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在位17年換了14名兵部尚書,知道明朝爲何非亡不可了吧?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面對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局勢,他也想通過勵精圖治挽救國家命運。但他又急於求成,對待臣下刻薄寡恩,缺乏寬容。崇禎在位17年,兵部尚書就更換了14位,基本1年多就要換一個國防部長,真是如走馬燈一般。而且,這14位國防部長中,被處死的7位,被革職查辦的6位,只有1個光榮退休。如此神操作,莫說戰亂時期,即便是和平時期,也經不起這麼個折騰法。經過崇禎帝的一番折騰,大明王朝奄奄一息,最終徹底葬送了276年的王朝。

崇禎在位17年換了14名兵部尚書,知道明朝為何非亡不可了吧?

兵部尚書

這些國防部長的命運,可以分為四類。

一類是跟魏忠賢關係密切的兩個國防部長:崔呈秀、閻鳴泰。他倆都是魏忠賢黨羽,崇禎繼位後清理魏忠賢,這倆自然難逃清理。崔呈秀自縊身亡,屍體又被凌遲;而閻鳴泰被髮配邊疆,死在了那裡。

崇禎在位17年換了14名兵部尚書,知道明朝為何非亡不可了吧?

士兵

第二類是因失職瀆職被革職查辦的6個國防部長:王在晉、申用懋、熊明遇、傅宗龍、張國維、張縉彥。

王在晉在天啟年間就是兵部尚書,但他能力不行,因為丟失遼東被罷免,但崇禎上臺後,覺得他還可以,又重新啟用他。結果自然可想而知,被後金打過了長城。但他比較幸運,僅僅被革職回家,沒有要他的命。可能崇禎覺得那時候形勢還不錯,沒到氣急敗壞的程度。

申用懋是典型的官二代,他爹是萬曆朝的內閣首輔申時行。他運氣也不錯,上臺恰巧碰上後金退兵,以為地位就穩固了。可那些勤王兵領不到餉,居然造起反來。小申只好下臺了。但他下臺後能回江南老家享受生活,算是可以了。

崇禎在位17年換了14名兵部尚書,知道明朝為何非亡不可了吧?

邊關將士

熊明遇是因為替花錢買平安的巡撫沈棨說好話,被罷官。傅宗龍有些能力,曾在雲南鎮壓奢安起義有功被提拔當了國防部長,也是因為多說幾句話,勸崇禎節省開支量入為出,被革職關進監獄。後來被李自成殺了。

張國維因為反清不力導致李自成佔領開封、清軍打到連雲港,被革職入獄,花了很多錢才放出來。張縉彥是崇禎最後一任兵部尚書,那時已經沒有回天之力了。他個人也起不了什麼作用, 後來他歸降大清。

崇禎在位17年換了14名兵部尚書,知道明朝為何非亡不可了吧?

軍士列陣

第三類是被崇禎撤職投進監獄或者處死的5位國防部長,包括王洽、梁廷棟、張鳳翼、楊嗣昌、陳新甲。

王洽完全是個又倒黴又幸運的孩子。他當了國防部長,仍然像前任王在晉一樣失敗,崇禎就拿他撒氣,把王洽關進監獄準備殺了祭旗。還沒等殺,王洽就獄中病死了,躲過了血光之災。

梁廷棟當兵部尚書,愁於沒錢給官兵發工資,建議讓崇禎除徵收打旗兵的遼餉之外再徵收打農民軍的“剿餉”,弄得怨氣沸騰,他只有引咎辭職,後來自殺殉國了。

崇禎在位17年換了14名兵部尚書,知道明朝為何非亡不可了吧?

戰場廝殺

張鳳翼在14個兵部尚書裡任期最長,在任期間是形勢急轉直下的轉折期。南邊起義軍蹂躪了鳳陽祖陵,北邊後金軍蹂躪了北京十三陵。實在是無顏見山東父老。最後和梁廷棟一起自殺了。

楊嗣昌算是有些本事,但也太單純。他又打又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讓李自成、張獻忠消停一會,但沒想到二人捲土重來,先後攻陷襄陽、洛陽,連殺襄王、福王。楊嗣昌也只好服毒自殺了。

崇禎在位17年換了14名兵部尚書,知道明朝為何非亡不可了吧?

兵部尚書

陳新甲是死得最冤枉的一個,替崇禎背了口大黑鍋。崇禎見情勢不對,想對大清求和,讓國防部長陳新甲研究研究,結果議和材料被僕人傳了出去。輿論譁然,崇禎為了挽回面子,把陳新甲作擋箭牌,給砍了。

第四類就是光榮退休的唯一一位:馮元飆。他是14人裡面結局最好的。不是他能力強,而是他當尚書時已身患重病,就當了3個月,啥事都沒幹,就是丟了很多城市。到最後病得話都不能說了,才被允許退休,沒過多久就掛了。

崇禎在位17年換了14名兵部尚書,知道明朝為何非亡不可了吧?

慘烈戰場

崇禎說他不是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其實,他這麼頻繁地更換國防部長,急於求成,亡國責任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