑,讓對方在冷靜的狀態下,能聽見自己的想法;

在談判上,他們還會虛心傾聽對方的建議,以示尊重……

這種柔軟的風格,雖不具有支配性,卻能幫助付出者獲得聲望。而在最終杜宇結局的影響力上,聲望比建立支配性擁有更高的價值。

五、堅持,並保護你的初心

身為付出者,一定要記住一件事:付出,不等於無私付出。

付出者的成功秘訣,在於他們不只利他,同時也關注自我,他們也有進取的心思。而失敗的付出者,通常都是喜歡無私奉獻,忽視自身的超級老好人。

很多付出者有“取悅症”,他們很難拒絕別人,即使已經覺察到獲取者在向他們伸出索求無度的雙手。作為一個付出者,如果不懂看人,必會成為獲取者的墊腳石。

所以在你付出之前,先要做出針對於對方“真誠性”的篩選。一旦發現對方是個索取無度的獲取者,你必須學會拒絕或切換到互利者模式,要進行自我保護。

若要想保持活力,一直做個付出者,唯有當你的付出行為是出於快樂與內心認可的意義,而不是出於外界用洗腦的方式強加於你的“義務和責任”。

有選擇地付出,方可積累快樂和價值,收穫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