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峯:在更高水平上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丨市縣論壇

王少峰:在更高水平上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丨市县论坛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區委副書記、區長。

王少峰:在更高水平上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丨市县论坛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是對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更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都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好城市歷史文脈,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北京市西城區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承載區,保護傳承和發展好歷史文脈意義重大、職責重大。如何在更高水平上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切實提升區域發展品質,成為當前需要迫切研究的重大課題。

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資源特徵

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承載區。西城區是北京建城、建都肇始之地,歷史上曾是古薊城、唐幽州、遼南京、金中都的核心地帶,元、明、清三朝古都西翼,有著三千餘年連綿不斷的文化脈絡,區域內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區域內既有著名皇家宮苑,又有諸多名人故居、會館和宗教場所,這些都是北京文化特色的重要標誌。

歷史街區文化濃郁醇厚,是人們安居樂業的生活家園。歷史文化街區保留了以四合院、衚衕為主要空間形態的完整佈局和肌理,也孕育了老北京獨特的文化韻味和生活方式。“老字號”遍佈其中,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的企業佔全市的46%。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涵蓋了文化部公佈的非遺保護項目10大類別。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承載了老北京居民傳統生活方式,彰顯了特有的京味兒文化氣息。

古今文化相融共生,是提升區域發展品質的重要支撐。在城市風貌上,眾多歷史街區和傳統建築與現代公共文化設施交相輝映。在文化資源上,擁有國家大劇院等演出場所、國家京劇院等文藝表演團體、國家地質博物館以及中國兒童中心等眾多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極大地豐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在產業形態上,依託歷史文化資源和特有的街區風貌,孕育形成金融、科技、文化、商業、旅遊等優勢產業,發展形成了眾多功能街區,為區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西城區堅持以首善標準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區域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是確立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戰略地位。堅持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將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作為核心區的重要職責使命。始終堅持“文化興區”戰略,形成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保護傳承歷史文脈,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促進城市品質提升的發展思路。2011年成立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全面統籌名城保護工作。制定五年專項規劃,明確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目標,提出了重點項目與保障措施。同時,積極開展片區規劃、項目規劃,初步形成名城保護規劃體系。

二是構建了以“四名”體系為統領的整體保護格局。探索提出了“名城、名人、名業、名景”工作理念,形成了“四名”工作體系。更加註重保護的整體性,從對單一文物保護拓展為對街區乃至整體城市風貌的保護,從重物的保護拓展為對文和物的共同保護。更加註重文化的生命力,通過實施文物“解放、解危、解讀”工程,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活”的價值,進一步體現了鮮活的文化存在。更加註重保護的全面性,著力處理好名城保護與城市功能優化、居民生活改善、環境形象塑造、產業形態提升、優秀文化傳承的關係,著力推進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

三是探索項目帶動、試點先行的推進模式。以重點項目來帶動和推進小規模漸進式更新改造。結合文物騰退修繕項目,帶動周邊地區更新改造和整體提升。結合棚戶區改造、功能區建設等重大項目,同步做好文物古建騰退修繕和街區改造,實現了文物保護與民生改善、功能品質提升的共贏。以“工匠精神”來建設塑造一批傳承歷史的精品工程。以中軸線為重點,延續歷史文脈,恢復歷史景觀,保護傳統格局,帶動歷史文化街區的有機更新,塑造了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新地標。

四是嵌入綜合精細管理服務。促進業態管控與文化植入相結合。結合不同街區特點制定具體管理辦法,推動低端業態治理與特色文化產業植入並舉。制定保護和促進“老字號”發展的意見,每年撥付專項資金支持“老字號”創新發展。在保護歷史街區風貌和肌理的同時,注重環境景觀營造,打造精品衚衕,建設文化主題休閒空間、濱水綠道,形成了一批自然與文化完美融合的街區景觀。

五是激發以文化人的發展活力。注重歷史資源活化利用,加強整體規劃,圍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藝術館以及專題博物館等內容,合理使用好騰退後的文物資源。探索將歷史文物用於特色公共文化空間,植入公共服務功能。注重公共服務品質提升。在歷史街區啟動社區建設、文化復興等多維度實踐,把騰退整理後的院落修復改建為社區公共服務場所,為養老、助殘、群眾文化活動等提供了更多空間。注重特色文化活動培育。以“四節一日”、非遺演出展示季等活動為載體,開展特色傳統文化活動,賦予歷史文化街區新的活力。

六是凝聚政府主導、國企支撐、社會參與的合力。發揮政府在名城保護中的引領、推動作用,加強規劃制定、工作統籌、監督管理、資金投入等方面的職責,在重點項目推進中切實發揮統籌協調、推進落實、管理服務的作用。發揮區屬國企優勢,在老城更新改造中,探索了“功能區建設指揮部+前端公司”的實施模式,推動區屬國有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充分調動專家學者、社會公眾參與名城保護的積極性,營造了全社會關心保護、參與保護、監督保護的氛圍。

三、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對策措施

一是傳承歷史文脈。制定文化資源分類保護標準,研究制定文物、保護院落、名人故居、優秀近現代建築、名木古樹的保護利用相關標準,精細化實施方案,為科學保護利用提供依據。建立文物利用導則,以加強文物保護為前提,以文化遺產價值彰顯和增值為導向,以服務公眾為目的,制定文物分類利用指導意見。探索文化傳承“活化”方式,藉助專家資源編輯出版文物文獻典籍,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展示、傳播歷史文化發展脈絡。加強對瀕危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跟蹤走訪。深入做好口述歷史的收集整理工作。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提升“一街一品”、百姓戲劇展演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配套服務建設,鼓勵支持“老字號”創新發展,促進歷史文化與居民生活、與現代文明相融共生。打造歷史主題城市文化走廊,立足轄區內皇家宮苑、王府私邸、故居會館、寺觀壇廟、民俗市井等豐富的文化資源,深入開展城市設計,增加特色文化標籤,把文化節點、歷史故事、自然景觀有機融合串聯起來,打造多條城市文化走廊、名城小道、歷史步道,塑造文化名片,讓城市處處展現文化風采、體現文化魅力。

二是推進模式創新。創新疏解模式,試行“平移+市場租”,即保持現有房屋產權面積不變,簽約居民可在區內提供的平移安置房內選擇居住房源,原有認證居住面積的相應權益不變,超出的面積按市場價收取租金,鼓勵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居民提高居住面積。試行“平移+公租”,即通過一次性補償,與現有居民解除原租住關係,釐清房屋產權,簽約居民可選擇在平房區以測算後的合理租金水平租用原有認證居住面積2倍(地面與地下1∶1)的住房,超出部分面積按市場價收取租金,簽約居民及其直系親屬可長期租住但不得轉租轉借。這一方式可以鼓勵對老城有著深厚感情的居民在獲得補償的同時,仍以較低成本居住在老城,以期實現既改善居住環境又保持文化傳承。試行“容積率轉移”,在區內容積率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將容積率落實到產權院落單元中。在不突破地區產權面積總量的前提下,通過產權院落之間的容積率轉移,實現對院落良好格局的維護與塑造。實行分級分類保護標準,院落分為文保院落、掛牌院落、普查有價值院落和一般性院落,採取相應的院落格局保護要求和容積率控制標準。院落中的建築分為保留修繕、原址翻修和更新三類。保留修繕類,即保護修繕原有建築,並可以進行局部更新,但必須嚴格按照傳統材料及傳統做法來實施;原址翻修類,即在原位置上更新或整體更新,按照傳統材料及傳統做法來實施;更新類,即可以實施整體更新,但要保持傳統材料及傳統外觀,或構造與外觀進行適當變化。

三是完善工作機制。完善統籌推進機制,強化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的職能,建立工作例會、報批備案等制度,著力加強對街區功能定位、發展目標、人口測算、土地使用、房源籌措、資源利用等重大問題的統籌。建立城市品質提升藝術審查委員會,對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編制及修改進行研究論證,對重要街區、重大項目設計方案進行專業評審,為提升城市品質提供專業諮詢支持。用好項目帶動機制,以重點項目帶動和試點項目先行的方式,深入開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綜合用好各方面政策資源,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環境整治帶動、街區整理帶動、文物騰退帶動、功能疏解帶動、棚戶區改造帶動等各種模式,探索常態化居民自願騰退方式,有步驟開展分片區、漸進式更新改造。健全規建管一體化機制。在規劃方面,依據全區名城保護規劃,因循歷史文化、主導功能和管理要求,科學劃分街區單元,圍繞文化元素、整體風貌、業態特點、設施配置、環境秩序等內容深化城市設計,實施街區整理。在建設方面,針對街區風貌特徵、建築風格、藝術氣質等方面,開展事前諮詢、事中跟進、事後評估,試行城市品質提升藝術審查委員會否決制,嚴把名城保護質量關,既好歷史文化,又建設好新的建築。在管理方面,依據城市環境分類分級管理標準和分類方法,制定相應的環境管理規範,確保街區風貌與環境形象保持良好。推進歷史文化街區理事會試點,將業態准入、房屋出租等內容納入議事範圍,實施常態化管理。推行準物業、衚衕物業等管理方式,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管理。探索國有資金運轉機制。發揮區屬國有企業主力軍作用,積極承擔疏解改造重大項目,適量回購非經營性資產。鼓勵平臺公司通過整理零散空間,實現資產高水平使用,形成健康的產業鏈和現金流。合理創新利用金融工具,將固化的存量資源盤活,使沉澱資金投入得到有效回收,實現投資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創新多元主體參與機制。發揮政府在項目統籌、政策支持作用,強化固定資產投資引導,探索文物國有產權實體化管理模式,增強文物產權的國有屬性和文物利用的公益性質。鼓勵以市場方式推進疏解騰退項目,充分吸引社會資源和資金參與,形成有機更新的持續動力。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民非組織和志願者開辦公益事業,支持創建民間主題博物館、民間文化協會組織。調動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保護工作,鼓勵居民按照保護規劃自行實施房屋改造更新。

四是強化政策保障。建立疏解修繕運營政策合集,在保持疏解政策穩定的基礎上,以5年為週期進行調整並及時向社會公佈調整原則,引導居民形成穩定的心理預期。保持公租政策長期穩定,引導原住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出臺減免稅費政策,降低企業推進疏解的成本,在土地出讓金、土地增值稅、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契稅等方面,對實施主體予以減免優惠或先徵後返。制定名城保護地方法規,在嚴格執行現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基礎上,積極呼籲市級人大、政府儘快立法,出臺老城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制定歷史文化街區的綜合管理規定並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出臺確權問題相關政策,加快直管公房改革,探索資產劃轉、統一經營管理等辦法,以及直管公房同一區域內產權平移後產權人權利保護政策。深入研究無產權房屋落實產權問題,進一步明確政府作為產權代理人的收益權。建設開發主體補償機制,建立區內區外統籌機制,對承擔歷史街區項目的開發企業給予區外容積率獎勵,以解決企業資金平衡問題,增強參與歷史街區更新企業的能力和活力。建議市級層面在區外容積率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統籌用好各級各類資源,統籌用好全區各類保障房、回遷安置房,同時積極爭取市級層面的支持,最大限度籌集房源,為名城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王少峰:在更高水平上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丨市县论坛

歡迎訂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學術期刊認定A類

解疑釋惑·切磋交流·探索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