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獨在異鄉、獨自租房,一人住,對象暫無,最常聯繫的人是快遞小哥,你是這樣的“空巢青年”嗎?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如果不是,那在你身邊是不是有年齡介於20到30歲之間,背井離鄉到城市打拼,工作資歷不夠豐富,並未在大城市站穩腳跟,租房的單身年輕人?“空巢青年”,指的就是他們。

在中國,“一個人生活”的成年人已超5800萬

單身:他們隻身一人在大城市奮鬥打拼。他們遠離家鄉、親人。

獨居:他們大多選擇獨居生活,奔波在公司、家兩點一線,下班回到空蕩蕩家,往往有些失落。

網絡溝通:受益於現代發達的科技,“空巢青年”們其實並不“空巢”。網絡使離家在外的他們能隨時隨地和父母聯繫溝通,維繫親情的溫度,與故鄉和回憶保持“不斷線”。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中國結婚率越來越低,而結婚年齡越來越大,離婚率也越來越高,中國的獨居人數也經歷了一個持續的上升期,從1990年獨居人數佔到全國人口的6%上升至2013年14.6%,直至今日超過2億人。

2007:20-24歲 佔39.2%,25-29歲 佔34.8%

2012:20-24歲 佔35.5%,25-29歲 佔34.2%

2016:25-29歲 佔39.2%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北京、深圳、上海、廣州一線城市獨居人口最多,其次是中西部幾沿海城市。西北及東北經濟相對滯後區域獨居人數較少。

單身女士依次分佈最多的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成都、重慶

單身男士依次分佈最多的城市:深圳、北京、廣州、上海、重慶、成都

獨居群體數量日益龐大,單身社會正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有網友這樣描述一個典型的空巢青年:“在大城市工作不久,住在月租三四千的一居室,唯一熟悉的室友是餵養的寵物,廚房有全套餐具但吃飯主要靠外賣,長時間在手機和電腦之間無縫切換······”

獨闖天涯的孤獨寂寞、隱秘疏離的生活狀態、狹窄專一的交際網絡······當“空巢青年”成為一種普遍關注的現象,好像我們身邊總有人可以對號入座。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還有網友總結了成為空巢青年的體驗

●“不給別人添麻煩”,這句話的另一面是“請別給我添麻煩”。和空巢青年們打交道,你要遵守“能微信就別電話,能電話就別見面”的準則。

●手機是身體的延伸。如果你想讓一位空巢青年陷入兩難境地,只需要讓他回答一個問題:“手機沒電”和“沒有WiFi”選哪個?

●空巢青年喜歡深夜聽網易雲音樂,讀著評論暗自神傷,把歌曲默默轉發到朋友圈,天亮了又刪除。

●有人總結了孤獨的十個等級,從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去KTV,到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做手術。成功打卡“十個等級”,是空巢青年們孤獨的勳章。

●空巢青年不會拒絕一種敲門聲,它來自外賣小哥和快遞小哥。

●誰說“第二杯半價”就和空巢青年無關?他們一口氣喝得下兩杯。

●文藝範空巢青年收藏高木直子的《一個人住的每一天》,“喪系”空巢青年奉太宰治為偶像,學術派空巢青年一定要讀社會學家克林南伯格的《單身社會》。

●空巢青年會設計一個完美的週末,最後用“葛優癱”度過兩天。

●貓和狗不是空巢青年的必需品。有時候,他們會“雲養”貓狗,或者養只“旅行青蛙”。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叔本華在《關於獨處》中說 :“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個人只會感覺到自己的自身”

“空巢青年”並非一種身份標籤,反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並不是所有獨居者都是孤獨的,如今,享受空巢的青年不在少數。

救救90後,救救5800萬“城市空巢青年”吧

對於很多“空巢青年”來說,他們放棄了離家鄉更近的學習和工作機會,主動聚集到大城市,是他們尋找夢想的自主選擇。

空巢並不意味著空虛。獨居青年們的生活也可以自由而充實,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聽課、學習,精神陣地並不一定匱乏。

空巢也不意味著空心。他們的感情生活很充實,同事、朋友時常相約,分享彼此近況,常宇父母聯繫。

空巢,是離開對父母和親人的依賴,走向獨自生活的第一步。或許艱難,或許孤獨,但學會獨處,讓這些尚未成家立業的青年掌握了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獨自面對生活、做出選擇,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成長嗎?

“空巢青年”們正在用自己的行動跟父母、親人還有這個社會說,別替我們擔心了,過得好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