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map_of_Musculus_senhousia

Tips:據說貽貝煮熟後,撒一些羅勒,澆點檸檬汁,就非常美味可口。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最後,忍不住說一下貽貝的另外一個美稱——“東海夫人”,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據《海錯圖》(之前貴妃蚌插圖也是引用自這本書)解釋:“淡菜......肉狀類婦人隱物,且有茸毛,故號東海夫人。”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計劃料理:九層塔炒薄殼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江珧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江珧yáo,學名Pinnidae,正名江珧蛤科,俗稱帶子、沙插、大海虹,潮汕地區叫割豬刀,臺灣叫牛角蛤

,日本叫平貝(タイラガイ,tairagai),英文叫Scallop;舊屬貽貝目Mytiloida,今屬鶯蛤目Pterioida。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江珧蛤科有5屬,常見的有囊江珧屬Streptopinna(又名扭江珧屬),另外根據表面有無中央縱裂,又分為裂江珧屬Pinna(江瑤蛤屬)和無裂江珧屬Atrina(曲江瑤蛤屬)。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中國大陸關於帶子的叫法很亂,因為某些地方扇貝也叫帶子,特別是北方,而南方,一般長帶子指的是江珧,而圓帶子則指扇貝。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外形特點:貝殼大而脆薄,前尖後廣,呈三角形或楔形,表面墨綠色、淡褐色或黑褐色,幼時殼略透明,晶瑩可愛——“甲美如瑤玉”,古人便以“瑤”稱之;殼面布有15-20條細密放射肋,肋上時有各種小棘。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年幼時會隨海浪漂泊一段時間,然後沉入海底,以足絲固定,終生不再移動,成群聚集,仿若海底一片石林,像梳齒般密集排列,這便是櫛江珧名字的來源(櫛是梳子和篦子的總稱)。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江珧足絲如發,可長達200毫米,透明並具光澤,堅韌而富彈性,成分和蠶絲相近,阿拉伯人最先利用江珧足絲織成頭巾、帽子、外衣等,後來傳入意大利以至法國,但目前此技術極少人會,其織品已被視為稀有珍品。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齊雅拉·比戈:歐洲“海洋之絲”最後的守護者!

江珧為雌雄異體,成年雄性生殖腺乳白色,雌性橙紅色,消化器官的中腸線和生殖腺混在一起。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公母容易辨

廣泛分佈於大西洋、印度洋以及太平洋;中國已知的有10種,如:中國江珧Atrina chinensis、櫛江珧Atrina pectinata、尖角裂江珧Pinna muricata以及袋狀江珧Streptopinna saccata,至於旗江珧A.strangei、黑旗江珧A.vexillum、紫色裂江珧P.atropurpurea等比較少見。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中國江珧、櫛江珧、尖角江珧、袋狀江珧

中國江珧,學名Atrina chinensis,是鶯蛤目Pterioida/江珧蛤科Pinnidae/曲江珧蛤屬Atrina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目前中文世界裡極少有此種貝類介紹,臺灣資料庫完全不見蹤影,但WoRMS、EOL都有它的詞條,很多國際貝殼網站也貼出它的圖片,不過信息不多,而果殼自然控說市場上見到的幾乎就是它。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牛角江珧,學名Atrina pectinata,又名櫛江珧,俗稱牛角蛤、牛角蚶、江珧蛤、江瑤、玉珧,英文叫Comb Pen Shell,也是曲江珧蛤屬Atrina的一種,一般說的江瑤便是它,這和自然控說中國江珧常見明顯矛盾,待解。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主要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沿海,多棲息在水流平緩、風浪較小的淺海內灣;中國福建東南產量最多,退潮時,水深3~5米的泥沙質淺海便能採到。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map of Atrina pectinata

多棘裂江珧,學名Pinna muricata,又名尖角裂江珧,是鶯蛤目Pterioida/江珧蛤科Pinnidae/裂江珧屬Pinna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主要分佈於南海周邊國家以及中國、韓國,多棲息在淺海的泥砂海底。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map_of_Pinna_muricata

囊形扭江珧,學名Streptopinna saccata,又名袋狀江珧,是鶯蛤目Pterioida/江珧蛤科Pinnidae/扭江珧屬Streptopinna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分佈於南海周邊以及中國的廣東、海南等地,屬於暖水性種,僅見於潮下帶淺水區以及岩石或珊瑚礁間。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map_of_Streptopinna_saccata

江珧可以生吃,貝柱切成薄片,蘸醬油、青檸和山葵,或是稍加炙烤,鮮甜無比;外套膜、生殖腺等內臟據說很是肥美可口。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Tips:如果爆發赤潮等災害,江珧中腸腺等內臟部位便容易積累麻痺性貝類毒素,此種情況下不能生食。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表現為麻痺、頭暈、嘔吐、呼吸困難等症狀。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所有貝類都可能帶有貝類毒素

另外,江珧貝柱乾製後叫瑤柱,而扇貝貝柱乾製後一般叫乾貝,兩者非常相似,所以市場上經常混為一談,普通人完全分辨不出,網上也充斥不懂裝懂的人;不過,未乾化前是能看出區別的:江珧貝柱比較長,形如蠶豆,而扇貝貝柱接近於圓形。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江珧貝柱與扇貝貝柱的區別

燒烤三傑“生蠔、扇貝、江珧”的說法不知緣自哪裡,但就我所瞭解,江珧拿來燒烤並不多,精心料理比較常見。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計劃料理:黃油煎肉柱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三、蟶(razor clam)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蟶貝原屬簾蛤目,現已歸為貧齒蛤目Adapedonta。截止至2018年9月2日,貧齒蛤目在WoRMS只有以下兩個總科:

  • 縫棲蛤總科 Hiatelloidea J.E. Gray, 1824
  • 縫棲蛤科 Hiatellidae Gray, 1824
  • 竹蟶總科 Solenoidea Lamarck, 1809
  • 竹蟶科 Solenidae Lamarck, 1809
  • 刀蟶科 Pharidae H. Adams & A. Adams, 1856

其中,竹蟶科又分竹蟶屬Solen Linnaeus、劍蟶屬Neosolen Ghosh以及Solena Mörch(未有中文定名)三屬。竹蟶屬再分57種;而刀蟶科定名為Pharidae,不再叫Cultellidae,下分5亞科15屬,約近百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竹蟶科三屬代表比較

竹蟶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Solen strictus

長竹蟶,學名Solen strictus(異名Solen gouldi),又名竹蟶,俗稱馬蛤貝、蟶子王、竹節蟶、蟶皇、蟶貝、蟶仔,臺灣叫出竹泥,日本叫馬刀貝(マテガイ,mategai),英文叫Gould's razor shell;是貧齒蛤目Adapedonta/竹蟶科Solenidae/竹蟶屬Solen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外形特點:殼長約150mm,筆直細長,殼薄易碎,殼頂偏向前段,後端開口是出、入水管;殼表黃綠色或淡茶色,殼內面乳白色,具有纖細鉸齒,兩殼合抱後呈竹筒狀,所以叫竹蟶。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主要是韓國、中國大陸、臺灣,常棲息在潮間帶至淺海砂泥底,水深大約20~50釐米的海域中。以強有力的錨形斧足直立生活,身體大部分埋入砂泥中,若是遇到危險或環境不良時,會自割其出、入水管而迅速躲入泥沙中。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map_of_Solen

大竹蟶,學名Solen grandis,又名大馬蛤貝,俗稱大馬刀,日本叫大馬刀貝(オオマテガイ,oomategai);是貧齒蛤目Adapedonta/竹蟶科Solenidae/竹蟶屬Solen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外形特點:殼長120mm,外殼薄而粗胖,殼表黃褐色,帶鮮明紋理,由名字可以看出,相比長竹蟶,它的特點是大。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主要分佈於中國沿海包括臺灣、南海周邊國家、韓國、日本,常棲息在潮間帶的中、下區和淺海泥沙海底,潛深大約30-40釐米。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map_of_Solen_grandis

赤竹蟶,學名Solen gordonis,臺灣叫紅斑竹蟶,日本叫赤馬刀貝;也是貧齒蛤目Adapedonta/竹蟶科Solenidae/竹蟶屬Solen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外形特點:殼長100mm左右,外殼薄而細長,紅褐色。

主要分佈於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臺灣,常棲息在潮下帶。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solen gordonis map

計劃料理:蒜蓉蒸長竹蟶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蒜蓉蒸長竹蟶

縊蟶

(通縊),學名Sinonovacula constricta,又名毛蟶

泥蟶,俗稱蟶子、青子、聖子、馬刀、蟶虷hán、毛蟶蛤、蟶子皇、西施舌等;舊屬毛蟶科,又有說竹蟶科,還有說屬紫雲蛤科,今WoRMS統一為刀蟶科Pharidae/縊蟶屬Sinonovacula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外形特點:一般殼長60-80mm,呈長扁方形,兩端圓潤,表面粗糙且質地厚,生長線顯著,殼表多為土黃色、黃綠色,但常因磨損脫落而呈白色。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主要分佈於日本以及中國沿海省份,多見於江河入海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內灣軟泥灘上。野生越來越少,主要是人工養殖,以浙江寧海縣最為知名,其縣多次被中國漁業協會評為“中國蟶子之鄉”。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右圖:翻沙洗蟶法

竹蟶與縊蟶的區別:縊蟶土黃色,扁長方形,外殼粗糙、厚重;竹蟶基本成圓杆型,細長,殼薄、光滑。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竹蟶與縊蟶比較

刀蟶科還有以下幾種,中國市場可見,但比較少:

  • 大刀蟶,學名Ensis siliqua,刀蟶科/刀蟶屬。
  • 小刀蟶,學名Phaxas attenuatus,臺灣叫白光豆蟶。WoRMS有屬名但查無此種,但維基以及大多數網站都有紀錄。
  • 花刀蟶,學名Ensiculus cultellus,主要分佈於臺灣,臺灣叫紫衣豆蟶。
  • 太平洋刀蟶,學名Siliqua patula,主要分佈於太平洋東岸,個頭大。
  • 中國淡水蟶,學名Novaculina chinensis,又叫淡水蟶、河蟶、蟶子,是刀蟶科/淡水蟶屬的一種,舊屬截蟶科,中國特有物種;分佈於江蘇等地,多見於河流湖泊的泥或沙底(找不到圖片)。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大刀蟶、小刀蟶、花刀蟶、太平洋刀蟶

Tips:灘塗上有孔洞,往洞裡撒一些鹽,蟶子就會因為受不了高鹽度而冒出頭來,或者淋鹽水也能有效驅趕它出來,然後迅速捉起。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中國趕海是很熱鬧的,特別是一些有名的地方,挖蛤、捉蟶,不亦樂乎,外國也如此,特別是捉蟶,黑壓壓的一片,甚至美國還有舉辦節日來助興。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但外國挖蟶很講究裝備,有一種叫Clam Gun是最受歡迎的,原理如同中國的洛陽鏟,能夠一剷下去,帶出一截泥沙。很多人在網上應該都看過,但卻不知道這種工具的名字。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Clam Gun

下面這幅圖(左),連價格都標上了。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計劃料理:椒鹽縊蟶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或者……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象拔蚌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太平洋潛泥蛤,學名Panopea generosa,又名象拔蚌,俗稱海筍、皇帝蚌、女神蛤、加拿大象拔蚌,英文叫Geoduck,是貧齒蛤目Adapedonta/縫棲蛤科Hiatellidae/海神蛤屬Panopea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中國大陸經常使用Panopea abrupta這個學名,雖然WoRMS也表示accepted,但詞尾標註“†”,意思是已滅絕,只有化石……香港網站叫Panopea priapus更是錯的,WoRMS只有Panomya priapus。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香港翡翠臺曾製作一期紀錄片

外形特點:兩殼大小相等,長約15至23釐米,虹吸管可伸展至1米以上,形似象鼻,又大又多肉,因此被稱為“象拔蚌”。象拔蚌最大可長至4公斤左右,同時也是自然界中最長壽的物種之一,壽命可達100歲。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象拔蚌原產於北美洲西海岸,1999年中國開始引進美國蚌苗,目前主要在北方的山東榮成、長島、遼寧沿海一帶進行養殖,養殖的象拔蚌個頭都比較小。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象拔蚌喜歡棲息在泥沙質淺海海底或潮間帶,能將自己埋藏至一米深,靠伸出粗壯的虹吸管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是已知最大的鑽穴泥棲雙殼綱貝類之一。象拔蚌貝足高度退化,一但紮根,便無法再次挪窩。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Tips:“Panopea”中文譯為帕諾佩,是古希臘神話中一名寧芙的名字,寧芙即海仙女,又叫海洋女神,所以潛泥蛤屬又叫女神蛤屬,女神蛤即來源於此;傳說寧芙都居住在地中海,與波塞冬做伴,並樂於幫助與風暴作鬥爭的古代水手。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海神蛤屬常見種類還有:

日本海神蛤,學名Panopea japonica,又名白海松貝,也叫朝鮮象拔蚌,俗稱象鼻棒,日本叫波貝(ナミガイ,namigai),英文叫Japanese Geoduck,是縫棲蛤科Hiatellidae/海神蛤屬Panopea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海松貝象拔蚌

外形特點:殼長約100mm,白色外殼,淺黃色虹吸管。

日本海神蛤主要分佈於北太平洋西岸和朝鮮半島,其個體比加拿大象拔蚌小,但產量高,目前中國市場上常見的日本象拔蚌大多產自朝鮮,而日本本土出產的象拔蚌僅供其國內。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map_of_Panopea_japonica

朝鮮象拔蚌在日式料理中屬於高級貝類,肉質豐盈,彈性極佳,壽司店裡的象拔蚌通常就是它。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日本還有一種類似象拔蚌的貝類叫本海松貝,學名Tresus keenae,日名海松食(ミルクイ,mirukui),別名水松食、海松貝、黑海松貝,英文叫keen's gaper;它是異齒亞綱/簾蛤目/馬珂蛤科/脊蛤蜊屬的一種,殼長約150mm,外殼黑白色,虹吸管黑色。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本海松貝和白海松貝

新西蘭海神蛤,學名Panopea zelandica,也是縫棲蛤科Hiatellidae/海神蛤屬Panopea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體型較大,非常好吃,正當我想著有朝一日,前往紐西蘭大挖特挖的時候,突然看到新聞,華人挖象拔蚌被罰萬元……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Tips:美國加州人工養殖的象拔蚌是最著名的,猶如農名在種植,基本上不可能偷挖得到,畢竟這是名貴食物。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墨西哥水蚌,學名Panopea Globosa,也叫球形女神蛤,同樣是海神蛤屬。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墨西哥水蚌

體型較小,肉質鬆軟,沒有加拿大象拔蚌那麼好吃;因為身體含水量多,同時必須水箱保養,所以叫水蚌;吸滿水後,有些商人會拿來冒充加拿大象拔蚌。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左邊就是墨西哥水蚌

Tips:從價格上看,加拿大BC(省)象拔蚌最貴,其次是華盛頓蚌、阿拉斯加蚌等,然後是墨西哥水蚌,最後是朝鮮象拔蚌以及養殖象拔蚌。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四、蚶(blood clam)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魁蛤科Arcidae,也叫蚶科船貝科,舊屬多齒目Taxodonta,現在是翼形亞綱Pteriomorphia/魁蛤目Arcida(亦作蚶目或蚶蛤目)/魁蛤總科Arcoidea/的一科,包括30屬約200種,其中,毛蚶屬Scapharca已併入粗飾蚶屬Anadara。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蚶科最主要的2屬:

  • 泥蚶屬Tegillarca
  • 粗飾蚶屬Anadara

此科貝類生活於潮下帶5m至30m深的軟泥或沙質海底,中國沿海均有分佈,以遼寧、山東產量最多。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泥蚶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泥蚶,學名Tegillarca granosa(異名Anadara granosa),俗稱銀蚶、花蚶、粒蚶、血螺、瓦壟哈等,海南叫血蚶,廣府地區叫螄蚶,潮汕地區叫蚶,英文叫blood cockle;是魁蛤目Arcida/魁蛤科Arcidae/泥蚶屬Tegillarca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外形特點:殼長30-60mm,外殼極為堅硬,殼面白色,覆有褐色絨毛狀殼皮,兩殼膨脹,呈卵圓形;殼表約有17-21條放射肋,如同瓦壟,肋上具有明顯顆粒狀結節;殼內麵灰白色,無珠母層,閉殼肌發達;因血液富含血紅素,故蚶肉呈鮮紅色;邊緣有一條金色絲線,是為足絲。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如同瓦壟

主要分佈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沿海國家,是中國沿海各省傳統的灘塗養殖貝類,一般棲息在風浪較小、潮流暢通的河口或有淡水注入的內灣軟泥灘塗,適應水溫0-35℃。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map_of_Tegillarca_granosa

中國500年前就有文獻記載泥蚶養殖;閩南除夕以涼拌血蚶作為歲晚菜;蚶殼潮汕話叫“蚶殼錢”;寒冬十一二月最宜吃蚶,我夏天旅行就沒有口福了。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泥蚶不像其他貝類般能安全食用,因為泥蚶的低氧氣養殖環境會滋生出大量的細菌和病毒,這些病原體會引發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傷寒和痢疾,它們會在泥蚶吸收養份的過程中攝入泥蚶體內。

計劃料理: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參考柬埔寨小姐姐的炒法: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127605

毛蚶

毛蚶,學名Anadara kagoshimensis(異名Scapharca subcrenata),俗稱瓦楞子、毛蛤,日本叫猿頰貝(サルボウガイ,sarubougai);是魁蛤目Arcida/魁蛤科Arcidae/粗飾蚶屬Anadara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外形特點:殼長約80mm,質堅厚,呈長卵圓形,殼表有30-35條放射肋,覆有棕褐色絨毛狀殼皮,殼皮容易磨損脫落,因此殼面常現白色;殼內面白色或灰黃色,邊緣具有與放射肋相對應的齒溝。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有文章說毛蚶長相粗鄙,肉質粗糙,不如血蚶細膩滑嫩,但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它的味道,華東人更是譽之為“雕蚶鏤蛤”。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右圖:醬爆毛蚶

說到吃毛蚶,不得不提1988年春節爆發的上海甲肝大流行事件。由於毛蚶養殖地到處有糞便,又承受各種工業、生活汙水,受到汙染毛蚶帶上了菌痢,繼而出現甲型肝炎病毒,最終導致上海短短兩個月內,到處恐慌,板藍根脫銷,不敢摸樓梯扶手……超過31萬人感染甲肝,其中31人死亡。現在上海人仍然心有餘悸,而政府除了抄斬所有蚶類,更立法全年禁止生產毛蚶,至今未解禁。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不過,慢慢的也就管鬆了,現在很多人私下交易並不鮮見,其他地方更是正大光明的吃。其實,毛蚶是無辜的,如果水體沒有受到人類汙染,它會積累這些病毒和致病微生物嗎?愛護自然就是愛護自己。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賽氏毛蚶,學名Anadara satowi(異名Scapharca satowi),臺灣叫大毛蚶,日本叫佐藤貝(サトウガイ,satougai),也是粗飾蚶屬Anadara的一種。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佐藤貝

殼長120mm,殼表約有38條放射肋,主要分佈於中國沿海包括臺灣的淺海沙底,東海水深17-27米,南海水深21-23米範圍內。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魁蚶

魁蚶,學名Anadara broughtonii(異名Arca inflata),俗稱焦邊毛坩、大毛蛤、血貝,日本叫赤貝(アカガイ,akagai),英文叫Burnt-end Ark;是魁蛤目Arcida/魁蛤科Arcidae/粗飾蚶屬Anadara。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外形特點:殼長100mm,殼質堅硬,呈斜卵圓形,殼面白色,覆有黑褐色絨毛殼皮,左殼比右殼大,布有42-48條放射肋;殼內面白色,血液含有血紅蛋白,致使身體呈紅色,因此得名赤貝。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主要分佈於菲律賓、日本以及中國沿海各省,多棲息於淺海十幾米深的軟泥砂質海底。貝足好吃,常用於壽司。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Tips:如何分辨泥蚶、毛蚶、魁蚶?

  1. 看放射肋,泥蚶20條,毛蚶32條,大毛蚶38條,魁蚶42條,其中泥蚶的放射肋最粗壯。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2.看貝足,魁蚶顏色最紅,稱為赤玉,而大毛蚶顏色偏淺,稱白玉。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3.血蚶與毛蚶最大的區別就是肉和汁的顏色,血蚶的肉呈鮮紅色而且汁如血。毛蚶的個頭比血蚶大,外殼沒有血蚶那麼白且有扎手的短毛。

計劃料理:應該是去潮州吃泥蚶。


通過這次整理資料發現,外國分類的名字與中國分類的名字很是不同,外國注重人權,絕大多數按照人名來命名,中國講究意境,一般根據物形、特點、地方起名。就我看來,中文名字更為生動,並且本身就可以帶上綱門科屬種的詞綴,族譜清晰,一目瞭然;反觀拉丁文學名,山頭林立,毫無宗法,真要尋宗問祖,名字就是一篇文章了。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近年來,系統分類學應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基因組DNA,大幅改動很多原有的分類,但有些純屬一家之言;去年你有新定義,便重新分類,今年我有新解釋,又來新分法,這樣歸類來歸類去,不單止讓人一頭霧水,造成混亂,更可怕是變成科學家的遊戲。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我心底想,應該由中國人來編寫世界生物志,一次性利用分子分析學、解剖分析學、外殼形態學及基因組DNA等方法,把各門各綱的物種精準定義,正確解釋,為何歸為這一科?這一科都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叫這種名字?每一種都有什麼不同?不再雜亂無章、各自發展。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另外,我想象中的分類,應該是非常有含量,才能讓人敬重,引為正解。這就必須帶著極其嚴謹的態度,用詳實、生動、簡明、全面的插圖配合釋義,比如科下的屬,可以互相進行對比,使之一目瞭然,至於種,從出生到死亡做成GIF,形象的圖示,讓人洞若觀火;還有各種形象圖、輪廓圖、構造圖、解剖圖、比例圖、正面圖、側面圖、特徵圖、分佈圖(原產分佈和養殖分佈)、3D運動圖、縮時攝影小視頻、VR拍攝紀錄等等,全面整理,細緻展現。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文筆也應該生動,簡明,不該像百度、互動等百科詞條那樣,冗長、雜亂,毫無胃口讀下去。

分類單元按照中華名-拉丁名-各地名-其他雜名排序,行文次序為定義、長相、結構、特徵、分佈位置、經濟價值、古書根據、最新發現、參考索引等。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具體實行方法有很多途經,例如蒐集全球各地各種貝類,特製各種適合的生活環境,集中養殖觀察紀錄,並對比命名,分析鑑別,從而規避重複命名、無效命名、各地偏見,比較特別的再前往當地觀察紀錄;至於化石類則參考文獻、各地博物館。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臺灣學者

沿海旅行知識1,關於各種貝類的名字、區別、產地、吃法(下)

海洋生物學博士女神Dr.Hu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