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材要求:不能叫外婆了

今天,有個問題突然上升到了“人生哲學”的高度……

你管媽媽的媽媽叫啥?

對於“媽媽的媽媽”應該怎麼稱呼,相信很多北方同學會說,叫“姥姥”。

同時,南方同學會站起來:明明是叫“外婆”!

今天,有個問題突然上升到了“人生哲學”的高度……

你管媽媽的媽媽叫啥?

對於“媽媽的媽媽”應該怎麼稱呼,相信很多北方同學會說,叫“姥姥”。

同時,南方同學會站起來:明明是叫“外婆”!

外婆原來是方言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你管媽媽的媽媽叫啥?對於“媽媽的媽媽” 應該怎麼稱呼,相信很多北方同學會說,叫“姥姥”。 同時,南方同學會站起來:明明是叫“外婆” !

外婆原來是方言 究竟是怎麼回事?今天一早,朋友圈被一則新聞刷屏,《外公外婆竟成方言,教材被改以後上海人也要跟著叫姥姥嗎?》,群情激憤。不久,該貼被刪。

大嘴上網查閱了一番。

“姥姥”的詞條是這麼解釋的:“北方話中的外祖母,南方湖南一帶把曾祖母稱為姥姥”。

“外婆”的詞條是這麼解釋的:“一種稱謂,指母親的母親,口語叫姥姥或者老孃”。

追根溯源,“姥”這個字在剛出現的時候,跟媽的媽沒什麼關係。

中國現存的重要韻書《廣韻》中說:“姥,老母,或作姆,女師也。”是對老年婦女的俗稱和尊稱。

“姥”字更多的時候讀作mǔ,是丈夫的母親,也就是婆婆的意思,比如《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的“便可白公姥。”

其實,最書面也最正式的說法應該是“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爾雅·釋親》中說:“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

《禮記·喪服小記》:“祖父卒,而後為祖母后者三年。”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中國方言五花八門。不同地方及方言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有不同的稱謂。

根據維基百科,現代中文對母親的父母親的正式稱呼是外祖父母,不同地方及方言有不同稱謂,南方稱作外公、外婆,北方則為姥姥(或姥娘)、姥爺。

更細的劃分是這樣:

吳語區稱外祖父母為外爺、外婆;

中國北方官話大多稱外祖父母為姥爺、姥姥/姥娘;

四川多數地方稱稱外祖父母為家公、家婆;

客家話中稱外祖父為姐公(d?za-gong),祖母則為姐婆(d?za-po);

粵語稱外祖父母為公公、婆婆或阿公、阿婆;

閩南語不論是祖父母還是外祖父母都稱阿公(a-gong)、阿嬤(阿媽/a-ma)(外祖父母也可較專一地稱外公(ggua-gong)、外嬤(ggua-ma));

湘語稱外祖父母為外公外婆。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出版的《漢語方言地圖集》,也將“姥姥”和“外婆”一起歸入“外祖母”的方言表達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