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懷不慶梆子」

懷梆的通俗性

懷梆的通俗性,主要體現在唱詞、唱腔和白口三個方面。懷梆的唱詞來自民間,是老百姓常用的語言。比如《上門樓》中的一段唱詞:“九盡春分杏花開,鴻雁去後紫燕來,貓兒撲鼠春心動,牽動二八女裙鑔,自幼配夫叫張才,張才夫他本是鴻門秀才。張才夫出門玩會多在外,一十八載未回來,張才夫若是有好歹,怎不叫為妻常掛懷。

漫談“懷不慶梆子”

小奴家茶不思飯不愛,日夜盼夫轉回來,清早盼到日過午,日過午又盼到日西斜,夜晚燈下將夫盼,哪一夜不盼到三更天……”這些唱詞都是群眾常說的土話,九九過完,春分到來,杏花開放,老百姓都知道。“清晨盼到日過午,日過午又盼到日西斜”,既通俗,又反映了她盼夫心切,有深遠的寫實意義。這些唱詞看來很俗,全是土話,其實他反映了當時官家的殘暴,在人民群眾中激起了無比的憤恨,直至起來造反,推翻官府。

漫談“懷不慶梆子”

懷梆的唱腔和其他梆子戲的唱腔差不多,它具有鮮明的地方性特徵。所謂“梆子”是舊時打更用的一種器具—一空心,也是打擊的樂器,這是用兩根長短不同的棗木製成,多用於梆子腔的伴奏。梆子腔是戲曲聲腔之一,因用木榔子加強節奏而得名,是用梆子伴奏演唱的統稱。在梆子腔中有陝西梆子(亦稱秦腔)、山西梆子(也叫上黨梆)河南梆子(亦稱豫劇)、河北梆子等。

漫談“懷不慶梆子”

這些梆子雖然都是用梆子伴唱,但唱腔不一樣,各帶有自已的地方特徵一—地方腔調。豫劇在演唱時有真、假嗓之分,唱生旦的用的是真嗓,唱鬚生(包括黑頭)的則是用假嗓。真嗓是放開嗓子唱,聲音宏亮。假嗓是故意攝著嗓子唱。懷梆則就不同了,無論是須生或旦角全用真嗓,不用假嗓。唱腔雖然有點粗放,但聲音宏亮,不緊不慢,不流於二八板。這種唱腔有懷慶的味道,是通俗的老百姓唱腔。

漫談“懷不慶梆子”

這種唱腔在樂器伴奏方面,除梆子外,還有單胡(懷梆特用的鬍子)、脆鼓等,以及鑼、鑔的配合。懷慶梆子在開臺以前先打一陣鑼鼓,為出場助威,也告訴人們好戲就要出臺了。農村唱戲往往等人時間長,在正戲未開臺之前先有一出墊戲,或頭面官。墊戲是滑稽小戲,以說笑為主,頭面官則光道白而不唱,真正唱的是正戲開臺。

漫談“懷不慶梆子”

農村有句俗話,叫做“會看看門道,不會看看熱鬧;會聽聽腔調,不會聽聽喊叫”。對聽戲非常講究,老百姓看戲是看戲文,聽腔調,越通俗越好。懷梆唱腔的通俗性是建立在群眾的基礎上的,故稱“百姓戲”。白口是指道白說的,懷梆戲唱詞多,白口少。有許多故事情節是通過唱詞而表現出來的。

漫談“懷不慶梆子”

不以唱口為主,所以在戲文中一般沒有白口,只有在戲的對話中才有一點白口。這些白口是用口述的方法敘述故事的情節,因此,懷梆的白口不是普通話,而是當地的鄉土語言,口音沉重,它與河南梆子不同,河南梆子白口說的是豫西音和豫東音,懷梆則是老懷慶府的土音。懷慶府的土音,粗糙沉重,土裡土氣,體現了懷慶府的忠厚誠實。也有些對白是很滑稽的,往往引人大笑。懷梆的白口雖然是簡單的對話,卻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深受群眾喜愛。

漫談“懷不慶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