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封建社會呼萬歲、官僚作風、控思想,故永遠破不了歷史周期

歷史週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權都會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極端的不公導致社會的崩潰,從而達到新的相對公平,週而復始。

歷史週期律,在我國十八個較大的朝代更替中反覆上演著,其中也有諸多的共同點,每一個王朝的開始,都有著“時來天地皆同力”的巧合,每一個王朝的衰弱,依舊逃不過賣官鬻爵,腐敗橫行,軍閥四起的局面。就像春花秋月的變換一樣,次序更迭。

1931年的時候,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在《中國科學與藝術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週期性的內部衝突戰》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李四光先生指出,歷史可以以800年為一個週期進行劃分,每一個週期的開始都是一個短命王朝強大的軍事、經濟締造起來的,這個短命王朝為此後500年的和平奠定了基礎,把內部紛爭緊密的團結起來。在500年的和平中間,夾雜著一次改朝換代,接下來就是一系列戰爭。結果就造成了首都從北方遷到南方,與北方脫離,開始南北對峙,外來民族入侵,整個週期宣告結束,漢族人重新掌握政權,開始下一輪的循環往復。李四光先生劃分的週期如下:

第一週期(公元前221~588 年)約810 年,從秦朝到南北朝時代;

第二週期(589~1367 年)其間約780 年,從隋朝始至蒙古人入侵;

第三週期 (1368至1931年)從明朝到1931年共563年,週期還未結束。

專家:封建社會呼萬歲、官僚作風、控思想,故永遠破不了歷史週期

歷史週期規律

其實,歷史事件的運動趨勢並不是有規律的起起伏伏,而是大體的朝著一個方向進行的。這不是一個可以利用連續動力系統或者常微分方程組量化的。但是,有些方面也是有跡可循的,下面我們拋開李四光先生的大週期,談一談每一個王朝更替的小週期之間的規律。

1、開國:依靠大臣的支持建立起一個新的王朝,在戰亂紛飛結束之後,開國皇帝一干人等就開始專注於研究休生養息,恢復農業生產。並且著力於穩定邊疆,開拓新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王朝的管理體系。由於新政權是在推翻老政權基礎上建立的,所以開國功臣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於是在新的體系完善之後,就開始誅殺他們。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王朝都在誅殺功臣,但是這也算一些奇特的規律吧。

秦朝,統一之後採取一系列穩固政權的政策,建立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等一系列制度,漢朝同樣,在經歷了劉邦誅殺韓信、英布等功臣之後,蕭規曹隨,漢文、景皇帝休生養息,漢武帝開疆拓土。隨後的李唐,趙宋,朱明,滿清無一例外在進行這幾項工作。

2、開國後數年:一個新的制度和體系在這時候逐漸變得成熟和穩定,在進行不必要的修修補補之後,一個王朝最穩定的時刻就要到來了,這就是制度確立後的幾十年或者幾百年。這時候,皇帝開始逐漸安於現狀,也很少出現有所作為的狀況,但是還不至於特別昏庸,可能是主要得益於先輩的教育。這裡面有一個特例,那就是何不食肉糜得傻子——晉惠帝司馬衷。其他,包括漢朝漢昭帝劉弗陵,唐朝高宗李治,元朝孛兒只斤·拖雷,明朝朱高熾、朱瞻基,清朝的雍正等。

3、腐敗橫行。隨後的幾代,由於安逸的時間太長了,於是滋生了一系列貪墨汙吏,到處都是欺上瞞下,自欺欺人。依靠粉飾太平來實現對皇帝的矇蔽,人民開始變得水深火熱,只能勉強維持生計,但是有些皇帝下屬卻是大腹便便,炫耀著自己的整機。上到一品大員,下到七品知縣,乃至於縣區師爺,那也是耀武揚威。就像周厲王時期一樣,普通百姓開始不能隨意說話,嚴重的只能道路以目。世間僅僅圍繞著金錢展開,社會風氣開始變得汙濁不堪,封建王朝苦心孤詣的大廈開始山雨欲來。

最典型的有漢朝宦官外戚干政,明朝朱厚照開始的貪腐,清朝乾隆嘉慶時期的一系列貪官等等。

4、中興開始。經歷過對腐敗的痛苦思考,有的統治者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思自己的制度,進行改革。這還是好的,有些統治者則還是渾然不知,就會跳過這一環節直接走向滅亡。有一少部分的封建王朝還是能夠在這個時候做好調整的。不過已經是亡羊補牢。

最典型的就是光武中興,唐憲宗元和中興,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洋務運動。即使是這些比較成功的中興,也只是短暫的,就像一條腐爛的繩子無論如何也拴不住大船。這種中興只不過是表面的自欺欺人。

5、農民起義。中興是走向沒落的開始,中興之後,也標誌著王朝的沒落。這時候就是農民起義頻繁爆發。這個環節是哪個封建王朝都沒有逃脫的。包括短命的長命的。

典型的有:秦朝陳勝吳廣起義、漢朝黃巾起義、晉朝流民起義、隋朝瓦崗等起義、唐朝黃巢起義、宋朝王小波起義、元朝紅巾起義、明朝李自成起義,清朝太平天國起義等等、

6、軍閥混戰,走向統一。這時候,封建君主已經自顧不暇。軍閥割據混戰,最終會有一些軍閥取得最後的勝利,從而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開始下一輪的循環。

專家:封建社會呼萬歲、官僚作風、控思想,故永遠破不了歷史週期

歷史週期特點

規避這樣的歷史週期律,是歷史學家們一直研究的問題,歷史週期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具有周期性。週而復始,就像潮起潮落一樣準時到來,在封建王朝,它可能會晚來,但是絕對不會遲到。

二是具有普遍性。這在前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來,歷朝歷代,從夏商周到元明清,都在重複上演著。這和黃炎培先生所說的:“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 相似。

三是速度性。“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更替時間十分短暫但是規模、聲勢卻又十分的浩大。秦朝和隋朝,分別只有15年和29年,南朝170年,換了四個朝代:宋、齊、梁、陳。五代十國,短短50餘年,更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更替。

專家:封建社會呼萬歲、官僚作風、控思想,故永遠破不了歷史週期

只有解決好制度、腐敗、民生三大問題才是解決更替的根本。

第一,制度問題,制度是人民的制度,而不是特權的制度,法律使人民的法律,而不是皇帝、巡撫、知縣的法律。只有把民主制度貫徹到人民群眾之中,讓人們擁有決策權,才能有效的避免悲劇的發生。如果一個國家,寄希望於一個英明的皇帝來實現人民的幸福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制度,那將是十分悲觀的。

民主的三大要素:1、民主是一種“天性”,其真義是自由,為保障自由,民主須規則化、制度化;2、民主不單單是指政治制度,而是覆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面;3、民主不是隻有歐美式民主這樣一種形式。

社會的發展民主僅僅是一種手段:“民主這個東西,有時看來似乎是目的,實際上,只是一種手段。馬克思告訴我們,民主屬於上層建築,屬於政治這個範疇。這就是說,歸根結蒂,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民主是一個方法,看用在誰人身上,看幹什麼事情。”

第二,腐敗問題,堅決杜絕腐敗的土壤,加強人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提倡自由平等的社會風氣,改造不合理的金錢觀念,倡導道德文化與社會責任,是杜絕腐敗的根本。教育是實現手段,制度是實現保障。對於腐敗採取嚴厲的手段才能保障最好的結果。

第三,民生問題。實現讓普通百姓有尊嚴的活著,消除所謂的封建等級觀念,老有所終,幼有所收,鰥寡孤獨者有所養。

正如馬克思描述的那樣:要實現的就是極端的自己勞動的個人所有制,個人需要什麼,自己憑自身的勞動和所具有的技能自己親自去生產,勞動成為個人的第一需要,不存在消費,不存在工作的概念,企業被消滅,價值被消滅,個人以勞動時間被授予分配需要物的憑證。價值和價值規律這種邪惡的社會規則徹底被消滅。

歷史週期律的問題,至今仍在爭論之中,孰對孰錯,如何發展,這也是近代歷史研究的重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