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海神的媽祖,怎到了天津「兼職」成了保育神?

全文字數:1325字 / 閱讀時長: 4分鐘

我是小默,一個想讓媽祖文化變得更好玩的學霸,哦不,學渣。

在天津,人們愛說這樣一句話:“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娘娘,也稱天后,是天津民間對媽祖的親切稱號。

天津人所說的娘娘廟,就是專門供奉媽祖的地方。靠近三岔河口,位於老城東門外的天后宮,同天津老城居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作為獨特的文化符號滲透進天津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是海神的媽祖,怎到了天津“兼職”成了保育神?

天津天后宮內的壁畫,記載了媽祖的生平

拴娃娃,求生子

清朝時,楊柳青鎮及其轄區的娘娘廟不下16座,香火最旺者是中北斜鄉馬莊奶奶廟。馬莊奶奶廟建於乾隆年間,供奉的是正宮娘娘、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也稱為“三頭娘娘”。

這三位娘娘均源自天津天后宮供奉的天后娘娘、子孫娘娘、送子娘娘、斑疹娘娘和眼光娘娘,許多婦女來祠廟燒香祈福,煞是壯觀。

本是海神的媽祖,怎到了天津“兼職”成了保育神?

楊柳青版畫《天后宮內栓娃娃》

因為天津民間對生育子嗣極為重視,一些婚後不育的婦女便來天后宮向娘娘求子,形成了“拴娃娃”求子習俗。

所謂拴娃娃,就是在送子娘娘神像前,用紅絨線拴走一個一寸大小的泥娃娃。

當時拴娃娃有兩種形式,一是較富裕人家的婦女,會在眾多的泥娃娃中選一個拴回家,同時留下為數可觀的香資;二是生活較貧窮的人家,則要悄悄地偷一個揣在懷裡帶回家。因此,這種風俗也叫“偷娃娃”。

一旦婦女懷孕生下孩子,先得去天后宮還願,即事先要在市面上的洗娃娃莊,塑99個同樣大小的小泥娃娃,送還到送子娘娘像前,然後將自己拴走的小泥娃娃重新加泥塑成更大一些的,帶回家中在神佛龕旁邊供養起來,將其視為自己的長子,而親生的兒女則要排行老二,因此泥娃娃也稱“娃娃大哥”或“娃娃哥”。

每天吃飯時,做家長的要在娃娃大哥的像前放置食物碗筷,年節時還要為其添置新衣服,每年還要到洗娃娃莊去“洗”一次娃娃,即為塑像重新加大,視為長了1歲。

本是海神的媽祖,怎到了天津“兼職”成了保育神?

俏皮可愛的泥娃娃

年復一年,“娃娃大哥”的形象從穿兜兜的小兒,一直要“長”到留鬍鬚的老者。與此同時,隨著其弟、妹的長大,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娃娃大哥的輩分也隨之增長,

由娃娃大哥升為娃娃大爺、娃娃大舅、娃娃爺爺、直至太爺……倘若父母相繼亡故,娃娃大哥要由弟弟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永遠供養著,因為人們認為所有的子孫都是由“他”帶來的。

“祛痘疹,謝奶奶”

媽祖文化也表現在舊時天津人的祛疾——主要指痘疹的習俗上,當時人們面對痘疹,除了竭力去醫治外,還要到天后宮求娘娘保佑。

本是海神的媽祖,怎到了天津“兼職”成了保育神?

天津天后宮慶典時踩街散福

痘疹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包括水痘和麻疹,通常在嬰幼兒時期發病。在科學不發達、醫藥條件落後的情況下死亡率極高,曾被視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關口。

當時在天后宮有好幾位專司痘疹的神靈,為天后娘娘分勞的化身或是其屬下的仙班神靈,其任務就是幫助天后娘娘拯救患有痘疹之疾的兒童。

這些神靈包括癍疹娘娘、痘疹娘娘、報事靈童、挑水哥哥、撓司大人(由3位神像組成,統稱“撓三大爺”)、散行痘疹童子、散行天花仙女、施藥仙官等,他們雖都屬痘疹之神,但各自掌握的職權不同,其形象也各具特色。

當患兒病癒之後,人們還必須到天后宮還願,謂之“謝奶奶”,要請來扎彩匠依照天后宮所供的主司痘疹各神扎制扎彩,包括他們的衣履、冠帶、輦、儀仗和其使用的器物等。

本是海神的媽祖,怎到了天津“兼職”成了保育神?

天津皇會時迎媽祖的整齊儀仗

可以說,在舊時天津,凡事求媽祖是天津人的一個獨特心態,媽祖成了老城和天津人的依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