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蔣家最大希望,小學就懂用大鈔換友誼,用一生擺脫蔣家光環

她是蔣家最大希望,小學就懂用大鈔換友誼,用一生擺脫蔣家光環

蔣孝文是蔣經國的大兒子,蔣友梅則是蔣經國的第一個孫女,也是蔣家第四代第一個出生的孩子,1961年出生的蔣永梅給曾祖父蔣介石夫婦和祖父母蔣經國夫婦帶來了無比的喜悅,而祖父蔣經國也非常重視蔣家第四代的第一人的名號,所以他立即驅車前往士林官邸向蔣介石求名,蔣介石也十分高興,因為蔣友梅的出生意味著蔣家的香火不斷,所以他在給孩子取名時也是十分謹慎小心。最後蔣介石決定”松柏常青,梅蘭菊竹“作為蔣家第四代孩子的名字,取馨香久遠,生命常青的寓意,根據蔣家的族譜,這一帶應是友字輩,所以取名蔣友梅。

她是蔣家最大希望,小學就懂用大鈔換友誼,用一生擺脫蔣家光環

蔣友梅自小就得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親的疼愛,每次父親蔣孝文回到家,總會對年幼的蔣友梅說,來讓爸爸抱一抱,接著他會笑眯眯的把蔣友梅高舉在脖子上與她嬉鬧。那時間蔣友梅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祖父蔣經國每天回家第一句話必定是,詠梅,爺爺回來了,然後進屋抱著蔣友梅又親又吻。蔣友梅的童年是在蔣家家長的寵愛下度過的,然而當她踏入官邸以外的世界時,才發現自己與外界是多麼的格格不入。

她是蔣家最大希望,小學就懂用大鈔換友誼,用一生擺脫蔣家光環

在她八歲那年,蔣介石把她送到離士林官邸不遠的復興小學讀書,但是在校園中由於自己的特殊家庭背景,同學們都不願意和她做朋友,老師與校長見到她也是唯唯諾諾,生怕得罪了這位蔣家大小姐,這種氛圍令蔣友梅倍感孤寂,蔣友梅為了爭取同學的友誼,常常故意將自己帶去的一兩百元大鈔裝作丟在地上,然後自己撿起來大聲問是誰丟了錢,大家面面相覷,因為在當時新臺幣最大面額的大鈔為100元1張,自然很少有小學生上學身懷百元現鈔的。

她是蔣家最大希望,小學就懂用大鈔換友誼,用一生擺脫蔣家光環

蔣友梅說,沒人丟,那就做班費——那是當時復興小學的校規之一,學生在班中撿到了錢,如果沒有人認領就充為班費,蔣友梅為了博取同學對他的好感,不惜自留自檢,時時捐為班費,卻是一種近乎幽默的做法,當然一般家庭是學不來的,以後蔣友梅使用同樣的辦法,不斷增加班裡的活動經費幫助同學們做事,可是令她痛心的是他的好意不但沒有得到同學的友情,而且她發現同學們反而離她更遠了。

蔣友梅漸漸察覺所謂的特權帶給她的只是孤獨和寂寞,因此在她即將小學畢業時,她就坦言告訴曾祖父蔣介石,她不喜歡政治,不喜歡軍事,只喜歡做功課,她的回答讓大病初癒的蔣介石劇烈咳嗽,氣得說不出話。蔣介石希望自己的第四代子女能夠像他一樣在軍界政界有一番作為,然而年紀輕輕的蔣友梅竟然說出不喜歡政治和軍事的瘋話來,著實令他失望。

她是蔣家最大希望,小學就懂用大鈔換友誼,用一生擺脫蔣家光環

父親蔣孝文變成植物人之後,對蔣友梅的心靈造成巨大的震撼,這使得她更厭惡政治,更覺得特權家庭所帶來的只有不幸,所以她立志一定要擺脫蔣家的光環做一個平常人,正是基於這種想法,在臺灣女子高中畢業後,蔣友梅決定去和蔣家關係不甚密切的英國讀書。

而後來的蔣友梅,不僅成為劍橋的高材生,而且還選了一個英國紳士作為自己的夫婿,蔣友梅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自己喜愛的繪畫事業上,而且的確小有成就,或許過一個平常人的生活對她來說是最大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