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北漂这个词,大概出现在2001年左右。

那一年有一个调查,说北京海淀区有10万没有北京户口的大学生在打工。

有些学生被分配到了外地,最后没有去。

有些则是离开自己的工作单位,来北京寻找机会。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当时的说法是,这些学生尽管实现了就业,但他们就业地区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这种视角来看,他们仍然属于“漂”的一族。

其实,说起来,这些大学生已经不是第一代在北京漂泊的人了。

早在8,90年代,就有不少年轻人陆续来京发展。

今天,铺子说的是关于第一代北漂的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16岁的张菊芳。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她是安徽无为县赫店乡人。

说起无为县,当时全国有这么一句话——

天下保姆出安徽,安徽保姆出无为。

地少人多,加上工业不发达,很多年轻女性都会离开家乡无为县,去发达城市做保姆。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1992年正月十五,张菊芳一家在村口的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

第二天,她就要离开家乡了。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是为一位军人家庭做保姆。

军人的家宽敞明亮,和自己的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光景。

书房有三个大书柜,里面摆满了各种书籍、各色小摆件。

张菊芳没有见过这些,不停地在书柜前徘徊。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她一会儿很兴奋,一会儿又很失落。

等到军人离开这个房间,她才悄悄躲到一旁,抹起眼泪鼻涕来。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第一份工作,并不顺利。

她工作了三天,就被对方辞退,理由是「并不熟悉家务」。

没有时间伤心,她立马回到中介那里等待新工作。

北京的漂泊,比想象中艰难。

有时候,仅仅是她的家乡话口音,就会产生一些沟通上的不便。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有些雇主因为这些女性出身农村,干的是保姆工作,便流露出不尊敬的态度。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一年半的时间,张菊芳换了6份工作。

90年代初,留给外乡人的就业途径实在是太少了。

他们只有在卖早点、卖菜、当保姆这几个职业中进行选择。

纪录片最后关于张菊芳的画面,是她在一家外贸鞋厂工作。

这份工作是熟人介绍才得到了,一个月四百,是她6份工作中月薪最高的一份工作。

节目组离开前,问了她一个问题「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打算?」

她回答:反正我就看命运。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节目组反问:要是命运不好呢?

女孩回答,那就在家种田。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这是一部拍自92年的纪录片,如今,时间已经过去20多年。

有意思的是,央视在2003年的时候,又去回访了这几位北漂。

女孩们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人海茫茫,当年的张菊芳已经消失于人海,经过半年的寻人,节目组才找到了她。

她已经褪去十几岁时的婴儿肥,成为了一名母亲,在上海的郊区租着一处农房,种着几亩田地。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看到张菊芳的生活处境,节目组不免失望。

曾经盼望美好的女孩,还是没有闯出来。

这样的结局,相信很多人都会心塞吧。

那么,让时间再次回到1992年吧。

当年的安徽无为镇,还有一名踏上北京的女孩,她叫谢素平。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她23岁,已经有了两个宝宝,离开村子的决定让婆婆分外不满。

临行前,婆婆一句祝福的话都没有留下。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可能两人在当时都没想到,这是他们最后的一面。

此后十几年,谢素平再也没有回到村子。

谢素平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保姆。

和张菊芳不同,谢素平因为生过孩子,对孩子非常有经验,也很有爱心。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雇主非常满意谢素平,直称对方是自己的贴心朋友。

在这一家的工作,是谢素平最快乐的时候。

但是,快乐都是短暂的。

雇主一家马上就要移居香港了,他们捎上了谢素平。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那时候的她满心以为,自己就要去香港了。

直到临行前才被告知,这件事儿办不了了。

谢素平成了无业游民,一个人独自回到北京。

火车上,她哭了好几次。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不仅为自己失却的愿望,也为和雇主小孩分开而伤心。

对着镜头,她感叹——

我想,我还是不干这一行了。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十几年后,节目再找到她时,她果然不再是一个保姆了。

她考取了厨师资格证,还在全国厨艺大赛中拿了奖。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那时候,她在房山一家三星级酒店当厨师。

虽然和丈夫离婚,要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她也觉得幸福。

她的孩子在私人开办的农名工学校读书,一个月有两天假期。

这两天假期,就是整个月最开心的日子,母子三人会搭公交外出玩耍。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玩耍后,谢素平会亲自下厨,为儿子料理大鱼大肉。

一个月只有这个时候,她才舍得买这么多菜回家。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独自抚养儿子,有苦也有乐。

但是,快乐总是过得很快。

非典风波来临,北京很多饭店宾馆关门,谢素平也遭到解雇,她决定自己开一家小饭店。

有忧虑吗?

有,因为害怕赔本。

但是,路已经被堵死,她决定放手一搏。

新接手了饭店,却没能找到足够的人手,她不得不身兼数职,淘米洗菜,点菜上菜。。。。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好在餐厅的生意不错,一天能收入500元左右。

刨去水电租金人工等成本,她还能赚到一些。

直到,命运又一次扣响她的门——

一家北京正规小学,愿意接受谢素平的儿子入学了,但是学校远在丰台。

为了小孩的教育,谢素平只有转手自己才开没几天的饭店。

这次搬家,她把家里唯一值钱的彩电都卖了。

十几年了,谢素平再次回到刚来北京的状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手上的钱也哗啦啦地用尽。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无论是接受命运的张菊芳,还是反抗命运的谢素平,都有着相似的归途。

人生确实不像电视剧,有时候你气喘吁吁跑到终点,结果发现没有任何奖品。

历史的进程里,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

他们是输家吗?

不见得。

有时候,看到这群北漂,会让人不自觉的想到过去百年里,国人一次次的大迁徙。

清初乾隆时期之后,全国人口激增,地区人地矛盾尖锐。

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开始往外迁徙——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这五股力量,都是以贫民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指导的大型迁徙行为。

电视剧《闯关东》里,曾描述朱开山淘金的故事。

当时流传一句话“

老金沟淘金,满族人不干,本地人不干,山东人干!”。

淘金既要受到官兵的监控,还要遭受来自土匪的威胁,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朱开山是迁徙而来的山东人中的佼佼者,淘金之后,带领众人躲过了官兵和土匪的阻击,得到了成家立业的本钱。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而这些近代迁徙行为,将农耕技法带到了更远的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同时也将传播了汉族文化。

从闯关东,到北漂,都是贫困地区的人民勇敢开拓人生的方式。

不可否认,这些人中很多会面临失败。

就像谢素平,辛勤一生,却发现自己成了浮萍,哪儿都不是自己的家了。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之前,铺子看过一本书——道格桑德斯的《落脚城市》。

这是一本关于贫困地区人民迁徙城市的书籍。

书中有一个观念:

城市的穷人虽然必须忍受拥挤的居住环境与各种羞辱,却还是优于乡下穷人的生活,而且落脚城市的居民都认为贫穷只是一种暂时的状况。不过,建立落脚城市只是乡下移民的在这段筹划旅程当中的第一步。他们投注了自己的一生,牺牲一整个时代的收入与平静生活,绝不只是为了从一种形态的贫穷换到另一种形态的贫穷。落脚城市的居民不认为自己是穷人,而是成功的都市人,只是必须先经历这个贫穷的阶段,时间也许长达一个世代。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是印度还是中国,迁徙的完成不是短短几十年能完成的,有时候它需要一辈子的努力。

有些努力,是有回报的。

比如,北京城南的城中村,有大量外来务工的浙江人,后来甚至发展出了浙江村服装产业带。

被人称为脏乱差的城中村,反而像充满活力的水泵,把本属于底层的人吸纳到中产、甚至上流社会中。

后来,即使浙江村被取缔,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开始走向正规化经营。

。。。。。。

写到最后,铺子还是想再把时间拨到1992年正月。

镜头转向15岁的女孩刘红春。

当年,她和谢素平、刘菊芳同一天踏上前往北京的道路。

工作没多久,她因为不适应生活而返回了村子。

记者回访时,问了她一个问题:你现在是打算留在家还是继续出去。

刘红春说:我要出去。

记者再问:要是你又想家了怎么办?

她微微一笑:

现在,我不会再想家了。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11年后,摄制组寻找刘菊芳的时候,碰巧遇到了她。

曾经那个决定不再想家的女孩,烫着一头时下流行的发型。

并且,她已经在上海买车买房了。

记者问她,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她说,不满意,我觉得(生活水平)应该还要高一点。


关于北漂,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历史上所有漂泊的人都怀着这样的梦。

也正是这样的梦,创造了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