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難的時候變成最好的自己

在最難的時候變成最好的自己

前幾年去麗江旅行時,在一家客棧裡做義工。

客棧老闆很年輕,一個28歲的女生,微胖,笑容甜美,臉蛋有兩抹醉人的高原紅,她叫李姐。

李姐是湖南人,名校畢業後,找了份金融行業的工作。做了兩年,發現不是心頭好,毅然辭職。她來到麗江的客棧打工,並保持一個人旅行的習慣。

從昆明到蘭州,從香格里拉到雨崩,從梅里到尼泊爾……她拍很多照,寫很多字,獲得很多粉絲,也堅定留在麗江的決心。

兩年過去,她跟家人說要在麗江開一家客棧。親戚知道後極力反對,一是覺得浪費了她名校的文憑,二是離家太遠,三是覺得家族裡還沒有出過像樣的生意人,她一個女孩子在旅遊城市開客棧,難以回本。

她鐵了心要做這件事,可是開客棧需要二十多萬的啟動資金。拿出所有積蓄,問遍所有朋友,東拼西湊,還差十幾萬。

母親為了支持李姐,回鄉下問親戚借錢,那天下著大雨,母親不能坐汽車,就騎了自己的小摩托冒雨去親戚家。回來時,因為路滑,摔了一跤。李姐的母親身體本就不好,這一摔,身體更差。母親沒有告訴她。

一個親戚指責李姐:你以為剪了短髮,脫了正裝,離了家鄉,就能逃離。你媽還在為你受苦呢。

李姐愧疚、自責、委屈,倍感壓力。她想索性放棄回去,母親跟她說:沒事,別回來,現在放棄才可笑。錢湊齊了,去開客棧吧。那年,26歲的李姐在古城附近的半山腰上籤下一座房子,開起客棧。

她說:“父母還在為我奮鬥,這就是堅強的理由。不該過分自責,就做出點東西來。

因為山上多是原住民,夜間沒有古城裡客棧的喧鬧,李姐待人態度又好,常常向住客分享旅行趣聞,經過前三個月的少人期後,客棧生意突然好了起來。把在湖南的弟弟叫來管理客棧生意後,李姐考了導遊證,當起導遊,時常組團前往香格里拉,梅里,雨崩……

一年時間,李姐不但還清了親戚家的十幾萬債務。並且有了幾個固定的包車司機,旅遊業務小有口碑和建樹。

在最難的時候變成最好的自己

在最難的時候變成最好的自己

如今李姐不僅是客棧老闆、景區導遊,還是旅遊網站供稿作者,擁有一批追捧的粉絲和頻繁回往麗江的忠實遊客。

平時除了帶團、溜狗,李姐多會在家裡曬太陽、做飯、寫字,以及和她親弟吵架。

李姐常在酒後感慨:“多虧當時母親的幫忙,多虧在那麼難的時候,咬牙堅持下來。不然,現在還可能在銀行的櫃檯前抱怨,不然,流浪雲南,嫁給“扎西”的情懷就泯滅了。”

每每看到李姐接到旅行團,興致勃勃規劃路線的樣子,我都會想到陳歐那句:夢想,是註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的漂亮!

客棧裡有太多從大城市裡逃離的白領,很多人嚷嚷著要逃離北上廣,留在麗江,活得像李姐一樣。

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他們不是真的想離開,而李姐是真的喜愛。所以在很難的時候,她沒有放棄——對抗世俗眼光,對抗質疑,花了四年時間在麗江紮根。

《新世相》有一期叫:是你天天抱怨的大城市在保護著你。裡面有一個觀點:大城市並非不允許軟弱者生存,相反,它是軟弱者生存的最好方式。如果你在大城市感到過短暫的脆弱,這也許是你應該堅持留下來的理由。反過來說,你之所以至今尚未離開,也許正是因為這些理由。

那些喊口號的旅客離不開大城的保護,而李姐,卻是一個敢於前行的無畏者。24歲的李姐獨自來到麗江打工時,是否不捨?

26歲的李姐,對抗質疑,獨自前行時有沒有想過退縮?或許,最難的時候才容易變成最好的樣子。因為焦慮、著急、倍感壓力,因為無望、擔心、沒有退路,只能孤注一擲,只能咬牙往前,只能在最艱難處,一個人深吸一口氣,然後,繼續往前走。

如果,覺得很難過,如果,覺得走得很累,你應該慶幸,這是在走上坡路。

翻看李姐一個人旅行的相冊,看她精心打扮和經營自己的客棧,覺得她孤獨前行的樣子,真的迷人。客棧開起來那年,李姐在遊記裡寫:像是一尾魚,從天堂遊向地獄,在麗江,我路過人間。

最終,她在人間活得漂亮。

在最難的時候變成最好的自己

在最難的時候變成最好的自己

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雪莉·桑德伯格,今年5月在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談到去年丈夫去世對於她的影響。

一年多前,雪莉的丈夫戴夫心臟病突發去世,她悲傷得無法自己,無力思考。

她體會到痛失所愛的殘酷,但也明白:當生活給你當頭一棒,墮入悲傷之海,能做的就是奮力遊向水面,大口呼吸——即使悲傷至空虛,你仍然可以選擇快樂和有意義的生活。

每個人都經歷過挫折,生活中總會遇到難處理的事,該怎麼面對?

雪莉聽從心理醫生的建議,自己回到工作崗位,也讓孩子們回到學校。她開會,她加入討論,如同忘記丈夫的死亡。那一瞬間,她明白,生活中還有一些事沒有那麼糟糕。

戴夫去世的三個月裡,她做什麼感到悲傷,而且絲毫沒有減輕的跡象。 她感到焦慮,然後為焦慮而焦慮,她感到傷心,然後為傷心而傷心。

直到她誠實面對自己,認清事實,並去相信所有的感覺不會持續一輩子。她努力地去面對生活,感受到身邊人的愛,朋友的好意、家人的愛、孩子們的歡笑。

她學會感激,學會感念生活中每一次的小確幸:以前5年過一次生日,現在每年的生日都記得過,以前睡覺前想工作,現在想每天令人開心的事情。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有一個研究理論——從苦難中振作需要做到三點:不要過分自責,不要過分解讀,不要以為傷痛永遠不退。

雪莉做到了。

她說:

面對挑戰,最重要的是學習和成長的能力。面對挫折的韌性,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鍊的,需要時就會發揮作用,會慢慢了解自我,然後在傷痛中變成更好的自己。

在最難的時候變成最好的自己

在最難的時候變成最好的自己

達達令曾寫道:困難的日子,這些抵達你內心最深處的時刻,將會決定你是誰。

年少成名的張愛玲,發現自己不會削蘋果,要經過很艱苦的努力才學會補襪子,坐了三個月的黃包車去醫院打針卻還不認路……她無法克服這種噬人的煩惱,於是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衣袍,爬滿了蝨子。

但她又知道自己能懂“七月巧雲”,會吃鹽水花生,懂得欣賞雨夜的霓虹燈。惱人的蝨子也變得不重要了。父母離異,與繼母關係惡化,遭遇戰爭,無法前往英國完成學業,愛情失意,她把每一段生活感受都記錄下來,筆調細膩而蒼涼。

文字裡的她很美,時而幽默,時而感傷,時而高傲,時而深沉。比起不如意的艱難生活,我想文字裡的她或許才是最好的樣子。在多次的英語考試中,我有一種體驗。

當我很情緒很低落時,會為了擺脫考試這個處境,提醒自己快點做完,以便到教室外呼吸。會更專注、高效,奇蹟般地,正確率會更高。後來才明白,那也算一種破釜沉舟:我已經沒什麼可失去的了,最差又能差到哪去呢?

電影《七月與安生》裡的安生,一開始活得真的是一塌糊塗。沒有完成學業,和不靠譜的男友在一起碌碌無為,經濟基礎太差,靠著七月眼裡不入流的伎倆騙酒喝……

到後來,偏執,張狂的安生挺過不堪的那幾年,她返校學習,有自己的工作和經濟基礎,有穩定的生活……

最終她穩定平靜下來,成了一個可以接納七月的港灣……恬淡知足的樣子令人欣慰。

有人說:無論曾經多麼天真、單純,都要清醒面對這個世界,學習遊戲規則,帶著傷痕、偏執、希望,一路向前。

如果現在感到很難,如果想走出苦難,除了馬丁.塞利格曼說的那三點,或許還可以在心理上做絕地反擊:反正情況都這樣了,就去做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情吧。

不論怎樣,感謝在苦難面前挺過來的你。感謝能好好活到今天的你。要相信,在苦難、挫折、傷痛、煩惱中挺過來的你,一定會變成更好的自己。

在最難的時候變成最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溫姬拉,富書專欄作者,90後職場小白,愛好讀書寫日記發牢騷,攝影,想成為超正宗文藝女青年,但目標是30歲之前參加一次鐵人三項。輕度人格分裂,異性戀。簡書、微博、知乎@溫姬拉。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故宮日曆 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