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17個小時的開顱手術,醫生沉著應對危機,拯救一位堅強母親

我是大醫生,和我一起學健康,漲姿勢~


一位罹患腦部動脈瘤的單身母親,千里迢迢從長春來到北京治病,醫生給出了最佳的治療方案,但她卻選擇了另一種風險更高的開顱手術。這位母親的理由既簡單,也令人心酸,讓當時剛入行的馬永傑醫師內心受到震動……



長達17個小時的開顱手術,醫生沉著應對危機,拯救一位堅強母親


親自負責的第一位病人

當時我剛剛進科,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所有的神經外科知識僅僅只包括八年制課本上6個學時的理論課程。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凌主任講解的腦血管疾病外科治療知識,主要內容就是動脈瘤,以及該類疾病的介入治療現狀。

剛好,我接收管理的第一個病人,就是一個眼動脈段動脈瘤患者。如果我不是已經實習了將近一年,能掌握醫囑系統和病歷系統的基本操作,肯定會更加手忙腳亂。

甚至在常規診療時,還多虧有一個進修大夫的耐心講解才能完成,但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簡單。在管理病人時,我要負責她的每一件事情,包括術前準備、各項化驗檢查、會診等等。

長達17個小時的開顱手術,醫生沉著應對危機,拯救一位堅強母親

病人兩次入院, 選擇了高風險手術

也正是這樣的接觸讓我瞭解了病人的經歷。她是一位單身母親,只有一個女兒,千里迢迢從長春來到北京治病。

在老家時,她因為右眼視力下降、視物模糊而去檢查,經過核磁共振發現了右側頸內動脈內,有眼動脈段動脈瘤。當地醫院沒有條件給予干預措施,建議她來北京就醫。

病人第一次入院時本來打算進行栓塞治療,雙抗都已經開始服用了。但後來,經過反覆商量,她最終還是決定做開顱手術。

手術前,她先出院靜養,等待凝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後,才再次入院準備接收手術。

長達17個小時的開顱手術,醫生沉著應對危機,拯救一位堅強母親

手術風險高,病人心理壓力大

開顱手術對於未接觸過醫學的普通人來說,僅從手術名稱上就令人心驚膽戰。而之所以做出這個選擇,據我瞭解,主要是病人考慮到栓塞治療花費較高。

作為單親媽媽,她含辛茹苦地把女兒拉扯大,女兒也稍稍獨立,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十餘萬的手術花費對於她們的家庭來說確實吃不消。

現在想來,這也許就是這位母親第一次住院時遲遲下定不了決心的原因吧!為了不給女兒增加太大的經濟負擔,她才決定做風險相對更高一點的開顱手術。

可想而知,這位母親也擔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手術前她甚至跟我說,“馬大夫,我如果是有啥閃失,我的器官直接就捐獻了。直到手術檯上,做全身麻醉之前,她還一再強調這個想法。

執行手術者,也就是我的導師張鴻祺主任,他一直在安慰病人,“不要想那麼多,安心地準備手術,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

長達17個小時的開顱手術,醫生沉著應對危機,拯救一位堅強母親

動脈瘤破裂,及時轉危為安

手術前的一切化驗、檢查,以及眼科會診都非常順利,幾乎沒有浪費任何時間。我們都希望這位母親能夠儘快接受手術,儘快地解除病患。

從手術前病人擺體位,到刷手、消毒、鋪巾等準備工作都是我的導師在做,邊做邊耐心地給我講解。而我知道,在平時他已經不負責這部分內容了。

儘管我們所有人都小心仔細地對待每一個細節,但手術過程並不是那麼順利。

首先是開顱,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親眼見到正常的大腦,這個奇妙又奧秘的器官。然後是一系列在我看起來一知半解的手術步驟,才讓動脈瘤慢慢地顯露出來。

然而就在夾閉過程已近尾聲,調整動脈瘤夾位置的最後時刻,動脈瘤卻發生了破裂!這意味著,手術基本上是前功盡棄,接下來是遙遙無期的止血。

止血的過程轉眼就耗時大半天,導師終於順利夾閉動脈瘤。經過複查造影顯示,承載腫瘤的動脈血管還是有些狹窄,但已經是目前最好的結果。

此時已經是第二天凌晨,從早上九點開始進手術間,我們總共奮鬥了近17個小時!

手術後,病人經過監護室老師們的悉心照顧,順利出院。出院時病人神志非常清楚,肢體感覺和活動情況與術前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長達17個小時的開顱手術,醫生沉著應對危機,拯救一位堅強母親

堅強的母愛,令人震撼

這位偉大的母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僅因為她是我的第一個病人,更加是被這其中流露出的不尋常的母愛所震撼——明明栓塞手術創傷更小、痛苦更少,卻為了給女兒減輕負擔,寧願選擇自己承受更多的痛苦。

為這份母愛,這份親情,我們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相信也是這位母親堅定的信念感動了上蒼,幫助她們母女度過了難關。

真心祝福她們一切順利。

長達17個小時的開顱手術,醫生沉著應對危機,拯救一位堅強母親

(馬醫生與其他病人合影)


——

有什麼想說想問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大醫生會及時為你解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