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網際網路十年的上海,王者歸來?|米筐原創


迷失互聯網十年的上海,王者歸來?|米筐原創


1


中秋節回家,我問剛畢業的馬小五,想做什麼職業,他毫不猶豫地說做互聯網或者新媒體。“每天坐在高級寫字樓裡,喝著咖啡寫稿子,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啊!”我呵呵一笑,沒說什麼。又問他,想去哪個城市呢?“北京或者深圳,再或者去兩個中間的杭州。”“上海呢?”“上海哪有什麼互聯網咯!”


上海,這個中國經濟第一大市,集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為一體的超級大都市,卻唯獨在互聯網這塊炙手可熱的領域,喪失了發言權。

年初,一篇《上海是怎麼錯失這些年的互聯網機遇的?》刷了屏,上海看著身邊的杭州阿里,看著深圳騰訊,看著北京ofo和摩拜,只能感嘆錯過。不少在上海從事互聯網的年輕人,也有了挪窩的想法。

但半年後,上海互聯網公司一波上市潮刷了屏:

7月26日,拼多多在納斯達克上市;9月12日,互聯網醫藥健康企業111集團在納斯達克上市;9月14日,趣頭條在納斯達克上市;9月27日,互聯網教育品牌英語流利說在美股上市。


再加上9月12日上市的新能源汽車品牌蔚來,背後則是一眾互聯網大佬的資金支持。上海這波上市潮,爆發出的互聯網求生欲,令人刮目。

去年底,國務院批覆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中,為上海定下的目標是“卓越的全球城市”。達成卓越,任何一項都不能有明顯的短板,尤其是在互聯網、大數據成為新時代的基建環境中。

於是,上海開始在互聯網、人工智能領域動作頻頻:

5月,谷歌母公司旗下的無人駕駛子公司在上海開設分公司;7月,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規劃年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8月7日,市委書記李強、市長應勇會見雷軍,並與小米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8月16日,市委書記李強、市長應勇會見馬雲,並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8月20日,市委書記李強、市長應勇會見馬化騰,騰訊華東總部落戶上海;9月17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辦;9月20日,Google 開發者大會在上海舉辦;……


當年把馬雲拒之門外,如今又重新拉回來合作,能看出,上海打出的這一系列組合拳,流露出在人工智能新時代中的急迫心情。

2


不是上海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

20年前中國互聯網剛拉開進化大幕時,上海一度是王者。

1999年,攜程在徐家彙教堂南側的氣象大樓誕生,註冊資本200萬。梁建章和背後的沈南鵬不會想到,攜程後來成了為數不多存活下來的上海互聯網企業,更是屈指可數的巨頭之一。

同一年,電商平臺的種子也在上海萌芽。在衡山路的一個茶室裡,放棄了美國綠卡的邵亦波,和IDG簽了投資合同,易趣正式成立。

易趣填補了C2C的空白,揭開了中國電商的重要一頁。網站剛上線幾個月,交易額就突破千萬元。不到半年時間,易趣就摘得“國內拍賣網站之冠”的稱號。

比易趣晚了3個月,陳天橋在上海成立了盛大,殺向剛剛興起的遊戲市場。但一開始並不順利,直到2001年,陳天橋拿著僅剩的30萬美元拿下韓國遊戲《傳奇》的代理權,盛大才得以起死回生。

這款佔據80後90後年少時光的遊戲,運行僅一個月就實現了盈利。一年半以後,《傳奇》佔據了中國網遊68%的市場份額,註冊用戶近1億人。2004年,盛大在納斯達克上市,31歲的陳天橋,成為最年輕的中國首富。

一切看起來都順風順水。此時的攜程也已在納斯達克上市,易趣則一舉成為市佔率80%的 C2C巨頭。

此時,淘寶和支付寶才成立一年,騰訊剛剛推出QQ遊戲。

後來的故事反轉,大家都已知曉。淘寶幾乎統一電商市場,騰訊社交互娛獨霸天下。

如果說前10年的上海互聯網公司,是被真刀真槍的幹趴下,那後10年的故事,主角則變成了資本。

2005年,王微在上海創立土豆網,2011年納斯達克上市,但上市第二年,就被競爭對手優酷收購。

王微忽略了公司控制權的重要性,以及資本貪婪的力量。他為了拿到A輪50萬美元融資,就出讓了30%的股份,上市後的持股更是稀釋到8.6%。

在資本主導的優酷土豆合併大戲中,王微股權僅剩2.45%,成為沒有發言權的小角色,黯然離場。土豆網在如今的視頻市場,也沒了聲音。

有著幾乎相同命運的大眾點評,則是敗在了保守的策略。和賭徒王興比,張濤偏保守的戰略風格,在資金狂燒的百團大戰中沒能佔到便宜。2015年,美團合併大眾點評,上海互聯網再次戰敗。

創立於2008年的餓了麼,成為挑戰美團的上海新旗手。但此時的中國互聯網格局,已成BAT天下。需要資金支持,張旭豪必須抱住一條大腿。今年4月,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對餓了麼完成全資收購。

要麼被吞併,要麼被收購,第一代、第二代上海互聯網公司沒能風風光光的活下來,即便是是旅遊巨頭攜程,大股東也變成了百度。

3


是上海不適合發展互聯網嗎?當然不是。

在工信部最新發布的《2018年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發展報告》中,上海有21家企業入選,數量僅次於北京。而在獨角獸公司數量上,上海也不遑多讓,超過杭州、深圳和廣州。


迷失互聯網十年的上海,王者歸來?|米筐原創



基本面是好的,上海不缺互聯網創業的土壤,但為什麼上海的互聯網公司總沒有好的結果?

“上海人不行的,互聯網行業就沒有上海公司做得好的。上海人,想贏怕輸,喜歡守著自己的自留地,沒有搏性、沒有賭性、沒有狼性!”


張旭豪說的很直接,他甚至還多次說過“我是上海人,但是我不招上海人”。

上海是一個精緻的城市,做事情追求精細、有腔調,文藝清新的小店很有市場。但這是個拿命搏錢的時代,過度的守成思想和既得利益的穩定,很難產生草根逆襲的戲碼。

而上海互聯網業對本地的要素依賴又很重。很多公司初創時守著一城或一個區域市場,精耕細作。一旦走出上海,它就會出現人才、供應鏈、文化等多層面的短板。

餓了麼之所以在美團的圍剿下能存活如此之長,很大程度上因為餓了麼“路子野,作風硬”,這種特性在上海互聯網公司中不太常見。

而如今的上海年輕人,被普遍指責進取心不足,和深圳風風火火的創業氛圍形成鮮明的對比。

中國的城市競爭,是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之一,錯過一步就錯過一個週期。

上海在2008年之後確實沒能抓住互聯網大潮的機會,在如今的移動互聯時代,與北京、杭州和深圳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互聯網是極需冒險精神的行業,沒有狼性競爭的文化,很難獲得資本青睞。

上海已經意識到了,並且在行動,但願這次有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