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愚癡處,最是修煉時!理智和情緒愉快玩耍的無上心法

越是愚痴處,最是修煉時!理智和情緒愉快玩耍的無上心法

越是愚痴處,最是修煉時!理智和情緒愉快玩耍的無上心法

abstract

實現“以理化情”需要兩個步驟,從有意識的“以理克情”到無意識的“情理相諧”,這兩個階段如何實現,又有著怎樣具體的表現?

keywords

以理化情;念起即覺;無明;貪、嗔、痴;量變到質變;從自律到自由;坐忘;乘物以遊心;煩惱即菩提

大家好,我是可可。上期我們說到女子手機掉入洱海後的歇斯底里、颱風中阻止小貨車翻倒的中年人,其行為都屬於“應激反應”:手機掉入洱海在心理上屬於實際損失厭煩,應激反應為情緒失控;阻止小貨車翻倒在心理上屬於預期損失厭煩,這些行為完全為情緒腦所支配,而這樣的人,就是生活在“身”的低維層次。

解決之道是啟動心智的力量,向“心”的層次升維,這就是“以理化情”。我們說“以理化情”要經歷兩個階段,究竟是哪兩個階段呢?

01

,

第一是“以理克情”

這裡首先需要區分“壓抑”和“化解”。我們先講一個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鯀[gǔn](大禹的父親)受堯指派,負責治理洪水。他用築堤擋水的辦法,試圖堵住洪水,結果水患的危害愈加猛烈,原文是“九年而水不息。”後來禹受舜命繼續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從而根治了水患。

這個故事說明,有些方法(如“堵”)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好像一時問題解決了,卻留下一個更大的隱患;而有些方法(如“疏”)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有個藥品的廣告語就叫“通而不痛”。

可以說,“堵不如疏”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論,不僅可用於治水,用於教育、溝通都是正道。所以“與其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導之”。

02

,

那麼,在“以理克情”這個階段,對情緒的“壓抑”(也就是“堵”)是怎樣表現的呢?

當情緒出現,馬上就要發作的時候,對情緒的壓抑大概會有幾種情況:其一、我知道我是一個體面的人,怎麼可以讓別人看到我的失態而影響我的形象呢?其二、我知道情緒失控會傷害自己的內心,所以我不要讓自己情緒失控;其三、我知道情緒失控會損害人際關係,所以我要學會剋制……

所以,從“堵”的角度出發的“以理克情”,只是表面的物理方法,如果不良情緒只是被堵住了,並沒有被化解掉,情緒就會累計,直到洪水沖毀堤壩,這時所造成的危害遠比未堵前的水患更為兇猛。

03

,

如何又是對情緒“化解”的方法(也就是“疏”)?

此階段需要了解貪、嗔、痴是人性,喜、怒、哀、樂也是人性——所謂人性就是隻要是人都會有——既然是存在的,就應該接受下來,這是一種直面的態度。

這個階段最難做到的是“念起即覺、念念分明”。

所謂“念起即覺”就是每一個起心動念一出現馬上就察覺,直面你的念頭不迴避,這是需要勇氣的;而“念念分明”就是每一個念頭,你知道她來自哪裡?如何產生?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原本我也是被遮蔽於“無明”的狀態,正是通過“念起即覺、念念分明”才逐漸有所化解,所以,這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有時候看到自己貪心、嗔心起來,覺得很有趣,就這樣平靜地看著她,慢慢她就會平復下去。

不斷這樣練習的話,慾望,貪、嗔、痴就會越來越少,理性就慢慢生長和強大起來。這一步的關鍵是真誠!別裝,一裝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04

,

第二是“情理相諧”

從有意識地“以理克情”到無意識的“情理相諧”,是從“必然王國到自然王國”的必經之路,也是量變到質變的自然發展過程,或者說是從自律到自由。

“以理克情”是很好的方法,但這裡要注意,“情”一出現了,意識就馬上動用“理”來化解,從更高層面來看,這就是執著。

所以,在“情理相諧”的層次,就是把“以理化情”忘掉,理內化於心,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生髮。這個階段其實是量變到質變,沒有“以理克情”的積累和修煉,斷然到不了如此瀟灑的境地。此即“坐忘”。

05

,

那麼,“情理相諧”有怎樣的表現呢?

以前我們說過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今天我們舉儒家的例子。《中庸》裡有一段話就是談情與理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意思是人在沒有產生喜怒哀樂等這些情緒的時候,心中沒有受到外物的侵擾,是平和自然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中”。在處理各類事務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在心理上產生反映,發生各種各樣的情緒變化,並且在表情、行動、語言等方面表現出來。

越是愚痴處,最是修煉時!理智和情緒愉快玩耍的無上心法

從真誠出發,表現出來的情緒自然恰當,既不過分,也無不足,不違背情理且切合場合,這樣的狀態就是“和”,這就是中庸的妙境。便能達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如莊子所說的“乘物以遊心”了。

所以,我們所說的理智和情緒愉快玩耍就是指中庸之道

06

,

由此可見,道家不是不沾煙火氣的出世神仙,儒家也不是板著面孔、滿口仁義道德的長鬍子老頭,她們無一不是從人性出發的鮮活而自然的東西!

最後,我想說,在遇到任何困難和痛苦,或者在自己陷於愚痴、犯錯誤的時候,正是反省的好時機。看著自己的愚痴、貪婪、偏執一點點地冒出來,正視她們,理解她們,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去修煉自己,這就是佛家所說“煩惱即菩提”的道理啊。

越是愚痴處,最是修煉時!理智和情緒愉快玩耍的無上心法

越是愚痴處,最是修煉時!理智和情緒愉快玩耍的無上心法

越是愚痴處,最是修煉時!理智和情緒愉快玩耍的無上心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