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縣區:昔日「蝸居」大雜院 今朝喜遷電梯房

金秋時節,在貢江岸邊,一排排榕樹隨風搖曳,贛縣城區客家名人公園坐滿了休閒的市民。

家住白鷺灣小區電梯房的張剛和家人面朝窗外貢江對面的楊仙嶺聊天賞景,開心的笑容一直掛在彼此的臉上。

“快快,張剛,下雨了,趕快去拿臉盆來接水!”回憶起40年前的往事,張剛記憶猶新,“那時,我們一家六口住在梅林大街西段附近的一個大雜院裡,三代同堂。記得那時一到下雨天屋內就時常漏雨,父母天晴時就要到屋頂修整下,生活十分不便。”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順利考上大學,對於當時的張剛來說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兒,因為這不僅改變了他的命運,也讓整個家庭發生著欣喜的變化。


贛縣區:昔日“蝸居”大雜院 今朝喜遷電梯房



“那個時候我們全家人的心情很壓抑。經過改革開放,人的思想解放了,心情也格外舒暢,尤其像我爸他們老一代的,敢說、敢幹、敢想了。所以回想過往再看現在的生活,我們要給改革開放點個贊。”張剛說道。

安居樂業,則是改革開放帶給百姓最大的實惠。幾年前搬進新家的張剛一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從“蝸居”的大雜院到專業化溫馨物業服務的高品質小區,張剛的生活質量迅速提升。

40年彈指一揮間,贛縣區城區人均居住面積已打破長期以來徘徊在幾個平方米的困境,提高到城區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2.86平方米,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張剛說,改革開放40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當時的改革夢想終於綻放出現實的‘花朵’,讓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隨著2017年贛縣區城南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進行,贛縣城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剛告訴筆者,兒子現在贛縣城區一小區購買了一套四室二廳的學區電梯房,房子不但漂亮,而且水、電、天然氣、互聯網都齊全。“現在,我和兒子住在一起,帶帶孫子,做做飯,心情很舒暢。”

改革開放40年,讓贛縣人民始終沐浴在和煦的春風裡,古縣新區一個又一個幸福的故事,傾情講述著改革開放帶來的鉅變,譜寫著情暖民生的華美篇章。(張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