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說起老上海,在我們所有的印象中,第一個畫面便是十里洋場燈紅酒綠的歌舞場。入夜,遠東第一大都會的街市上車水馬龍、燈紅酒綠、頗有一種民國風情味。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華麗絢爛的歌舞廳成了中外顯貴鉅商夜生活的首選之地,夜幕中的霓虹一個勁地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悲歡離合。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但是真實的上海,其實並不是一直光鮮亮麗,它的流年歲月,就隱藏在這些漸漸褪色的老照片中。

這些可能比你年紀還大的老上海照片,均出自上海本土一位攝影師之手。旅居美國之前,其在上海生活了44年,這座城市是他再熟悉不過的故鄉。

照片主角都是些尋常市民老百姓,背景大多是充滿煙火氣的上海弄堂,即便色彩,也是簡單的黑與白。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換房(攝於1984年)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原南市區孔家弄,孩子們圍觀老人爆米花(攝於1990年)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原南市區居民採購彩電(攝於1991年)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原盧灣區弄堂磨刀匠(攝於1994年)

對於拍攝的對象,這位攝影師始終保持著一種長情。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他開始有意識地關注上海弄堂。他走街串巷,捕捉人們在弄堂裡的千姿百態。在他的眼裡,這裡的生活特別有“味”。

每一張老照片,都有一個隱藏在城市角落的故事。

看《72家房客》回憶老弄堂市井生活

1990年夏天的一個週末清晨,這位攝影師在北京路、貴州路口的弄堂裡,拍攝了一幅名為《72家房客》的照片。狹窄過道中間至少擺著五臺洗衣機,洗衣機旁,婦女們在忙著洗衣服,小女孩趴在凳子上做作業,兩小孩在澡盆裡戲水,門口婦女抱著小孩跟人聊天,還有抽菸打盹的老爺叔、淘米洗菜的老太太……放眼望去,小小弄堂,擠滿了婦女、老人和小孩。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作品《72家房客》(攝於1990年)

照片裡,每個人的動作都不一樣,混搭在一起卻意外地協調。無聲又靜止的照片,卻像一幀幀有說有笑的電影,播放著上海小天地裡的市井生活和家長裡短。

27年後,他故地重遊。弄堂還在,家家都已裝修一新,再也沒小孩會在弄堂裡露天洗澡,門口抱著小孩的婦女,現已是80歲老太太了。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27年後,弄堂裡的一位居民已經80歲了(攝於2017年)

“老街上的新人”住進高檔小區

上海還是那個上海,但又不再是屬於那個狹窄弄堂的上海。上海的變化,體現在建築的變化,更有人的變化。

《老街上的新人》,是他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之一。1995年冬,他應邀給一對朋友拍攝婚禮。自忠路上的這個弄堂,就是新娘居住的地方。畫面中,穿著西式婚紗的新娘手挽身穿西裝的新郎,滿臉幸福,面帶春風。佝僂著身子的阿婆扶著弄堂裡的桌子,站在一旁欣喜地注視著這對新人。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作品《老街上的新人》(攝於1995年)

由於這位“搶鏡”的阿婆以及凌亂狹窄的弄堂背景,他認為這張照片算不上嚴格意義的“婚紗照”,但他覺得那個戲劇性的瞬間,有種“弄堂裡飛出金鳳凰”的味道。“大概是我對弄堂特別有心吧,連這種機會都不肯放過”。

之後的2009年和2017年,這位攝影師兩次再見這對夫婦,他們和女兒居住在上海一處高檔小區內。而小區所在的地方,在他們結婚之前還是一片破舊不堪的棚戶區。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徐家彙路的老房子(攝於1987年)

攝影師用這些跨越30年的照片,講述了人們在物質生活上的巨大變化。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弄堂裡走出來的一對新人,早已是幸福的三口之家(攝於2009年、2017年)


從偷瞄到不屑一顧,人們的思想觀念在變

上海的改變,不僅僅反映在城市的外貌,還有人們的思想。這種無形的改變也可以被鏡頭記錄。

“這是我拍的1988年上海第一屆裸體油畫藝術展。展出當天,觀眾蜂擁而至,都非常震驚。”在展廳的一角,一位年輕人,正認真地盯著一幅油畫觀看,他的目光伸向了油畫的背面。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年輕人目光伸向了裸體油畫的背面(攝於1988年)

80年代的上海,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上海雖然歷經繁華,公開的裸體藝術展還是吸引了大量男性。“在那個年代,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是比較保守。”攝影師回憶說。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上海第一屆裸體油畫藝術展吸引了大量男性參觀(攝於1988年)

他指著另外一幅作品,也展示了當時民眾公開接觸此類場景的反應。1987年,上海服裝展上,一位中年男人回過頭斜著眼睛偷瞄尚未穿好展示服裝的裸體塑料模特。“他的眼神也很有意思。”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一位中年男人斜著眼睛偷瞄裸體塑料模特(攝於1987年)

到了2007年,在一群穿著秋衣的模特前,一位老人若無其事,不屑一顧。攝影師說:“20年前後這個對比,反應了過去中國人對性文化的好奇和今天思想的開放。”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一位老人路過模特不屑一顧(攝於2007年)

黑白照片裡,帶著濃濃的寫實感,這是這位攝影師攝影一大風格。

“如果沒有記錄的意識,攝影就走偏了。”帶著這樣的信念,他拍上海三十多年,始終取材於市井生活,試圖記錄上海這三十多年的點點滴滴。他甚至沒有想過要“換一種拍法”,不諱言自己這些年來的拍攝“沒有什麼變化”,就是對這座城市的忠實記錄而已。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老上海(攝於1988年)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新上海(攝於2018年)

隨著時代的變遷,上海很多老弄堂,逐漸退讓給一棟棟聳立的摩登高樓。不少當年稀鬆平常的生活場景,已經成為再也回不去的歷史畫面。在龔建華看來,自己用鏡頭記錄下改革開放後上海弄堂與城市化發展之間互相碰撞而發生的記憶,是一種幸運。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宴會廳效果圖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浙江清園旅遊發展集團


分享篇|弄堂裡的黑白照片,見證老上海的歲月流年

▲溫泉理想小鎮規劃示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