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公司:淺析幾件清代顏色釉瓷器

所周知,清代時期為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又一個黃金時期,青花、彩瓷、顏色釉為其三大品類。這其中,青花已然成為主流,而各類彩瓷和顏色釉的燒成及復燒也為彼時制瓷工藝的突出成就。下面就對幾件顏色釉瓷器作一介紹,以饗讀者!

顏色釉指的是在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在一定的溫度與氣氛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稱為“顏色釉”。據《景德鎮陶錄》記載“土坯膩,質瑩薄,諸色兼備;有蛇皮綠、蟮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尤佳。其後澆黃、澆紫、澆綠、吹紅、吹青者亦美。”這段話足以說明當時顏色釉的特點以及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總之清代顏色釉瓷器與青花、釉裡紅、鬥彩、五彩、琺琅彩及粉彩等等各式瓷器相比,也許少了些人工匠意,但絲毫不顯單調:紅色的奔放熱烈、黃色的尊貴雍容、紫色的神秘魅惑、藍色的寧靜深沉……再加上種種豐富莫測的窯變,充分顯示出其釉質的純淨典雅、釉面的晶瑩溫潤,令人歎為觀止,心向住之!可以說,顏色釉正是以其不加雕琢的天然意趣,通過自然的工藝變化、配以適應的完美造型,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

一、黃釉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公司:淺析幾件清代顏色釉瓷器

蛋黃小碗:清雍正,敞口,弧形腹,圈足。外施蛋黃釉,釉面瑩透溫潤,胎體薄如蛋黃,透光可見外壁之黃色。碗底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圈。此碗的製作過程是先燒出精緻的白瓷小碗,然後採用噴釉的方法將釉漿均勻地噴射其上,復入低溫爐燒成,透明如玉,製作精美,為清代黃釉瓷的典範之作,彌足珍貴!

黃釉瓷器一般是氧化銻為呈色劑創燒出來的低溫銻黃釉,康熙時銻黃就已經作為釉上彩料廣泛用於琺琅彩瓷器的製作。因為這種黃釉的色彩比傳統澆黃釉更為清淨淡雅,所以被稱為“淡黃釉”,又由於極像蛋黃之色,因此也被稱為“蛋黃釉”,為雍正朝首創,並一直延燒至嘉道年間。

因“黃”、“皇”同音,黃釉瓷器為帝王之家專享,嚴格用於皇家的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動。據清《國朝宮史》卷十七記載:皇太后、皇后用裡外黃釉器;皇貴妃用黃釉白裡器;貴妃用黃地綠龍器;嬪妃用藍底黃龍器;貴人用綠地紫龍器;常在用綠地紅龍器。尊卑有別,不得僭越。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雖然限制了顏色釉向民間發展,但由於皇家的嚴格要求,也促使了它更加精工細作,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青釉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公司:淺析幾件清代顏色釉瓷器

豆青葫蘆瓶:清乾隆,整器成葫蘆形,又稱“大吉瓶”,淺挖坯,圈足,通體施豆青釉,釉面滋潤肥厚,器底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此器如巧奪天工的青玉一般,實為罕見,加之青色符合我國人民的傳統審美情趣,青色與碧玉相若,被認為穩重而高雅,其典雅器型搭配宜人釉色,完美體現了當時制瓷業高超的工藝水平。

青釉是中國著名傳統顏色釉,亦稱“青瓷釉”。其呈色主要取決於著色氧化物的含鐵量與燒成氣氛,青釉含鐵量一般在1—3%左右,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這裡的“青”之顏色並不是純粹的青,往往包括豆青、天青、粉青、翠青、東青、梅子青、豆綠、仿龍泉釉等等,同時,古人往往將青、綠、藍三種顏色,一統稱為“青色”。因此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劉子芬《竹園陶說》中也說:“青色一種,常與藍色相混。雨過天晴,鈞窯、元窯之青,皆近藍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為純青耳。天色本藍,有時為青。”其中豆青為上品。

豆青起源於宋代的龍泉窯,本來東青、豆青都屬於一類,以後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黃色,到清代就純近綠色。明正德年間的豆青,色淺淡而閃黃;康熙時則釉色淡雅柔和,釉面潤澤,淡若湖水,更為怡人;乾隆朝則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其作品質量為歷代最精。

三、茶葉末釉

茶葉末釉貫耳六方瓶:清乾隆,六方瓶又稱為六稜瓶,明中晚期以後逐漸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體作六稜形而得名。此瓶瓶口外撇,束長頸,頸飾雙貫耳,折肩,弧腹漸收,六方形足微外撇,足端寬平,造型莊重。底款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茶葉末釉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以氧化鐵為呈色劑,屬高溫黃釉,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清寂園叟《陶雅》雲“茶葉末以滋潤,鮮明,活潑,三者為貴矣!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笵為瓶,最養目。”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也說“各種黃色,若和黑、綠二色者,則名茶葉末,茶葉末導源最古,一為純正之茶葉末,一為不純之茶葉末,不純正者,或偏於黃,或偏於綠……”。茶葉末釉的燒成難度較大,低溫階段一直用氧化氣氛燒製,等到了980℃左右時,若轉為還原氣氛燒製,則發墨綠色晶點俗稱“蠏甲青”,若繼續氧化燒成則發黃色晶點俗稱“鱔魚黃”。個別有的掛古銅鏽色,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稱“古銅彩”,莊重肅穆、沉穩大方,深為世人及藏家喜愛!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公司:淺析幾件清代顏色釉瓷器

撇口,收頸,斂脛,平底。形如橄欖,故曰橄欖瓶。外壁施霽藍釉,色澤勻亮,器內白釉,口沿作燈草邊。底白地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

橄欖瓶為清三代官窯中的典型器,每朝器形略異,各有特色。康熙橄欖瓶頸部較細長,乾隆的腹部較為圓潤,雍正的比例則最為勻稱,線條最顯秀雅。雍正橄欖瓶品種頗多,包括青花、粉彩、單色釉等,霽藍釉屬十分少見的一種,除此件之外,似僅見1974年紐約拍賣,後於紐約佳士得2011年3月24日Gordon伉儷專場拍賣一件。其他雍正單色釉橄欖瓶包括:臺北故宮霽紅釉三件,皆約30公分左右高;香港蘇富比2006年4月10拍賣白釉一件,與此器同高;瑞士玫茵堂白釉一例,43公分高;北京故宮仿哥釉一件,29.5公分高等。另可比較北京故宮青花桃蝠紋一例及上海博物館粉彩九桃紋一例。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公司:淺析幾件清代顏色釉瓷器

這一年,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公司不僅保持了傳統板塊中的優勢地位,同時在拍賣門類方面也勇於創新和嘗試。得力於廣大藏家和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實現了穩中求勝,眾多活躍的資深藏家直接參與競拍,保證了成交率,同時也出現了不小的驚喜。不少主題與特色專場競爭激烈,成交遠超預期,新買家積極參與極大地提升了市場的信心,促成了更多的中檔價位作品的成交。特別是古代書畫作為紀伯倫的優勢項目,許多重要稀缺的作品大都是領域中最資深的藏家直接參與。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大量新鮮血液注入,不斷為市場帶來了新的發展和活力。

本文由紀伯倫周先生撰寫

2018年,是紀伯倫國際成立的第九個年頭,佈局未來,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進步的藝術品拍賣業,紀伯倫始終堅持誠信、專業的經營理念,並且不斷尋求正規化、企業化的發展方向,力圖把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打造成國際藝術品交易的一流平臺。

紀伯倫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9年12月26日在英國正式成立,並宣佈將與法國知名藝術品拍賣公司布利索諾拍賣行聯合於3月21日在倫敦舉辦首場中國藝術品秋季拍賣會。2014年進入亞洲市場,在香港設立分部,成立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2015年舉行紀伯倫春季大型拍賣會,當時大陸委託深圳嘉利拍賣行徵集藏,2018年在中國大陸拿到拍賣牌照,成立紀伯倫拍賣集團深圳分公司,全面整合亞洲市場。

2018年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進軍亞洲香港的第四個年頭,經過各屆拍賣會的成功舉辦,既表明紀伯倫國際拍賣行已躋身並穩居香港拍賣市場陣營,也將推動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發展再上一個大臺階。2018年紀伯倫在大陸拿到拍賣牌照,成立紀伯倫拍賣集團深圳分公司,也將是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一個新的里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