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人才,讓有貢獻的科學家名利雙收

王石川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日前,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網上“刷屏”。文章稱,西安一家航天科研機構的研究員張小平被一家民營企業挖走,而此人離職前任副主任設計師職務,在我國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研製過程中處於“最關鍵的技術崗位”。文章還稱,張小平待遇12萬一年,跳槽後年薪百萬。當天,張小平原單位發佈情況說明,承認在勞動仲裁材料中措辭失當,誇大了張小平在所參與研製項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張小平離職事件仍在發酵,他究竟為何離職?所謂的“科研人才跳槽影響登月”有多大誇張成分?諸如此類問題,都須一一求證和釐清。也許起底更多的事實,真相才能被“打撈”出來。一般來說,人才離職無非兩種可能,一是心傷了,二是薪“傷”了。張小平屬於哪種情況,抑或兼而有之,尚需調查。

梳理張小平離職事件,不可迴避的一個現實命題是,今天,我們該如何尊重科研人員,如何讓科研人員更有尊嚴?李克強總理曾指出,讓科學家的待遇與貢獻相匹配,生活體面有尊嚴。誠如斯言!投身高精尖,潛心於科研,科學家應該甘於寂寞,淡泊名利,但他們更有權利要求合理的待遇,有權利追求有品質的生活。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5月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很顯然,無論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還是建設科技強國,都離不了一批批高科技人才。特別在當前,我們越發意識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我們必須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儘早取得突破。要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關鍵就在發揮科學家的聰明才智,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

科學家受尊重,創新才蔚然成風。尊重科學家,留住科學家,就應在待遇上做文章,讓科學家的待遇與貢獻相匹配,讓有貢獻的科學家享受到高待遇。正如李克強總理所稱,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中,更不能口惠而實不至!講了就必須要做到,而且一定要“面子”和“裡子”一起做!真正讓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名利雙收。換言之,只要科學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就能理直氣壯地享受與之匹配的待遇。

尊重科學家,留住科學家,應在感情留人上花心思。“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一般來說,不少科學家是有個性的,甚至是不那麼“聽話”的,除了在待遇上讓科學家認同,還應該在情感上讓科學家感受到溫情,體會到尊重,對他們的小脾氣多一些理解,對他們的小個性給予包容。如果管理者冷若冰霜,事事吹毛求疵,只會寒了科學家的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消耗他們的創新銳氣。

尊重科學家,留住科學家,應在制度環境上下功夫。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環境看不見,卻讓人體驗得到,構建良好的制度環境,除了為科學家搭建幹事創業的廣闊舞臺,還可在制度設計上發力,比如營造重視成功、寬容失敗的氛圍,再比如健全更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讓科學家有奔頭,也更有動力投身科研,更有激情用心工作。

事實上,中央這幾年在善待科學家方面頗為用心,也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安排。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使科研人員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繫,在全社會形成知識創造價值、價值創造者得到合理回報的良性循環,構建體現增加知識價值的收入分配機制。善制一旦發力,科學家就會少一些後顧之憂,從而備受激勵,結出更豐碩的科研成果。

“要加強人才投入,優化人才政策,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構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機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新時代呼喚更多科研人員湧現,新時代也為科學家發揮才華開闢更豐富的平臺。一方面,不斷通過機制體制創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另一方面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建功立業,就能不負重託,不辱使命,不僅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也能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責任編輯:唐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