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爲什麼總是不開心(值得一讀)

在當今社會,周邊的人好像總是不快樂,學生抱怨家庭作業多,城市白領抱怨壓力大,主婦抱怨家務忙,官員抱怨應酬多,老人抱怨子女經常不關心......

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人心懷愁緒,雙眉不展呢?

缺失信仰。

為什麼那些黑人、拉丁美洲人靠領救濟,甚至街頭討錢度日卻整天樂樂呵呵?為什麼這麼多華人有些人事事順意,卻仍然鬱鬱寡歡?

說到底是華人的思想意識出了問題。

現在中國人,拋棄了信仰,又沒有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學,人生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駕馭快樂手段,導致很多人在幸福中選擇了不快樂。我們每個人的快樂、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看問題的觀念和態度。就像彌爾頓說的:“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


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值得一讀)

總是不開心

愛攀比。

中國人的一生似乎都用來攀比。

孩子從小就被拿來和“別人家孩子”比較,比較成績、能力、拿的獎狀多還是少,以及考上的是不是名校。等畢業出來工作,又被比較工作夠不夠好、薪水優不優厚、福利多不多……長期置於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和比較之下,久而久之,自己也就習慣性地養成攀比的習慣:我比不比別人優秀?我的吃穿用度比不比別人好……

攀比成習慣,自然不快樂。當人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更幸福時,快樂就要遠離我們了。

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值得一讀)

總是不開心

對美好的事物不感動。

“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我們可能沒有創造美的能力,但對於大自然創造的美,對於他人創造的美,我們是否去欣賞了呢?我們似乎總是腳步匆匆,對自然美、藝術美、心靈美、生活美、創造美,我們常常視而不見,渾然不覺。

學會欣賞,我們能感受到快樂的時刻將會多很多。


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值得一讀)

總是不開心

不懂得施捨。

宋代張商英說“樂莫樂於好善”,一個懂得付出而不是單單索要的人才會快樂。施捨不是富人的專利。向災區捐贈幾個億是施捨,給陌生人一個微笑也是施捨。

姚明則說:“我做公益、做慈善的最終目的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淨化自己,使自己昇華,到最後,得到幫助的是我自己,讓我感覺到我對這個社會有用。”

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值得一讀)

總是不開心

焦慮無處不在。

中國人也無時無刻不出在焦慮之中。焦慮社會不公、焦慮沒錢沒權、焦慮房價依然飆升、焦慮食品不安全、焦慮子女教育、焦慮環境汙染……似乎總有焦慮不完的事。

但是,只有無憂無慮的人才會快樂。總在憂慮,哪有時間快樂?

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值得一讀)

總是不開心

高房價

高房價的年輕人是被房子拖垮的一代人。90後也好,80後也罷,只要在近5年要結婚的朋友,都成了買房最難的一代。現在的物價和房價水平越來越高,在薪資和福利待遇跟不上的情況下,很多年輕一代的創造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壓抑,不惜犧牲自己的發展機會來買房,對未來不敢想,只要有套房就心滿意足了。久而久之,中國各行各業的創造力都會下降,居民幸福感持續降低。



壓力太大。

中國文化一向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責任總會或多或少地賦予到中國人的身上,形成他們的壓力。

中國人面對的壓力非常多,工作的壓力、成家的壓力、撫養子女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等等,而在這些重壓之下,他們忙得幾乎沒有時間去緩解這些壓力,日積月累,這些壓力帶給中國人的不僅僅是不快樂,甚至傷及他們的健康。


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值得一讀)

總是不開心


不敢堅持做自己。

媽媽的期望、爸爸的期望、姐姐的期望......

中國人被很多人期望著,從而不能堅持做自己。一個人要成為父母的好兒子、妻子的好丈夫、兒子的好爸爸、朋友的好夥伴、同事的好搭檔,唯獨不能成為想要的自己,自己總和自己打架,自然也很難真正的快樂。

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值得一讀)

總是不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