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耕中:產業創新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風險及對策

近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指導的“2018產業互聯網峰會暨產業生態建設高峰論壇”在上海楊浦成功召開。楊浦正式啟動產業互聯網集聚區建設,將打造一個包含萬億產業互聯網平臺交易量、萬億供應鏈金融結算的“萬億產業互聯網集聚區”,吸引產業互聯網平臺型獨角獸企業在區域內集聚。西安交大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馮耕中教授圍繞“

產業創新中供應鏈金融發展、風險與對策”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見,以下是現場精彩觀點整理。

馮耕中:產業創新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風險及對策

馮耕中 西安交大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

我主要想從這幾個方面做分享: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形勢分析,典型風險事件分析,風險因素與類型,以及風險防範與控制策略。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臨了很多新問題、新挑戰,那麼中國經濟到底往哪兒走?其發展路徑又是什麼?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向。

在產業互聯網的大潮背後,互聯網+金融+X是其核心。互聯網和金融將成為產業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發展的兩大工具,互聯網對應的是信息流,詮釋了全新的技術手段(如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和思維模式(如長尾、眾包、免費等),金融不僅體現在支付結算方面,而且還應用於資金融通,通過資金的流通引導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動,推動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形勢分析

關於“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它是依託於互聯網絡信息平臺,基於供應鏈內部交易關係,面向企業與消費者開展的融資服務,包括面向產業應用的供應鏈金融與面向消費領域的互聯網金融。

我們在2015年“中國社會治理髮展報告”中,做了一個關於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分析報告。我們把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模式按照“支付方式、信息處理、資源配置”三個方面來梳理,在支付方式方面,有第三方支付、虛擬貨幣這樣一些業態,在信息處理方面,有互聯網信息中介、金融業務信息化這樣的發展模式,在資源配置方面,有P2P、眾籌、電商平臺金融、在線供應鏈金融等模式。

在互聯網+金融這樣一個大的發展領域,目前發展形勢還是比較樂觀的。一方面,供應鏈金融的市場發展比較穩健。有關資料顯示,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及應收賬款均同比增長15%,供應鏈金融具有很好的發展基礎;國內供應鏈金融市場年均增速20%~30%,2020年將達20萬億;國際銀行業供應鏈金融服務2020年不低於10%。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在規範中高速增長。2017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放貸規模4.4萬億元,增長904.0%;“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指數”2016年3月達430.3,是2014年1月的4.3倍;網貸行業“1+3”監管體系*建立,2018年6月網絡貸款行業的成交量為1757.23

億元,環比下降3.80%。

從供應鏈金融業務本身來講,它改變了企業融資的結構。在傳統上銀行與企業的融資關係是以考慮借款企業自身的情況為主,採用的是不動產抵押貸款方式或第三方擔保方式。銀行對風險的評判,主要是把單個企業作為主體,關注的也是靜態的財務數據,而中小企業往往財務信息的透明度比較低,財務指標難以符合評判標準,可抵押資產少,因此很難從銀行融資。而供應鏈金融更多的是從整個產業鏈角度開展綜合授信,並將對單個企業的風險管理變為產業鏈風險管理,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一種新的融資途徑。供應鏈特別是核心企業的信用對企業的融資結果會產生重大影響;抵押物常常採用動產(存貨等)、權利(票據)或者是應收帳款等多種形式。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供應鏈金融拓寬了融資對象,它服務於廣大中小企業,在這樣的形勢下,銀行更關注整個供應鏈的交易風險,因此,大數據+物聯網+信息化平臺是供應鏈金融開展的重要技術手段

在產業創新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特徵主要體現為:“1+N“模式仍然是主流模式,供應鏈金融結合產業特點在深耕。比如,很多企業通過自建或第三方融資平臺,實現業務模式虛擬化:電子訂單融資、電子倉單質押,票據融資等;也有些企業圍繞核心企業,整合多種供應金融業務模式:如海融易;還有些企業結合產業特點,設計特色供應鏈金融產品:如鋼鐵、機械、農業、醫藥等。

在產業創新中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特徵主要體現為海量數據支撐電商金融,P2P填補中小企業融資市場。比如,大型電商利用行業海量數據,針對體系內外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如我的鋼鐵網,螞蟻金服,京東金融,蘇寧供應鏈金融;P2P投融資迴歸理性,填補10%~15%融資市場,據不完全統計,20餘家P2P平臺通過與核心企業、保理小貸公司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

特別在最近幾年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呈現出一個很重要的特徵:互聯網+金融的業態融合趨勢充分顯現。面向產業領域的供應鏈金融和麵向消費領域的互聯網金融,這兩種業態融合程度更加緊密。我們明顯看到,參與主體、業務模式、產品種類多樣化;

產品創新能力及風險管理能力成為業務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二、互聯網+金融典型風險事件分析

過去20年裡,互聯網+金融領域累計出現了不少的風險事件。

第一,在供應鏈金融領域,這方面的事件報道比較少,但典型事件產生的系統性風險波及面廣,社會負面影響程度巨大。比如,2012年上海鋼貿詐騙事件,2014年6月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2014年7月淮礦物流百億資金黑洞事件等。

第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風險事件報道非常多一方面,風險事件頻發,社會影響惡劣。P2P仍是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重災區,截止2018年6月,全國累計年全國共有950家問題平臺,涉及貸款餘額417.5億,投資人69.9萬人;廣東省累計問題平臺數最多,達715家,東南沿海地區較為集中;合規性風險是P2P平臺主要問題,e租寶事件造成惡劣影響。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監管趨嚴,P2P行業風險短期內上升。政府態度逐漸轉變,互聯網監管趨嚴:互聯網金融連續五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比如2014年“健康發展”、2015年“異軍突起”、2016年“規範發展”、2017年“警惕風險”,2018年“健全監管”等。“1+3”監管體系下,未來仍將有大量P2P平臺倒閉:截止2018年6月違約平臺涉及融資比例上升;僅在6月1日至7月13日間,全國共有108家P2P平臺爆雷。

接下來,有這樣幾個重大事件,值得跟大家分享。

例如“上海鋼貿事件”,企業資金鍊斷裂以及企業老總的逃跑而引發的鋼貿市場的失衡,實際上很快波及到上海地區整個鋼貿圈,涉及幾萬家企業,並很快蔓延到江浙整個大區域,導致很多企業倒閉。在當時,由於事件的發生,銀行機構採取措施,實際上限制了對鋼鐵行業的貸款。該事件給大家敲響了警鐘,需要謹防系統性風險。分析其發生的原因,核心有三個方面:(1)產能過剩造成市場環境變化、成為風險誘因;(2)無抵押物的聯保機制使風險範圍擴大;(3)違規、違法操作(重複質押、虛假質押)使風險成為必然。該事件使物流金融與供應鏈金融創新飽受質疑、進入發展的低谷。

再例如“泛亞事件”、“e租寶事件”,都是近年來影響巨大的事件,引發了很大的社會矛盾。

通過以上典型事件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的原因促成了惡性事件的發生。在它們採取互聯網+運作平臺+金融服務的運作當中,企業不合理運作如涉嫌操縱市場、暗箱操作等為風險埋下禍根,而外界市場環境變化如商品價格漲跌等促使事件顯性發生。在事件的法律定性上,主要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按照非法集資罪進行了論處。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防範與控制策略

總體上分析,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主要有兩大類:法律性風險和管理性風險。

法律性風險是指在經營活動實施過程中,運作主體(平臺)或借款方未按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行使權力、履行義務而違約、觸犯法律紅線所引起的風險。主要涉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詐騙、違規擔保和虛假宣傳等。

管理性風險是指由於外部市場變化或企業管理制度、業務流程、信息系統等方面存在缺陷而在運作主體運營層面所引起的風險。主要涉及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信息安全風險、流動性風險。

對於風險防範與控制策略,首先,在政府層面,重點是要防範法律性風險:

其一,應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與標準體系。根據實際業務創新活動,具體化司法和政策解釋,採用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刑事相結合的手段強化管理;落實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以及建立投資者保護制度;探索“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體系的建設;規範互聯網+金融營銷與廣告管理制度。其二,應不斷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加強防範系統性風險。廣泛採用大數據管理技術,加快建立集動態監測、風險預警、信用信息共享於一體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積極發揮第三方評級機構、律師事務所等專業中介機構的監督作用;提高民眾風險與監督意識,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廣大群眾、媒體)參與監督,建立舉報平臺,加強舉報人法律保護。

其次,在運作主體層面,重點是加強管理性風險防範:

其一,應加強業務流程管理。建立定期檢查制度,對有關制度、流程和信息系統進行風險排查,防範操作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建立合理的業務管理機制,保障資金流動性,防範流動性風險;健全信息公開與公示制度,防範信用風險。

其二,應不斷創新服務模式與策略。重視大數據技術應用與數據質量管理,不斷探索新型業務模式,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核心競爭力,防範市場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