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的崛起之路上,湧現了哪些關鍵性人才?你覺得哪個人的結局最好?

非常茴香豆


大秦帝國的崛起離不開人才的加持,我們注意到一個事實:大部分有治國之才的人都到秦國來了;這些人才來秦國後都建功立業了;建功立業後的名臣名將大部分都沒有善終。衛鞅遭車裂,張儀遭流放、范雎、蔡澤功成身退,呂不韋自殺,說到結局自然是范雎最好。司馬錯、白起、魏冉、王翦都是秦國本土人士,不屬於外來人才。本文著重介紹一下對秦國最重要的兩名士,法家衛鞅與縱橫家張儀的結局。


1、商鞅變法強秦,死於車裂

衛鞅本來想在魏國變法,一展胸中所學,奠定魏國一統天下的局面。結果魏惠王有眼不識英才,不重用也不殺他,在公子昂的推薦下去龐涓軍中當一箇中軍司馬。後來衛鞅秘密入秦,三說秦孝公,開始了長達二十三年的變法生涯。在秦孝公的強力支持下,衛鞅執秦國之牛耳二十四年,完成變法強秦、遷都咸陽、收復河西三件歷史性大功。秦孝公死後,嬴駟採用“棟樑拆”的謀略藉助老世族之力處死商鞅;又藉助商鞅之死處死老世族,最終撐控了秦國軍政大權。商鞅被秦軍殺死後,屍體運回咸陽,屍體又遭車裂之刑。


2、張儀縱橫四海,流放而死

張儀作為鬼谷子的高徒,是縱橫家的名士。他出山後並沒有想到去秦國發展,而是來報效他的母國——魏國。結果魏惠王有眼不識英才,不重用他,還把他棒打出王宮,只是因為張儀在大殿上羞辱了老孟子。之後張儀去了齊國,齊威王很想重用他,讓他當丞相,但是張儀想將田忌從楚國找回來,一文一武的輔助齊國,這樣才能讓齊國獨步天下。之後張儀南下越國,說動越王無疆不要進攻齊國,去打楚國。之後張儀來楚國找到田忌,讓他領楚軍滅了越國,但是卻因秦軍偷襲了楚國,導致張儀被冤枉下獄。

經過多方營救,張儀出獄了,然後回到魏國老家修養。這時蘇秦出山,說動燕國、趙國、魏國、韓國、楚國、齊國結成第一次反秦聯盟。這時蘇秦資助張儀去秦國當丞相,而秦惠文王也派人找到張儀,於是張儀成了秦國丞相。之後張儀以連橫策對抗蘇秦的合縱策,兩人將天下做棋盤,列國為棋子,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真是風光無限。

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他將上將軍司馬錯解職,又將張儀流放回老家。最終張儀老死家鄉,但也算善終了。比起商鞅,張儀功勞沒有他大,但是卻得以善終,也算是功成身退吧。


大秦鐵鷹劍士


大秦帝國的崛起,離不開人才。小編從三個方面說說大秦帝國湧現出哪些關鍵性人才。

一、秦王

對大秦帝國崛起影響深遠的秦王,有三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統治秦國的時間很長,有利於他們施展卓越的統治力:

↑秦孝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是秦國強盛的開始↑

1、秦孝公

從公元前361年到公元前338年,在位24年。正是從秦孝公開始,赳赳老秦開始積極進取,擺脫弱國的形象。這其中的關鍵人物當然是商鞅,但可以說,沒有秦孝公的鐵腕支持,和長達二十年一以貫之的信任,商鞅變法絕對不會取得如此傑出的成效。

2、秦昭襄王

從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51年,在位長達56年。這在那個年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神話,要知道那個年代活到56歲都是很少見的事情。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極大的擴張了秦國的勢力,並且不斷蠶食削弱其他六國的實力。赫赫有名的長平之戰,以及滅亡半個楚國的戰績,就是在他任上發生的。

趙國,楚國等大國元氣大傷,為日後大秦帝國統一六國,打下了關鍵的基礎。

↑秦始皇嬴政堪稱千古帝王↑

3、秦始皇嬴政

從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10年,在位37年。秦始皇嬴政傑出的帝王才華自不必多言,然而仍需指出的是,嬴政在位時間足夠長,也是大秦帝國能夠一統六國的重要因素,可惜,嬴政沒有安排好接班人和後事,導致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白瞎了前輩秦王那麼多代人的努力。

二、武將

大秦帝國自從商鞅變法開始,就被打造成一部高效運轉的戰爭機器(納粹德國也是類似的戰爭機器),所以大秦帝國湧現出許多傑出的將領,其中有幾個將領作用特別巨大:

1、白起

白起堪稱大秦帝國曆史上最優秀的統帥,一生未遭敗績,在他長達三十多年的領軍生涯中,攻陷城市70多座,殲滅近百萬敵軍,一生中有伊闕之戰(打敗魏國韓國東周三國聯軍,獲得大片土地),鄢郢之戰(滅亡半個楚國,屈原因此跳江殉國),華陽之戰(打敗魏趙聯軍,盡滅魏國主力),陘城之戰(徹底削弱韓國,並引發了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消滅趙國軍事主力)。

可以說,大秦帝國這部恐怖的戰爭機器,配合白起的巔峰軍事指揮,極大的壯大了秦國,削弱了主要對手魏國楚國趙國,為大秦帝國統一天下奠定絕佳基礎。

↑王翦軍事及政治才能都很高超↑

2、王翦

王翦是嬴政手下最出色的統帥,他的戰績是攻破趙國首都邯鄲,滅亡趙國;滅亡燕國;統領秦國六十萬主力兵團,滅亡楚國;接著率領平楚大軍南下,平定百越。

在滅亡楚國之前,嬴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李信說帶領二十萬軍隊即可滅楚,王翦卻說“非六十萬人不可”。於是嬴政認為王翦老了,讓他回鄉下退休。李信和蒙恬帶著二十萬大軍,被楚軍誘敵深入,打了一個大敗仗,不得已之下,嬴政啟用王翦統帥秦國幾乎所有精英部隊,共計六十萬人征討楚國。

進入楚國邊境後,王翦卻不進攻,而是堅壁不出,長達一年時間,官兵們每天投石作為娛樂,楚軍最終耐不住性子,開始調動軍隊反攻秦軍,結果被王翦抓住機會,一舉平定楚國,其戰略眼光,軍事素養堪稱頂尖。

3、蒙恬

儘管蒙恬有徵伐楚國的敗績,但那主要是主帥李信的戰略失誤,絲毫不影響蒙恬軍事生涯的光輝。

秦始皇有意讓蒙恬帶兵滅亡齊國,但天意弄人,最終滅齊的首功還是記在了王翦兒子王賁的身上。蒙恬主要是戰績是對匈奴取得的,公元前214年,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征討匈奴,收復內蒙古河套地帶,把匈奴擊退了七百餘里,並修築長城(連接了燕趙舊長城),防守北方十餘年,匈奴不敢進犯。

在秦始皇駕崩以後,趙高李斯偽造秦始皇遺旨,賜死扶蘇和蒙恬,蒙恬表示不相信,但他沒能說服扶蘇,最終也落得個悲慘結局。

三、文臣

1、商鞅

商鞅對大秦帝國的貢獻,當屬第一。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永遠不可能強盛起來。

2、呂不韋

沒有呂不韋,就沒有嬴政。且不說呂不韋是嬴政親生父親這樣的野史傳聞,呂不韋的關鍵作用在於,他把嬴政老爹嬴子楚捧上了王位,間接替嬴政上臺鋪平了道路。

而且,呂不韋還主持編寫了《呂氏春秋》,共26卷,160篇,二十餘萬字篇幅,堪稱當時的輝煌鉅著,其價值是不朽的。

↑李斯的人生結局極為悽慘↑

3、李斯

李斯參與了許多政治制度的建設,這些制度對之後兩千年的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李斯強力主張實行郡縣制,並說服了秦始皇,其實秦朝時期郡縣制並不成熟,但長遠來看,這是有益的制度實踐。

李斯還主張愚民,沒收諸子百家的書籍,讓老百姓處於無知狀態,這個手段也被歷朝歷代統治者採用施行。

至於統一文字等繁瑣的政務,李斯也都積極參與,堪稱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的棟樑之才。

以上這些人物,誰的結局最後,應該說三個秦王的結局都不差,好歹混到自然死亡。王翦也得以安享天年,比自殺的白起,被處死的蒙恬結局好多了。

商鞅,呂不韋和李斯,都沒有好結局。


我見青史多嫵媚


關鍵詞:崛起、人才、結局

今天剛回答了一道秦國君主在統一中的作用,現在就來了一道秦國丞相作用的問題。well,that's ok!

既然是大秦帝國的崛起路上,那麼就是從秦獻公轉變秦國國運開始說起。春秋時期和戰國早期就不必說了。

一、商鞅。奠定了秦國的社會結構和價值構建,為大秦帝國提供給構造的骨幹方案。商鞅變法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就不囉嗦。商鞅是死於秦國內部政鬥,是死於和嬴虔爭奪尚未親政的秦惠王的戰鬥中。傳統上以商鞅被五馬分屍的觀點並不夠全面和客觀。

但不管怎麼說,商鞅完成了他的歷史責任。如果吳起能夠像商鞅一樣有20年去改造楚國,秦國還能在戰國中做老大嗎?很值得懷疑!



二、張儀。關於張儀,很多人並不知道他並不是窮苦的人,而是魏國宗室。在《史記》中張儀似乎是如何的欺負魏國去幫秦國,但事實上張儀未必就真的是在欺負魏國,而是在一種明幫秦國暗幫魏國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親魏重楚以控周,一直都是張儀的夢想,也是張儀對天下一統途徑的設想。但無論是秦國,還是魏國、楚國,都有很多張儀無法控制的因素影響著他對夢想的實現。張儀真心先搞秦、魏、楚結盟,但總是不如意,急忙救火的他結果成為了人們眼中的騙子!

張儀的結局是被驅逐回魏國。這也不算什麼悲慘的結局,在張儀出使楚國建議秦國割地後就受到秦國大臣的非議。張儀在處理秦國和楚國、魏國的關係上確實難以著力,一團糟糕。但張儀成功讓宋國成為秦國在山東的盟國,是他在處理外交上最為成為成功的結果。

張儀半吊子的夢想,結果被驅逐他的秦武王所實現了,但主持人卻是甘茂!女神嫁人了,新郎卻不是我——這就是張儀最悲劇的地方!

自己的夢想,被自己的政敵給實現了!情何以堪啊~~~~~


三、甘茂。甘茂是一個本來可以和張儀齊名的縱橫家,但甘茂悲劇的是:甘茂的國君比張儀的國君更短命。從甘茂息壤誓言而半年攻下宜陽來看,甘茂不是沒有能力,而是他表現的機會因為秦武王的死去而被扼殺——即位的秦昭王更信任甘茂的政敵嬴疾,迫使甘茂不得不離開秦國。

甘茂和張儀一樣都是因為賞識自己的國君死了而被繼任的國君驅逐。但不同的是張儀得到了他想要發揮的時間和空間,而甘茂剛剛發光就被掐滅了。

懷才不遇~~懷才不遇~~懷才不遇啊~~~這是甘茂最悲劇的地方。


四、嬴疾。嬴疾的作用有二:1、在秦武王時期和秦昭王早期都能起到穩定國家的作用;2、嬴疾改變張儀親魏重楚的戰略,不斷的攻打秦國的鄰居魏國和楚國。

嬴疾的結局也許是最好的——他是老死的。


五、司馬錯。一說起司馬錯,就想起和張儀爭論伐韓還是伐蜀的事情。因此司馬錯最大的作用就是擴張秦國疆域,擴大秦國的資源總量。雖然巴蜀在秦國一統六國中所起的作用並不如人們想象中那麼有用,但至少將巴蜀列入中國傳統版圖,這也是司馬錯的功績。

司馬錯的結局也很好:孫子司馬靳是白起的副將;司馬靳的孫子司馬昌秦國主鐵官;司馬昌兒子西漢市長(即市場的長官,不是今天的市長)司馬無澤,司馬無澤的兒子是五大夫司馬喜,司馬喜的兒子是太史公司馬談,司馬談的兒子就是鼎鼎大名的司馬遷。


六、魏冉。魏冉的政策其實和嬴疾的政策基本相同,都是打擊魏國和楚國最為著力。但魏冉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推薦和重用白起。

魏冉的結局,似乎不能說是悲劇吧:年老退休(雖然說是強制推行,但魏冉已經是50、60歲的老頭子了)回家養老!如果這也能說是悲劇,我想現代這麼退休老同志個個都是悲劇。

魏冉能夠取得如此多的成功,原因有二:一、他的前任的鋪橋搭路;二、白起等戰將的崛起。


七、范雎。范雎和張儀一樣都是魏國宗室出身。只是范雎的命運比張儀更加的悲劇——被人打得死去活來的。范雎所起的作用有二:一、遠交近攻的策略;二、建議秦昭王加強皇權,廢太后權力,驅逐魏冉等大臣,這也是秦昭王能夠不聽白起勸諫而執意發動邯鄲之戰的權力基礎和空間。

范雎的結局,也不算差吧:找了下一任,自動自覺退休養老!怎麼說呢,范雎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幹不了就別幹,霸著茅坑不拉屎是不道德的。


八、呂不韋。呂不韋除開他實現從商人到丞相的個人夢想之外,所起的作用就有兩個:

1、編著《呂氏春秋》,為日後秦國一統的治理提供理論;

2、在秦王嬴政和嫪毐、趙太后的奪權鬥爭中保持中立,導致嫪毐和趙太后失敗。

呂不韋的結局,也許是這些人之中最悲劇的一個:他讓出了權力給嬴政,但他的影響力還是構成了對嬴政專權的障礙。除了死,還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嬴政獨立控制秦國大政呢?沒有其他辦法了!

呂不韋的死,不在於他的身份,不在於他的名氣,而在於嬴政需要獨力控制秦國大政時他無論如何都是一個障礙。


九、李斯。李斯作為滅六國狗頭軍師,帝國體制的創建者,是大一統框架的設計者,其作用不用多說。郡縣制、焚書令、以吏為師、提出督責之術建議等等,都顯示出李斯無論是在大局觀或者在細節上都有完善的處理方式和經驗。

李斯被處死,和趙高的關係不是很大,更關鍵的是胡亥認為自己的培養的趙高、章邯等少壯派已經足夠,李斯等老臣不再有用。

但似乎秦國就存在這麼一個魔咒:賞識自己的國君一旦死去,自己的機會也就失去了。商鞅如此,張儀如此,甘茂如此,呂不韋如此,李斯更是如此。除了嬴疾是秦國宗室、司馬錯就出一次風頭就偃旗息鼓,范雎更悲劇,國君還活著自己的好運就結束了。


總結來說,在秦國的人才中,結局悲劇的人不算是多,李斯、呂不韋算是死亡結局。商鞅是戰死,不能說是悲劇。張儀、甘茂、魏冉是被驅逐,算上提前退休吧。

認為給秦國打工結局就很悲慘的觀點,似乎更多的是出自於偏見而非事實。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