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供應鏈金融的財富之路

認知一個對象是什麼,應首先問對象本身為什麼而存在。瞭解供應鏈金融,不妨先從供應鏈金融解決了什麼現實問題出發。

供應鏈金融解決的典型的現實問題如下:

(1)企業存貨週期長導致的資金擠佔,如何盤活這部分資金以提升資金運用效率?

(2)企業應收週期長導致的資金擠佔,如何盤活這部分資金以提升資金運用效率?

(3)企業預付金額大導致的資金擠佔,如何增加資金槓桿以搶佔生意機會?

(4)掌握供應鏈上下游網絡資源的核心企業,常常因為供應鏈夥伴企業的週轉資金不足而導致供應鏈供應能力下降進而影響核心企業的競爭力,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另一方面,從企業財務角度,面臨的典型問題如下:

(1)企業融資渠道單一,如何通過拓寬融資渠道、提升外源性融資比例?

(2)企業呆滯、低流動性資產比例過大,如何降低這部分資產比例?

從以上供應鏈金融面臨的典型問題,我們不難看出供應鏈金融的本質:

供應鏈金融的本質是“加速”與“放大”,是供應鏈金融提供者對供應鏈運作過程中企業形成的存貨、應收、預付等各項流動資產中流動性較差的資產進行流動加速與財經能力放大。

供應鏈金融提供者通過“加速”與“放大”最終提升了供應鏈成員資金週轉效率,具體操作方式是以確定性的未來現金流為直接還款來源,以加速和放大不同供應鏈成員間金融資源的流動性為主要方法,以“自償”閉合性資金運作模式為主要風險控制手段,通過量身定製化的解決方案在為供應鏈成員提供融資的同時,間接提升了供應鏈的協同效率,降低了供應鏈整體運作成本。

由此,形成了供應鏈金融產品的幾種基本類型:

(1)針對有一定存貨週期且有良好自償性的存貨開展的短期存貨融資類產品;

(2)針對有一定應收週期且有良好自償性的應收賬款開展的短期應收賬款融資類產品;

(3)針對有一定預付週期且有良好自償性的預付款開展的短期預付款融資類產品;

(4)針對有良好信用的供應鏈戰略伙伴、基於實際發生的業務開展的短期信用融資類產品。

當然,供應鏈金融平臺也可提供結算、支付、保稅等綜合化的供應鏈金融衍生服務。

通常針對供應鏈流轉的短期融資利率都在年化10%以上,有的高達20%,中國在供應鏈金融方面的市場規模達10萬億級別。利益可謂驚人,可這麼大蛋糕,銀行等為什麼就沒吃下去?

這必須得回到供應鏈金融實施的基本條件來看,包括:

(1)供應鏈中存在有一定流轉週期且有自償性的優質流動資產;

(2)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者能夠以較低的資金成本獲取資金;

(3)供應鏈金融的執行主體信用必須好;

(4)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者熟悉供應鏈具體的業務運作,對業務風險具有識別能力,有能力做“最後的信用出清者”。

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難就難在第四條,這是靠銀行自身不可逾越的障礙。供應鏈金融基於供應鏈中實際發生的每一筆業務而生,而業務本身的運作和風險識別需要產業技術與業務能力做支撐。為此,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通常需要產業內的信用較好的骨幹企業做供應鏈金融信用信息的提供者,由於銀行本身的風險偏好,銀行還常常要求企業做最後的信用出清者。

另一方面,在中國的經濟與金融環境下,開展供應鏈金融的主體往往是產業內的大型國有企業,這是因為在中國具備低資金成本的往往是大型國有企業,借貸的往往是融資難的廣大中小企業。所以,這部分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實質是“體制信用紅利資源變現”,即通過“國企的產業內的信譽擔保+銀行對國企的較低的信貸資金成本”的組合條件,利用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紅利剪刀差套利,而無法獲得低成本資金的廣大中小民營企業一般不具備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基本條件。

總之,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者(一方或多方聯合體),必須具備以下四大技術要件:

(1)供應鏈金融產品方案設計技術;

(2)風險精算與管理技術;

(3)評估標的物的產業運作技術;

(4)標的物產權控制技術(如以倉儲和管理信息系統為重要支撐的貨控技術,信用評估技術)。

相應的,運作起來供應鏈金融業務,除了產品本身的設計外,還需要以下四大支撐:

(1)產權控制系統;

(2)資金支持與結算系統;

(3)交易流程支持系統;

(4)風險管理系統。

而要設計供應鏈金融業務通常需要以下六大步驟:

第一步:識別並定義供應鏈金融業務場景;

第二步:供應鏈模式優化設計;

第三步:供應鏈金融產品設計;

第四步:供應鏈金融支撐系統設計;

第五步:供應鏈金融平臺運營系統設計;

第六步:供應鏈金融全面風險管理系統設計。

2017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簡稱“84號文”,意見指出“鼓勵供應鏈核心企業、金融機構與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建設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對接,發展線上應收賬款融資等供應鏈金融模式。”通過供應鏈金融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這是大勢所趨,市場前景廣闊,為產業核心企業拓展新型金融業務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作者:車理想,AMT諮詢事業合夥人,專長於企業戰略、業務綜合提升、產業互聯網、供應鏈金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