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提問者
此題太有意思了,福垊可以好好地腦洞大開暢想(架空)一下歷史了。局勢是大清、大明、大順、大西四個政權對峙,到後來是大元、大清、大明、大順、大燕、大涼六個政權對峙。咱們還是先從1644年說起吧。
清朝北上抗擊羅剎
1644年,攝政王多爾袞率軍盤踞在山海關一帶,招降吳三桂。李自成聽聞派劉宗敏統兵十萬趕赴山海關。山海關之戰爆發,多爾袞和李自成久攻不下,劉宗敏派人火速向李自成求援。此時,清朝後院起火,哥薩克首領伊萬.莫斯科維京在葉洛菲.哈巴羅夫的領導下,率哥薩克千餘人侵入黑龍江流域。多爾袞因懷疑吳三桂與劉宗敏暗中聯合,遂派吳三桂率關寧鐵騎前去與哥薩克大戰。
吳三桂本想崇禎報仇,卻讓他去打哥薩克,心中不快,更加上水土不服,軍隊生病。吳三桂一怒之下,跟著哥薩克一起禍害起黑龍江流域的土著。而此時李自成大軍源源不斷地趕來,多爾袞又聽說吳三桂竟然跟哈巴羅夫沆瀣一氣,決定放棄入關,北上平叛。吳三桂和哈巴羅夫大敗,多爾袞從俘虜莫斯科維京得知沙俄的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不禁心嚮往之。
大明南下復興
崇禎死後,曾留下遺詔立朱三太子朱慈煥。各地藩王為了大明,同仇敵愾紛紛團結。趁著李自成前去支援劉宗敏之際,擊其空虛。其實,李自成在多爾袞放棄入關後,就留有劉宗敏駐守,自己率大軍趕赴北京。然而明軍已攻陷彰德(安陽),李自成聽聞,加速回救,而明軍以逸擊勞,李自成不敵,撤回西部。
隨後,明朝鬧出藩王之爭,李自成趁機收回東部之境,然而卻喪失了西部,因為蒙古崛起了。明世祖朱慈煥大怒,擊敗爭雄的藩王,然後反攻大順。大順聯合大西,大明不敵,遂決定南下擴張。
大(後)元的崛起
林丹汗縱橫捭闔,統一蒙古,他趁李自成東征之際,向大順進軍。闖皇不敵,喪失了西部。大清和大蒙結成秦晉之好,大元聽說北部羅剎野心,不由的想起了成吉思汗。遂與大清聯合,積極北上,並改國號為元,企圖實現大元榮光。而羅剎東進受阻,而其西部也多是強國,只好多次派大軍跟大元爭雄,而大元總在大清的支持下,一次一次北上和西進,使得大元越打越大。
大西南下興起
大西想和大順一起消滅大明。然而大明南下後就更加強大。大西唯恐自己的南部也被大明所佔領,也將自己的發展方向定在了南方。因為大西首任皇帝是張獻忠,他的後世為了紀念大涼張重華稱帝,並且為了收復大元所佔甘肅一帶,遂該國號為大涼。然而大涼北上屢屢失敗,加上與大明爭雄,遂不斷南下,最終和大明擊敗了中南半島的殖民者。
吐谷渾的霸業
吐谷渾本是慕容氏的後代,慕容氏最愛做的就是復國。他們把青海的蒙古勢力趕出後,以崇山峻嶺為優勢向東、向西,尤其是向南不停的擴張。當吐谷渾勢力擴張到整個吐蕃全境時,就改名為大燕。18世紀末,他們向南擴張卻發現了印度次大陸,頓時興趣濃厚,把首都遷到伊塔那噶。
下圖是1840年福垊設想的局勢圖。有人也許會說,歐洲科技革命,船堅炮利不斷殖民擴張。你的設想成立嗎?福垊的設想還是有依據的,比如弱小的鄭成功收復了臺灣,普通民眾在南洋都能建國。更何況是這些復興中的國家呢?故而福垊猜想,清朝入關失敗的話,也許後來再統一的話,一定會讓你瞠目結舌的!
福垊
如果清軍在1644年入關失敗,中原大地就會出現退居南京的南明、李自成的大順、大西、大清四個勢力並存的局面。而且各方實力相當,一時半會誰也吃不掉誰,中國會陷入一個為期20-50年的分裂割據時期。而當我們在割據混戰的時候,當時的國際社會是這樣的:
歐洲各國開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葡萄牙、荷蘭、西班牙深入東南亞,資本主義殖民擴張浪潮馬上來襲;
沙俄帝國向遠東地區擴張,基本拿下了西伯利亞;蒙古各部分裂混戰,西北的準噶爾汗國(就是《康熙王朝》裡的噶爾丹)大有一統蒙古諸部,控制西藏地區和侵擾中原的態勢。那麼面對這樣的國內和國際形勢,中國歷史的走向將會是什麼樣的?
一、東北地區保不住。入關失敗的清軍退回關內,他對漠南蒙古的影響力會減弱,雙方勢必一戰。此時沙俄從北方進入東北,清朝無暇顧及,沙俄將趁機在東北地區紮根。以關外清朝的實力不一定能阻止沙俄,而中原地區陷入混戰也無暇顧及東北,東北地區會逐漸被沙俄滲透直至完全控制。
歷史上的清朝則通過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確定了雙方的東部邊境,制止了沙俄對東北的滲透。
二、蒙古問題得不到解決。經過一番混戰後,中原出現了統一王朝。而此時準噶爾汗國也基本統一了整個蒙古地區,還控制著西藏地區的和碩特部蒙古。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原地區。以明朝的風格來說,能守有長城一線就萬事大吉了,所以新統一的王朝也不會有所突破,至多維持明朝和蒙古的邊界。
而歷史上的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亂後馬上就御駕親征準噶爾,歷經雍正、乾隆三代人才徹底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將西北和西藏地區納入版圖,可謂異常艱辛。
三、和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直接衝突。沒有東北、西北、西藏和蒙古地區的中原王朝只能選擇南方作為突破口,也就是向南洋地區擴張。而此時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經控制了印尼、菲律賓、臺灣地區等,中原王朝勢必會和他們產生直接衝突。
從好的方面看,這樣會促使中原王朝提前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產生更深層次的來往,反過來促進中原地區的外貿、科技的發展,提升綜合國力。當然往不好的說,中原王朝會陷入南北兩線作戰的局面,稍有不慎會滿盤皆輸。
而清朝的對策是閉關鎖國,雖然保證了國內的穩定,但也限制了對外接觸,放慢了發展的步伐。
以上。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是否同意?
石頭說歷史
我們可以看看明朝200多年,宗室得到了大發展,如果明朝沒有滅亡,那麼明朝宗室將會繼續發展下去。
(上圖:明朝末年朝野流行"嗑藥" 皇帝被耗盡元氣 大臣也都萎靡不振)
而且,明朝王爺們生孩子的速度,那是非常快的的,比如:慶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長,自封長子外,餘九十九人並封鎮國將軍。每會,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識,而人皆隆準,極異事也。
看到了吧,1個就生了100個,長子繼位,其他99個兒子都封鎮國將軍,都是吃喝,都要白銀女子,住宅田地。這些人除了這些,還有其他用處嗎?陳永福在太原,恐宗人為變,閉門搜捕,得千餘人,殺之海子堰,若殲羊豕。可以看到完全沒用。
明朝到1644年就有幾十萬宗室了,每年消耗全國一半的錢糧。難以想象再過200多年,需要每年多少錢糧才能養得起。
明朝也一樣是閉關鎖國的,要不為什麼會有倭寇,會有鄭芝龍這些大型海商海盜集團。《大明律》規定:“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
據日本長崎交易所的統計,從順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間,日本外流金額為二百餘萬兩,銀額為三千七百多萬兩,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
與西方生意更是,從康熙時代開始,每年從歐洲輸入中國的銀元約幾百萬。乾嘉以後鴉片的大量走私入境,使得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開始從出超變入超。,在1700-1840年間,從歐洲運往中國和美國人運往中國的白銀數量約1.7億兩白銀。西班牙從每週運來9300萬兩白銀,合計2.6億兩白銀,而明朝這一數字是7000萬兩。清朝的對外貿易水平遠遠超過明朝,就是軍事明朝到最後,也比不了清朝,實際上到明清戰爭後期,清軍的紅夷大炮和鳥槍比明軍還要多。
明朝也發展不出什麼軍國資本主義,到萬曆時代,就連官營軍馬場都徹底廢除了,太監專權,軍隊糜爛。就是沒有清朝,再過幾十年,還不知道要被準葛爾汗國,浩罕汗國這些對手在17世紀後期,以後怎麼折磨呢!
烽火觀察
如果清軍入關失敗,那對中國來說,並不是件好事。
在實際的歷史上,清朝為中國所做的貢獻如下:
一,使國家得以統一,消除了戰亂。
二,把東北地區廣闊的土地重新歸入中原王朝的統治。
三,收服了蒙古,消除了歷朝歷代中原王朝來自於北方草原的威脅。長城從此成為內牆。
四,收復了新疆,臺灣,把中央集權統治擴大到青海,西藏,使這些地區從法理上被中國擁有和歷代繼承。
五,大面積推廣了耐旱高產農作物,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民眾抗災害能力得到加強,人口大幅度增加。
六,士紳一體,改土歸流,增加了政府收入,消弭了內患,對邊疆民族地區的控制前所未有的加強。
回到公元1644年,崇禎在煤山上吊,吳三桂向北京進發的那一刻。
得知父囚妻辱的消息,吳三桂返奪山海關,開始與李自成對抗。他向清軍求援,被多爾袞拒絕。
現在的中國領土上存在的幾大勢力:
一,東北大地上的大清政權。
二,處於內外交困的南明政權。
三,剛剛奪下北京的大順政權。
四,川蜀的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五,另外,還有遠遠眺望的蒙古,西藏,新疆各個大小勢力。
大清政權即然入關失敗,就暫時把他們放在一邊。
說說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李自成能夠攻下北京,是因為明朝政治和軍事策略的一系列愚蠢的失敗而造成的。李自成的這一群體本身並沒有提出和謀劃更有效的治國方略。我們不但要善於破壞一箇舊世界,還要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李自成這個群體即沒有這個策劃,也沒有這個準備,更沒有這個能力,這是由他們的思維歷史侷限性所決定的。他所面臨的局面更加複雜和惡劣,我認為,他的統治效果不會比明朝更強。
南明政權偏安一隅,內部文官勾心鬥角,爭權奪利,諸王互不信任,外敵在側尚且彼此攻擊,武將更是各立山頭,擁兵自重,軍閥思想嚴重,這個政權也不會有什麼出息。
張獻忠政權獨處川蜀,殘暴而酷厲,只知道擄掠屠殺,川蜀人民苦不堪言,逃離失所。這個大西政權自己的垮臺也是必然。
這些政權沒有一個具備統一的意志和實力,也沒有消滅掉對方的能力,那麼發展下去,國家四分五裂將成必然。
遼東的大清信奉薩滿,蒙古政權信佛教,新疆諸勢力信奉伊斯蘭,西藏信奉喇嘛,大順政權什麼也不信,大西政權信奉殺戳,南明信奉儒家思想,中國的文化信仰和民族也四分五裂。
隨著歷史的前行,當西方的殖民者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這裡和印度沒有太大區別,中國面臨的命運也當如此。也就是說,我們中國將徹底淪為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每一個朝代都肩負的它所需要完成的歷史重任,清朝也不例外,統一中國,統一思想,擴大領土,消除邊患,就是清朝的任務。
清朝完成了這個任務,但不能夠引領中華民族走向更高的階層,雄立世界,所以也必將被淘汰。
中華民族復興的新的歷史重任將由共和國來完成。
饞嘴肥貓鏟史官
實際上,這個假設難以成立。
1644年的“大清國”,可不是像一些人說的,就是“二十幾萬滿洲人”;它的地盤也不只是明朝的原遼東鎮(遼東為明朝“九邊”之一,位於遼河以東,比今天的遼寧省還小),清國在征服東部蒙古諸部後,所控制的地域已相當遼闊,相當於整個東北和蒙古的東部,兼有滿洲、蒙古、遼東漢人等族群,人口眾多,軍事實力雄厚。
1644年的大清國,國力當在當年的金國之上。
山海關一敗之後,它將很快捲土再來。
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軍從山海關入關,是因為鎮守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投降,有這個便利,同時也是為了趁明朝京城失陷,急於到北京“摘桃子”,大兵由山海關進軍路程最短。
假設入關主力被李自成“大順軍”擊敗,以清軍的實力,只會作暫時的退卻,而不至於被擊潰,遭受重大傷亡。大順軍是當年年初從陝西一路“流寇”過來的,經過長途奔襲,多有挾裹之眾,真正強悍的“老兄弟”並不太多,論戰力,實為“紙老虎”,很難與精於騎射、作戰勇猛,且擁有火器的清軍對敵——歷史事實是,大順軍在山海關遭到慘敗,且一敗之後,便無力再戰,被迫放棄北京西竄。
我們假設李自成很僥倖地擊退了清軍,清軍在撤退途中甚至放棄了山海關(山海關城的建設,著力於對外防禦,而難以抵禦從其背後來的攻擊),使得大順軍順利佔據山海關,並迅速加強防守。
但“大順國”並不能迎來一個較長時間的穩定局面。
南方的南明弘光政權(地盤在淮河以南)陷入內爭,根本無力也無志北伐,李自成的最大、最急之敵,仍然是清國。
只消幾個月,待秋高馬肥,經過更為充分的戰爭準備,清軍將以更猛烈地方式來襲。而且清軍進攻的方向不一定就是山海關,從山海關經居庸關、昌平、宣府、大同,原大明的千里邊疆,都有可能成為清軍破關而入的孔道——我們前面說了,清軍在征服東部蒙古後,已有條件利用其強大的機動作戰能力,隨時出現在任何地方,令順軍防不勝防。
在當年年初李自成的“東征”中,沿途經過了以上地區,並進行了多次會戰,使得明朝在這裡的防禦體系遭到徹底破壞。李自成部屬於“流寇”,既沒有留兵駐守,更沒能力和時間重建有效的防禦。所以面臨秋天清軍的大勢入侵,京西幾千裡,等於門戶大開。清軍一方面可以派兵在山海關佯攻,以牽制大順軍主力,另一方面可以從今天河北、山西北部的千里邊牆(即長城)的任何一個缺口侵入,攻擊京畿的側背。那時,幾十萬大順軍將被困死在北京一帶。
也就是說,對於沒有後方基地,沒有穩定的地盤,在入京後還大失人心的李自成,絕對不可能抵禦一個強大的鄰國的攻擊,他的失敗是註定的。
這一點,沒有假設可言。
退一萬步講,李自成真的做到了阻止清軍入關,由於有強大之清拊其背,令它寢食難安,他也無力去征討南方的明朝殘部,中國必將陷入分裂。即便多年以後,或順滅明,或明滅順,那以後的歷史就難言矣!難言咱就不說了😊(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我只說一點,沒有大清,就沒有今日中國的”雄雞”,我們今天能擁有的國土大概也就是明朝所謂的“兩京一十三省”。
我們中國有很多的明粉,這可能是因為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當然明朝也是一個好的朝代,也絕不是某人說的“三無”的朝代,但是明朝的疆域真的算不上遼闊,能實際控制的也就是上邊所提到的“兩京一十三省”。
正是在清朝,我們中國才恢復了對東北地區的控制,也通過和蒙古王公結盟的方式解決了北方的兵患,更是將中央政府的統治延伸到了新疆,西藏等地,可以說繼元朝之後正是清朝奠定了我國幅員遼闊的基礎。
英勇的少年大俠
如果清軍入關失敗,中國將極有可能在17世紀就進入資本主義!
試想一下,如果清軍不能入關,那麼李自成、張獻忠、南明三股勢力,必然會進行激烈的搏鬥。而由於李自成和張獻忠同屬農民軍。因此,極有可能聯合來對付南明,而南明由於依然重用錢謙益這樣沒有底線的東林黨人,必然會繼續依靠從農民那裡橫徵暴斂來解決軍費。而李自成和張獻忠正好利用這一點,來發動人數居於絕對優勢的農民來推翻南明。在此過程中,南明必亡,而李自成和張獻忠也會損失巨大。而東林黨必然會因為南明失敗而遺臭萬年,從而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這樣下一步就是李自成和張獻忠進行混戰。最後,無論誰勝,都會只剩下微弱的勢力。
而東南沿海的鄭芝龍、鄭成功父子極有可能漁翁得利,成為國家的統治力量。而由於他們長期在海外生活,瞭解西方資本主義更多,很有可能大力發展東南沿海工商業,並將其向全國推廣。從而使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由萌芽向生根發芽轉變。從而最終促成中國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
地震博士
當時中國的格局:
北方,是李自成的大順朝;
四川,是張獻忠的大西朝。
而東南一帶,是南明朝廷。
此外,除了東北的清朝,還有西北的準噶爾汗國。
而中國之外,沙俄也已經侵入了黑龍江流域,並且打算在黑龍江流域,建立永久居民點,然後開始南下。
倘若那時候清朝統治者不打算入關。
那麼,南方腐朽的南明朝廷,即便不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南京,盤踞巴蜀的張獻忠,也遲早會帶領大西軍順著長江沿江下來,一鼓作氣,攻入南京——因為南明的軍隊,遇到農民軍,跑的比誰都快。
而不論李自成還是張獻忠,都不是能治國安邦的領導人,也就是說,天下還會大亂。
而這時候,或許準噶爾已經從嘉峪關入關,建立後元了,或者,沙皇俄國逐步滅掉清朝,然後打破山海關,進入中原。
而在這個過程中,海上來的西洋殖民者,也會開始建立殖民統治。
或許,中國會重演印度的歷史。
辰州觀海
最大的可能是有幾種:
一是明清南北朝對峙,清軍入關失敗,無力大舉南下,明朝元氣大傷,也無力出山海關,雙方只能僵持,就像當年的北宋和遼國一樣,簽訂和約,維持表面的和平,明朝每年給清朝一筆錢,還是用徵收的遼餉。
二是明、清、順三國鼎立。李自成割據關中,張獻忠的大西也被李自成的大順吞併,明朝保留中原,清朝佔據關外,形成三國局面。
三是明朝統一天下。清軍入關失敗,李自成恰好病死,群龍無首,大順餘部被明朝招撫,成為明朝進攻清朝的急先鋒,也得到了葡萄牙等外國僱傭軍的幫助,使用先進火器進攻,清軍被打敗,明朝收復建州,先前依附於清朝的蒙古部落也紛紛歸順大明,大明再次統一天下。
四是李自成統一天下。清軍入關雖然失敗,但是明朝也元氣大傷,精銳盡失,無力再戰,李自成得以全軍東進,滅亡明朝,進而揮師東北,滅亡清朝,統一天下。
這四種可能性,哪種最好呢?
我覺得第三種似乎最好。畢竟明朝的開放程度和思維習慣要比清朝好不少。明朝的再次中興之後,汲取了先前的歷史教訓,開始變法,重視商業貿易,主動與外國達成商貿協議,開放口岸,提前進入工業時代。
可惜,一切都是想象,歷史無法回頭。
想想也挺好。
歷史有妖氣
滿清入關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的災難,完全打斷了明末的變局,徹底將中國可能的政治經濟變革扼殺了,可惜了明末一批思想家!從此重商,結社,市民階層的話語權被抹殺,道統消亡,重新出現居然在兩百年之後,顧炎武謂之亡天下也。一個落後的漁獵民族,通過殘酷的殺戮建立國家,漢人自然是其奴隸,剃髮易服就是標誌。不要說什麼擴大版圖,難道他們是為漢人擴大的?天下膏腴都是皇傢俬產,民眾連基本的權利都沒有,莫非還要以他們的豐功偉績來自豪?真正的民族國家形成是在民國,幹嘛要以結果來推論當時的現實?更何況滿蒙與漢地在他們眼中完全是分開的,否則怎會有滿城與漢人出關的禁令?有清兩百餘年,中國全面大倒退,本就是一個事實,整天歌頌滿洲政權,可想過在其高壓統治下戰戰兢兢的知識分子與衣不遮體的勞苦大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