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奇:萬物互聯時代的金融模式

《蒙格斯報告 》把理論研究根置於經濟實際,為中國經濟問題的觀察與研究開創了一個新模式、研究方法及維度。報告以理論與實務為導向、以數據與計量為手段,為經濟實際規劃和管治,尤其是供給側改革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

李義奇:萬物互聯時代的金融模式

人類已經進入普惠計算時代,移動互聯、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不斷深化,日臻完整的互聯網成為人類馳騁新域,萬物互聯就在面前。這是個變革時代,人類經濟社會處在巨大變動之中,金融也不例外。

一、當前的嘗試

當前互聯網金融服務主要有以下三類:

(一)互聯網企業模擬傳統金融業務

近些年有不少科技企業利用監管真空,借P2P、網絡資管、眾籌等名義,在網絡上開辦類銀行業務,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和不穩定因素。互聯網金融的名聲,已經被他們玩壞了。業界無奈,用金融科技來替代。

現實中有一些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利用技術和平臺優勢模擬傳統金融業務,取得了成功。典型的有阿里網貸。阿里網貸的主要對象是在阿里巴巴開商鋪的一些賣家,阿里網貸掌握這些商家的銷售和現金流情況,知道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也有制約手段。相對於傳統金融機構的線下信貸,基於阿里構建的一個完整的互聯網生態圈,阿里網貸有足夠的信用信息以及風險防控手段來管控信貸風險。剔除掉互聯網因素,阿里網貸與傳統金融機構的線下貸款,業務模式上沒有實質性的區別。

互聯網企業利用自己掌握的網絡生態資源以及技術優勢,把傳統金融業務搬到網上,提升了金融服務在客戶搜尋、客戶信用信息識別以及客戶風險防控等方面的技術效率,進而提升了傳統金融服務的效率。但其侷限性也是明顯的:一是互聯網在金融服務提供過程中處於從屬地位,依附於傳統金融模式,很難打出一個新天地;二是把傳統金融服務模式搬到網上(潛在)的門檻很高,借貸利率水平持續下移以及借貸信息透明度漸漸提升會慢慢擠壓其生存空間。

(二)金融機構基於互聯網推動的業務轉型

互聯網衝擊了商業銀行賴以生存的傳統金融生態系統,商業銀行順應這一變化,積極推動服務模式向O2O演進,IT及運營體系向"大、雲、平、移"發展,經營模式向聯通客戶核算、打通客戶群、打通關聯方及定向營銷轉變。這些探索時快時慢,處於試點階段。

(三)基於互聯網技術的金融服務業務細分

主要有網絡銷售、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網絡理財等。

網絡已經成為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渠道。證券行業在經紀業務上較早實現了網絡化,使用交易軟件已經成為常態。保險公司在網絡銷售金融產品方面走在前列。商業銀行的電子渠道已經超過櫃面成為服務客戶交易的主要渠道。

在B2C個人消費領域,第三方支付已經覆蓋國內幾乎所有的網上支付的商戶,成為主要的支付渠道。在此基礎上,支付企業開始進入基金買賣、匯兌、收單、保險銷售等,以及以各項繳費為代表的生活服務等行業領域。

移動互聯網技術重新定義了信用卡業務,誕生了無卡支付、手機支付等多種新興支付方式,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加便捷、安全及多樣化的體驗。移動支付的滲透率正在趕超網上支付的滲透率,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

網絡理財業務也深受歡迎。

當前互聯網金融探索還處於混沌狀態。基於互聯網的金融服務活動細分衍生出來的新業態,以成功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為依託,最具發展基礎和活力。至於互聯網企業滲透到傳統金融服務領域,無非是將銀行等金融服務搬到了網上,遲早他們會發現這樣做"吃力不討好",不會成為主流。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展業務,操作上難免畫地為牢,諸如數據開放、客戶共享等難以割捨,在轉型方面處於組織轉型嚴重滯後於產品轉型的局面。所有這些問題,根源於對未來金融服務模式的認知不清楚,目標不明確。變革時代,最大的危險莫過於此。因此,有必要展望一下未來的情況。

二、萬物互聯的影響

試舉幾例。現代經濟學或者說現代資本主義邏輯的兩個假設前提,正在受到變革時代的挑戰。這兩個前提,一個是稀缺性,另一個是人的自私性,或者說人的物質慾望的無限性。物品的稀缺性激發了人類不斷提升產出效率的慾望,分工越來越細化,市場範圍越來越拓展,分工深化和大規模的社會化大生產提升的生產效率,與由此而增加的交易成本費用,使整個社會運行的神經繃得越來越緊:一方面,社會產出能力越來越強大,產能過剩逐漸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另一方面,社會潛伏的危機和脆弱性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現代商業社會的發展邏輯接近走向極致。互聯網的日臻完善將改變這一切。在"萬物互聯"社會里,物品的稀缺性有望得到極大程度的改善。過去由信息、距離等導致的物質資源配置空間不平衡而產生的稀缺性,將因信息相對充分,以及物流能力的極大提升而將得到改善。由生長、生產週期等時間性原因導致的稀缺性,也將會因為人們掌握大數據(充分信息)而事先反應得到較好解決。

人們超出自身所需的物質佔有慾望,主要是來自感知未來不確定性而帶來的不安全感。當大數據、信息相對充分使人們對未來生活有了相對穩定的預期後,當物質需求在可以預期的範圍內得到保障後,人們對物的慾望無限性也將改變。就像當年偉人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錢一樣,"萬物互聯"社會里的人們,"得不到"的恐懼會逐漸消失,人追求的目標也將由物質財富趨勢性地轉移到更能實現人的自由和人生價值的方向。資本主義時代的"逐利"行為,在萬物互聯時代將逐漸淡化。

智能化和3D打印引領的製造業民主化,將改變當前市場資本主義時代大規模社會化大生產的產出格局。就連能源供給,也因基於自給自足的能源互聯網,打破大規模生產的模式。社會基本的財產權利制度也會受到挑戰。越來越多的共享體驗,使物質範疇的"你的"與"我的"之間的區別將呈現侷限性,甚至有些不合時宜。一些產權保護的觀念正在轉變,相對於特斯拉電動車專利的開放、微軟windows10免費升級和谷歌的安卓開源,華為公司過分張揚的知識產權保護(所謂"核保護傘"),以及近些年廣為流行的擁有標準制定權就有話語權的說法,都是值得反思的

總之,"萬物互聯"將推動建立在稀缺性和人類物質慾望無限性(自私性)基礎上的現代資本主義體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由分佈協作的點對點網絡協調的"萬物互聯"世界裡,開放、共享等互聯網思維理念,將引領人類新生活。由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經濟運行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將引導企業規模逐漸小型化。在企業治理方面,利潤最大化以及股東回報第一的傳統思維,將受到"以給客戶創造價值為中心"的新的企業價值觀的挑戰。新的社會經濟組織將不斷湧現,人們會越來越多地依靠使用價值和分享價值來組織經濟生活,而不是像過往那樣依靠交換價值。可以觀察到的是,有不少人生產的產品(當前主要是文化產品),以在網絡上免費共享為樂。

金融是商業社會中最活躍的因素。因為在一個以商業活動為基礎的社會里,貨幣是社會運行的指揮棒。金融是以貨幣為核心的,跨越時空配置資源的制度安排。當今社會以貨幣為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通過貨幣融通實現即時或跨期支付以引導商品或要素等資源配置,挖掘資源利用潛力和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提高生產效率和滿足生活消費需求,從而使整個社會的產出效率和人們的生活質量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狀態。金融穩定可持續地運轉,一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這是個核心問題,但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二是如何使貨幣流轉到最需要它的人手裡。

使貨幣流轉到最需要它的人手裡,一是如何確定誰是最需要它的人,二是如何保證債權人金融資產的安全。第一個問題是價格問題,在一個競爭相對充分的市場裡,價格會反映稀缺程度。第二個問題是風險管理問題。現在的金融體系,銀行類金融設施主要通過基於債務人提供抵押擔保等跨期平滑處置各類風險,市場類金融設施基於預期收益與風險承受能力的協調即期分散各類風險。受信息不對稱和未來不確定性制約,市場不易辨別債務人的風險情況,所以才會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不同的市場、機構、工具和交易方式,以確保金融債務安全。當前的金融模式,依賴或者說是受制於風險管理。過度的風險管理會極大降低金融市場的效率,而風險管理不足更是會使機構和市場極易遭受滅頂之災。

可以預期,"萬物互聯"將在較大程度上改變這種狀況。2008年金融危機後, IBM的CEO彭明盛對奧巴馬說,人類歷史上將出現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實現數字化、互聯化… ,沒有什麼信息不能被挖掘、分析、優化,以提供決策方案。大約從2007年開始,"雲計算"通過硬件與軟件可以外置解決了使用而不佔有的難題。海量、多源、異構、非結構化、連續性、網絡結構、精準映射等將構成一個記錄人類行為和物理世界特徵的數字寫真,大數據無限接近真實世界,理論上能夠還原過往的時空。這對金融行業的革命性意義是,個人及企業信用唾手可得,徵信制度將成為多餘。

當開放、共享的大數據成為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以後,現代金融行業精巧的風險管理和控制裝置(特別是那些處理信息不對稱的制度裝置),就會變得沒有必要。對潛在債務人信用狀況的評判,以及對借貸資金使用前景預判,可能會成為大眾知識,從而大大降低保障債權人金融資產安全問題的門檻,社會不再需要複雜的金融體系。同時,一個接近透明的社會里,誰是最需要貨幣資金的人,也是一目瞭然。因此,萬物互聯時代的金融運行,與現代社會大不相同。可以斷定,雖然現代金融運行加上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會提升金融活動的效率,但是這樣做應當不是未來金融發展的方向。正如阿里網貸,只是利用其網絡生態優勢,為傳統信貸模式披上了一張互聯網的外衣,不是基於互聯網的金融活動的未來方向。

三、展望萬物互聯時代的金融活動

萬物互聯時代,物聯網將擺脫工具層面的意義,成為人類賴以社會化生存的基礎,就像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一樣。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人類再也不能將互聯網視為工具,就像不能把土地視為人類的工具一樣。我們正處於這個偉大的變革時代。

變革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變革本身,而是依然固守過去的邏輯。人類社會長期因襲四維空間生活經驗帶來的思維定式,邏輯思維多侷限於因果,線性關係是容易接受的思維定式。比如說,從甲地到乙地所花費的時間,現在的思維定式是取決交通的好壞,即道路與交通工具的優劣。當客機時速或高鐵時速達到或接近理論上限後,還能夠再設想一下未來的發展空間嗎?過往生活經驗所構造的模型,發展到極致後,需要有新的邏輯來替換它。因為我們相信,人類社會將一直髮展向前,步伐只會加快,不會停滯不前。拿上述節約時間來講,時速接近理論上限時,節約時間的著眼點,就需要從交通工具的時速轉移到其他方面,比如時間或空間的彎曲或摺疊。就未來社會的金融活動來講,可能最大的變化,就是現有複雜的金融風險管理與控制技術、工具以及機構,甚至是專門的市場,將會成為多餘。因為大數據和雲計算等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解決了當前信息不對稱以及其帶來的問題。

展望未來社會的金融模式,還有兩個重要的觀察窗口。萬物互聯時代,製造業的個性化、民主化將推動人類社會組織的產出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化大生產、組織嚴密的大規模生產性企業可能會消減以至於不復存在。人與人之間的物質關係也會發生重大變化。萬物互聯時代,交換不再是人們,特別是陌生人之間互通有無的惟一重要手段,共享將發揮更大作用。

立足於對上述變化的猜測,我們可以管窺未來金融活動之一斑。現代金融體系具有支付清算、融通資金、資源配置、風險管理、信息提供、解決激勵問題等六大基本功能。由於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狀況在萬物互聯社會里有望得到極大改善,對風險管理、信息提供以及解決激勵問題等金融功能的需求會大幅消減。製造業的民主化將減少對大規模集中性資金需求,儲蓄動員及資金配置等金融功能的需求也會弱化。大數據會幫助人們通過合理計算來更好地安排生活和消費,人與人之間的物質轉移有一部分將通過共享的形式實現等改變,都會影響人們的金融需求。據此可以推測,未來金融活動,現有金融功能中的即時性支付以及全球範圍的清算需求會得到強化。

大膽展望一下,萬物互聯時代的金融模式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一是全球流通統一的網絡貨幣

二是個人之間直接的借貸關係將成為金融活動的主流。但是,未來的金融活動,是更加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還需要深入地觀察和思考。

三是金融對物質社會的重要性會大幅降低

四是萬物互聯時代可能會出現全新的金融模式,但這些金融模式應當更多地與人類的精神世界聯繫在一起。因為歷史地看,技術進步會更加拓展和深化人類的慾望。當人類從生存所需物質束縛中解放出來以後,對未知更高領域的追求,將是驅動人類社會持續進步的動力。當然,金融應當為此提供相應的服務。

更多蒙格斯產品詳情瞭解,請長按識別二維碼。

李義奇:萬物互聯時代的金融模式

蒙格斯商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