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代同行的深圳社會主義文化實踐

從1994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依法治市,到1999年提出建設現代法治城市,再到2011年提出建設一流法治城市,爾後2017年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示範城市。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一直是深圳發展的鮮明主題,形成了“以民生為導向、以法治為內核、以文化為載體”的具有濃厚深圳品牌特色的法治標本。

與時代同行的深圳社會主義文化實踐

深圳市普法講師團在寶安區新安街道海裕社區開展普法宣傳活動

回溯這一法治品牌標本的形成歷程,可以描繪出這三個著力點:

第一,整合品牌資源,鼓勵、支持、引導各類文化團體和個人參加法治文化建設,創作鮮活的法治文化藝術形象和作品,推出精品、創出品牌,形成法治文化建設合力。全力推進法治文化的實踐,“‘12•4’法制大觀園活動”“公民法律大講堂”“校園模擬法庭”“校園法律文化節”等一系列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活動持續不斷開展。其中,與民互動的“大眾陪審團”大型思辨性公益普法活動特別出色,將專業性和群眾性結合起來,達到了讓廣大市民在思考中學習法律,在法律中學會思考的效果。截至2018年5月,“民斷是非”大型思辨性公益普法活動已經舉辦42期。此外,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法治論壇”,每年吸引國內法律法學界眾多名家大咖雲集深圳研討我國法治發展的問題與趨勢,使深圳沉浸於深厚的法治文化氛圍中。

第二,發揮平臺作用,利用《深圳法治》《深圳依法治市動態》和“深圳法治網”作用,使一刊、一報、一網成為深圳市推進法治信息公開,推動全市依法治市工作交流的重要平臺。比較有特色的如公安、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與深圳電視臺合作推出了眾多法治節目,開闢了“代表來了”“律師來了”“交警說法”“阿SIR說交通”“網警在行動”“以案說法”“法律在您身邊”“稅訊快遞”等眾多節目,以身邊事說法釋法,通過個案解讀傳播法治文化。

第三,強化載體建設,不斷加大投入,強化法治文化建設的保障,推進法治文化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長廊等載體基地建設。代表如南山區法院法律文化博物館、蛇口法制文化廣場、福田區“法治文化基地”等,使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成為法治文化公共產品和創意機構的孵化、培育、推廣基地,成為市民接受法治文化薰陶的教育基地。到2017年底,全市各區均建有區級法治文化公園,許多街道、社區建有法治文化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長廊等載體,使市民在休閒中學法,在學法中休閒,法治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儼然,通過這一系列舉措深圳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新標本。而今,我國《憲法》已修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也已出臺貫徹,深圳市法治文化建設也應有新的方向和動力。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以《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為代表,深圳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深耕細作,已然形成了一套較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正是深圳法治建設的一個天然的平臺和載體。未來深圳市法治文化建設應進一步細化已有的規則,加強它的可操作性,著重提高深圳市民文明素養和培育法律信仰,力求明確市民在六大素養方面所要達到的目標狀態和行為標準,在全市掀起了一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潮,傳遞著深圳公共文明正能量。

文化興則民族盛,法治興則國家強。法治文化建設是城市發展的靈魂,關乎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事業。一直以排頭兵著稱的深圳自會在法治品牌上繼續領跑,刷新下一張屬於深圳的法治特色品牌。(作者:鄧達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