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進村」蝶變記——龍陵縣龍山鎮楊梅山村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側記

楊梅山是龍陵縣龍山鎮的一個偏僻山村。長期以來,村裡飲水難、行路難、通信難,民間矛盾糾紛多有發生,黨員組織觀念淡薄,人心渙散,幹群關係緊張,廣大群眾看山愁、看水愁,談發展、皺眉頭。2017年初,楊梅山村被列為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村,縣委下派幹部擔任黨總支書記重建班子,圍繞“後進變先進”、由“弱”變“強”的目標,進行強力整頓,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如今,全村8個村民小組通了公路,自來水入戶率達100%,網絡和電視信號覆蓋率達100%;建成文體活動場所1個、在建3個、垃圾處理場1個,安裝太陽能路燈144盞、垃圾桶78個,鞏固提升了老產業,培育發展了新產業。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213元。“群眾能致富,全靠一個好支部。”年過50的黨員楊美鳳說。

抓班子,有了透明的議事法子

“剛到村裡,看了心裡真不是滋味,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了,村裡還是這個樣子,基礎太薄弱了。”談起剛到楊梅山村的感覺,下派黨總支書記邵宗智至今印象深刻,水、電、路、產業等每一項似乎都是應該乾的大事,群眾反映的問題較多,尤其是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不強。村黨總支達成共識,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幹部看支部,抓好黨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是關鍵。

通過召開黨員會、民情懇談會和入戶走訪等方式,廣泛聽取基層黨員和幹部群眾的意見,找出了五大問題:一是村“兩委”和村民監督委員會幹部擔當意識、服務意識差,組織生活沒有得到正常開展,黨務、村務公開不及時,群眾意見較大,黨組織引領能力較弱,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不夠。二是基礎設施較差,全村還有7個村民小組未通水泥路。三是村民小組活動場所建設滯後,全村8個村民小組都沒有活動場所。四是村民居住環境惡劣,兩個自然村104戶村民居住在地質災害隱患區域內。五是產業薄弱,群眾增收困難。針對存在的問題,明確了抓黨建強基礎、抓項目惠民生、抓產業助增收的思路,走出了一條“政治強核心、服務暖民心、黨建聚人心”的基層黨建新路子,形成了黨組織對群眾“有求必應”,群眾對黨組織“一呼百應”的生動局面,黨組織威信大大提高,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增強了,黨員講話有人聽了。

去年3月,楊梅山村實施了修築15公里村組主幹道工程,群眾的土(林)地被佔用70餘畝,樹木被砍去2000多棵,但是村民不要一分錢的補償。村民何祖朝的山地被佔用0.8畝,樹被砍去7棵,沒有半句怨言,他說,“我們寨子的共產黨員楊正周家的土地被佔用2畝多,樹被砍去80多棵都沒有要補償。姐姐做鞋子,妹妹有樣子,黨員帶了頭,我們跟著走。”

楊梅山村黨總支下設3個黨支部,有黨員52名。黨總支秉承發展是第一要務,抓好黨建是第一責任和最大政績的定位,利用“黨員日+”平臺,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學習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提升黨員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帶頭脫貧致富的本領。開展了黨員示範行動,引導帶頭致富黨員聯繫幫扶2戶以上貧困戶,爭當“帶富先鋒”;引導中等收入黨員自主創業,主動幫扶1至2戶困難群眾,爭當“致富先鋒”;引導收入偏低黨員立足自主脫貧,爭當“脫貧先鋒”,讓人人肩上都有擔當和責任,把組織優勢變為扶貧優勢,激發了黨員的內生動力。有幫扶能力的37名黨員結對幫扶6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使他們的生產生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村級事務決策方面,實行“五議兩公開”制度,請黨員群眾參與,讓黨員群眾監督;在產業發展方面,開展“黨總支領富、黨員帶富、幹部幫富、群眾致富”系列活動;在脫貧攻堅方面,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教育活動;在公益事業方面,開展“支書帶幹部、幹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活動;在搶險救災方面,開展“先鋒行動、黨群同行”活動;在志願服務方面,開展“黨員引領、黨群同行”活動,彰顯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夯基礎,交出厚重的民生答卷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村民們的民生大計,邵宗智一次又一次到市裡、縣裡各有關部門彙報、溝通,爭取項目、資金,一年多時間裡交出了一份份厚重的民生答卷。爭取整合項目資金3053萬元,拓寬硬化村組道路15公里,投入32萬元新建為民服務站1個,新建村民小組活動場所1個,實施了安全飲水管道架設項目,解決了8個村民小組人畜飲水安全問題,在村完小建成學生宿舍樓1幢,綜合教學樓正在建設中。實施了放馬場移民搬遷項目,共安置104戶、44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350人。

放馬場易地扶貧移民安置點集中安置遭受山體滑坡威脅的何家寨、秧草窪自然村104戶、446人,整體搬遷到交通便利、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放馬場定居定耕。水、電、路、網、排汙管道、汙水處理氧化池、文體活動場所等公益設施由政府統建,每戶宅基地佔地159平方米,有磚混、磚木兩種房屋結構,一戶一院一正一廂一衛(三格式化糞池)戶型,同時規劃了佔地面積7畝的養殖小區給移民發展肉牛、生豬、毛驢、黃山羊等養殖業,實現人畜分離。工程於2016年12月開工建設,在政府扶持下移民戶現已全部入住。建成了文體活動場所和文化牆490平方米,黨建展板132塊,種植綠化小灌木3380平方米、草坪1100平方米、樹木238棵,安裝路燈、景觀燈85盞。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文體活動隊,堅持常年開展活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走進村民段家良家,在院子裡剝嫩玉米粒的段家良告訴記者:“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三代同堂7口人,幾畝土地被泥石流沖毀了,全靠我和妻子打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艱難。在老家時,每到雨季都擔心山體滑坡,沖毀住房,成天提心吊膽。搬遷到這個生產生活條件好的地方,真是大有奔頭!我家種了石斛、蔬菜、茶葉,在茶園裡放養了60多隻土雞、旱鴨,在養殖小區建了一個豬圈,養了2頭能繁母豬,擴大增收門路,今年就可以摘去‘窮帽’了。”“我家這幢磚木結構的樓房和磚混結構的廂房除政府補助資金外,自籌了10多萬元就建成了,木料是自留山上砍的,節省了不少錢呢。修建了衛生間,用上了水衝式廁所,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添置了新款家用電器和摩托車,過上了燒飯不用柴、點燈不用油、每天能洗熱水澡、代步靠摩托、通訊聯絡靠手機、電商做買賣的生活,好日子才剛開始呢!”段家良的妻子接過話茬。

促經濟,找到現實的發展路子

雨後初晴,放馬場移民新村村民陳國枝和妻子正在自家的野菜園裡採摘刷把菜和香菜,臉上掛滿了笑容。“有兩輛來天乙寺遊玩的小轎車停在我家院子旁,正等待著買我家的山茅野菜呢。近日來每天都有幾撥遊客到寨子裡買山茅野菜和生態土雞、旱鴨、雞蛋、鴨蛋,把小汽車的後備箱都裝滿了,城裡人就好純天然這一口,咱也賺到了鈔票。”陳國枝告訴記者。

陳國枝一家5口人,經營著10餘畝土地,在林間放養土雞80多隻、旱鴨10多隻,種植了60多棵香椿、刷杷菜和椿頭苞,在溪畔種香菜20餘平方米,培植起家庭“綠色銀行”。“每到野菜上市時節,城裡人駕車到寨子裡買山茅野菜,在家就把錢賺了,野菜每小把2塊到5塊錢,土雞每市斤18塊、土雞蛋1塊2毛1個,菜好不怕路途遠,好賣著哩!”老陳的妻子說。

楊梅山距縣城5公里,有水泥公路相連。域內山高林密,山溪流淌,空氣清新,適宜多種植物生長,是天然的“大氧吧”,且有始建於嘉慶年間的天乙寺,香火鼎盛,遊客不斷。村“兩委”和村民監督委員會制定了“遠抓林、果(核桃)、茶,近抓畜、遊(旅遊)、菜,打造縣城‘大菜園’和康體休閒樂園”的發展規劃,引導村民發展生態產業鼓脹“錢袋子”。全村種植茶葉645畝、核桃4861畝、紅花油茶5036畝、草果1000餘畝、蔬菜1400餘畝,其中野菜1000餘畝,生豬存欄2400餘頭,土雞存籠1萬多隻,黃山羊存欄300多隻,毛驢存欄120餘頭,每戶村民都有了增收門路。

扶貧先扶志,有志好脫貧。村黨總支堅持“富口袋”與“活腦袋”並舉,以扶持產業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開展技能培訓為重點,以一戶一策“私人定製”扶貧為載體,實施了組有一個主導產業、戶有一條致富門路、勞動力掌握一門致富技能的“三個一”工程,實現“一戶一群畜、一座萬元山、一個經濟園、一個勞動力在外務工”的目標,使群眾種地有“奔頭”、務工有“靠山”、收入有“來路”,掙得到鈔票,看得到希望。

“志不立,窮根難斷,”80多歲的老黨員段順發說,“黨的政策好,又有一個好的黨支部領導,更要加把勁。樹立脫貧志,少在牆角蹲,多在田間幹;田間少荒一分地,院旁多種一蓬瓜,勤耕苦作就能摘去‘窮帽’。”段老倌說出了廣大黨員群眾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