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燈塔,讓「大家」走近大家

點亮燈塔,讓“大家”走近大家

《深圳文藝名家推廣計劃宣傳方案》於近期出爐,深圳將通過對優秀藝術家代表的系統宣傳,擴大深圳的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

今年,深圳將隆重推介本土的三位重量級文藝名家,分別是畫家王子武、鋼琴教育家但昭義、文藝理論家胡經之。著名畫家王子武196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長期定居深圳,曾任深圳市文聯副主席,是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擅人物、花鳥,偶作山水。畫風嚴謹而灑落,不拘成格,用筆用墨自具特色,代表作有《平型關大捷》《悼紅軒主像》等。著名鋼琴教育家但昭義1940年出生於中國重慶,是深圳鋼琴教育的傑出開拓者、領軍人物。他從教三十餘年,培養了李雲迪、陳薩、張昊辰等一批優秀音樂家。文藝理論家胡經之,1933年出生於無錫,是深圳文藝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師從楊晦學文藝學,又隨朱光潛、宗白華習美學,有志於融文藝學、美學於一爐,著有《文藝美學》《文藝美學論》《胡經之文叢》等。

對於這幾位大師,有些人可能略知一二,但多數人恐怕還不甚熟悉。而從現在起,深圳將通過不斷的宣傳和推介,讓大家走近“大家”,去了解這些文藝名家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懷。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在其就職演說中曾談到,“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如果說大師是大學的靈魂和支撐,那麼造詣精深、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則是一座城市文化和精神的燈塔。一座城市能擁有自己的文藝大師是何其有幸,後者讓城市精神更加厚重和靈動,也給了渴望詩意棲居的人們安頓心靈的居所。

從余光中到饒宗頤,近年來一些大師相繼故去,一次又一次引發全社會的關注和討論。對於逝者的作品和成就,並不是每個人都瞭然於胸,但大家依然感到悵然若失,在人心的最隱秘處,卻總有可以同大師們相連通的地方。當大師逝去,許多人會驚覺,原來他們是如此寶貴,人們也會藉由大師的離去,在一瞬間窺見自己的內心。一個國家也好,一座城市也罷,尊重、善待文藝名家和大師,是應有的責任和擔當,我們有責任推廣和宣傳我們自己的文藝名家,讓他們散發出更多的光亮。

去年歲末,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小甘登門看望著名畫家王子武,向王子武一家送上新年的祝福。王子武30多歲即創作《白石老人》等作品,有力打擊了“中國水墨人物畫遠不如西方油畫”的謬論,轟動一時。蔣兆和感言:“人物畫要看王子武,他已超我”。1985年,王子武舉家搬到深圳,來深之前,他將標誌性的大鬍子颳得乾乾淨淨,表明自己“不破不立”的決心。當時的深圳,文化藝術領域尤其是繪畫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王子武與一班著名畫家辛勤耕耘,排除重重困難,終於創立了深圳畫院時至今日,深圳畫院已是特區建設現代文化名城的重要抓手之一。像王子武這樣的文藝名家,深圳還有不少,他們配得上一座城市的敬意,也需要更多人關注和關心。

曾幾何時,深圳是“文化沙漠”的說法頗有說法,但這些年來,深圳以其驚人的爆發力證明了“文化是流動的”。在注重創新和展現後發優勢的同時,我們也要注重發掘、呵護和宣傳自己的文藝名家,讓大家走近“大家”,讓“大家”帶動大家,進而擴大深圳的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一座城市的未來和後勁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發展,《深圳文藝名家推廣計劃宣傳方案》的推出,正是一種致力於發掘並厚植城市文化根系的努力和擔當。(作者 彭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