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院士:中國科學家要「貴氣」一點、「好鬥」一點

潘建偉院士:中國科學家要“貴氣”一點、“好鬥”一點

潘建偉院士:中國科學家要“貴氣”一點、“好鬥”一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常務副校長潘建偉。”

當主持人介紹到潘建偉時,坐在會場前排的潘建偉站起身,向後排的聽眾打了個招呼。

上臺演講時,潘建偉笑著說:“剛才報名字的時候又報了很多頭銜,其實既然是關於科學精神的論壇,報一個學者的身份就行了……”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拼命地發展經濟,這當然是好的,但同時也出現了一種急功近利的文化氛圍。”潘建偉說。

9月26日,在“科學精神在中國”主題論壇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現狀成為熱議焦點。

中國科技發展領域一直有兩個經典問題,一是“錢學森之問”,一是“李約瑟難題”。前者質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後者疑惑為人類科技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有孕育出現代工業和科技革命。

此次論壇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有了交集——科學精神的缺失。

潘建偉院士:中國科學家要“貴氣”一點、“好鬥”一點

對於“急功近利”,潘建偉深有體會。他記得自己剛回國研究量子信息時,很多人都說“量子信息是偽科學、不靠譜”,隨著研究日漸成熟,科研管理機構收到的量子信息相關項目卻開始每年呈指數增長。

“本來並不具備必要基礎的人,全部跑來搞這個,為什麼?可能因為從這個領域申請基金比較方便,能夠用來謀生。”潘建偉話語間透著無奈。

這樣的功利氛圍滲透在人才成長的過程中,潘建偉發現,在他帶的學生中,與海外的學生相比,國內學生更看重早出成果、早發文章。

在潘建偉看來,一個有科學精神的科學家,應該是希望能通過尋找科學規律來獲得內心的自由與安寧,他們每天的動力不是來自於所謂的深思熟慮和謀劃,而是直接來自於激情。

“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地方,或者說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無功利心的,科學探索在本質上是由好奇心和興趣驅動的無功利的行為。如果我們能夠回到一種比較從容的、有知識分子貴氣的狀態,可能會更有利於科技創新。”潘建偉說。

在與會人員看來,科學精神還包括批判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缺失正是“李約瑟難題”的癥結之一。

“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中庸之道、一團和氣,有時是科學發展上的一個大忌。”潘建偉對比國內外科研評審過程後發現,做各種項目的評審時,中國人很少因為覺得項目不好就去批評它,有問題也很少會當面指出。

“科學是演進的,沒有永遠不變的權威,所以科學非常需要質疑,需要審慎的批判精神。我們需要吸取西方科學裡的精髓,不那麼中庸,aggressive(好鬥)一點,這樣才能讓科學走上新的層次。”潘建偉說。

潘建偉院士:中國科學家要“貴氣”一點、“好鬥”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