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月內6家高校相繼成立農學院,爲何農學院由冷轉熱?


九個月內6家高校相繼成立農學院,為何農學院由冷轉熱?


(資料圖片)農業大學內的作物遺傳改良實驗室。不管是綜合大學的農學院,還是獨立建制的農業院校,其興辦都應該給中國的農業現代化輸送高端人才和科技成果。圖/視覺中國

農學院“復興”背後

本刊記者/楊智傑

本文首發於總第870期《中國新聞週刊》

2018年8月31日,中山大學宣佈正式成立農學院。包括中大在內,過去9個月內,全國有6家高校相繼成立農學院;2017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正式成立現代農學院;2018年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現代農業科學學院在玉泉路校區揭牌;2月27日,位於南京的河海大學宣佈成立農業科學與工程學院(後更名為農業工程學院);5月11日,南京大學宣佈,將與南京市農業委員會合作成立南京創意農業研究院;7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所(以下簡稱中棉所)與鄭州大學合作共建農學院。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多家高校皆瞄準農學這個傳統老牌的學科發力,其背後原因值得探究。

為什麼是農學

在這一波成立農學院的熱潮中,北京大學的動作最早、醞釀時間最久。早在2013年8月,鄧興旺等人就向北京大學遞交了成立現代農學院的申請報告。鄧興旺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耶魯大學冠名終身教授,主要從事植物生物學基礎研究。2014年7月,他正式回到北大工作。

身為湖南農民的兒子,鄧興旺體驗了中國和美國的農村與城市生活。四種環境的對比,讓他覺得國內農業的發展,離當今世界的先進水平差距還很大。他希望中國的農業能夠實現現代化,讓農民和大學教授一樣體面。為實現這一理想,鄧興旺曾在國內嘗試過創業開公司,從產業層面解決農業問題,但他很快發現企業的力量太小。他開始認識到,更好的辦法或許是在國內頂尖大學成立農學院培養人才。

國科大現代農業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楊維才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說,剛剛於三個月前卸任國科大校長的丁仲禮,在去年10月份萌生了成立農學院的想法。

相較於其他高等院校,國科大有自己的特殊之處——中科院下設的分佈全國的104個研究所向其提供教學科研與實踐的支持,其中有20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內容與農業有關。在國科大成立後,這些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學學院下,項目十分擁擠,成立農學院正好可以整合現有資源。因此,在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牽頭下,由南京土壤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華南植物園等多家單位共同籌建國科大農學院。

據一名中科院遺傳所研究員透露,國科大的農學院下設專業偏重理科,涉及智能控制、導航、材料等多個方向,旨在打造“農業科技4.0”時代。

鄭州大學農學院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鄭州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農業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科方向,是學校不可或缺的領域。河南是中國的農業大省,也是小麥和玉米的主產區,在河南唯一的一所“雙一流”大學中加強農業學科建設,是面向農業主戰場,面向國民經濟發展的時代需要。

幾位高校受訪者就都提到,發展農學院有普遍的政策背景,即政府對農業越來越重視。

“我們國家面臨的形勢,土地的紅線,水資源的紅線,這都是不能突破的,糧食安全問題,從來沒有面臨過這麼嚴重的問題。發展現代農業是大勢所趨,是國家對這塊加大投入的大勢所趨。”河海大學農業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陳毓陵如是說。

據他介紹,河海大學原本有農業工程學院,其前身為1952年成立的水利土壤改良系,2006年成立學院,三年後又與水利水電工程學院合併成立了水利水電學院。今年2月底,學校又根據國家需求和學科特色,重新組建成立了農業工程學院。在最近成立的這些農學院中,只有河海大學同時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生專業為水利工程,學校過去一直就設有這個本科專業。

而北大、國科大與鄭大的農學院目前只招研究生。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鄧興旺解釋說,建立一個學院,第一步要有足夠的師資力量,需要5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聘來足夠多的老師,比如二三十名教授,這時候才能談及本科生教育。北大現代農學院從籌建期的2016年開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共有10名學生,11名教授。

雖然鄭大農學院7月才揭牌成立,但實際上,學校從年初就開始部署招生工作。今年9月,鄭大農學院的第一批學生——35位碩士與2位博士已經入學。此外,學院還引進了8位博士後,並整體聘入中棉所40多名研究員、副研究員,作為學院的兼職教授或者副教授。

“雙一流”之爭

楊維才認為,最近多個大學農學院成立,農業轉型期的強需求只是其背後的動因之一,更為關鍵的,還是“指揮棒”效應,即農學院要爭取建設“雙一流”學科。只有建設“雙一流”,才能獲得經費與資源,這會影響到未來高考生源,對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有重要意義。

2017年9月,教育部等3部委公佈了“雙一流”名單,標誌著國內高校的發展從“985、211”時代過渡到“雙一流”時期。由於“雙一流”建設以5年為一個週期,眼下,沒有進入到這份名單的高校還在爭取入圍,而已經進去的則要擴大贏面。

楊維才表示,國科大成立現代農學院的另一個驅動原因,就是為了建設“雙一流”學科。根據教育部的學科劃分,農學學科門類下面有9個一級學科,即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林學、水產、草學。在綜合性大學中,很多與農業相關的研究都屬於生物學。如果眾高校都在生物這一個學科下評選“雙一流”,競爭過於激烈;而若把研究內容劃分在農學學科門類下,就有9個一級學科可以選擇,競爭也會分流。

與此同時,各高校也在衡量局勢,評估未來哪些學校哪些學科有可能進入“雙一流”名單。一些比較大眾化的專業,如計算機、物理、化學等,由於競爭院校多,有的還需要很大投入,想達到“雙一流”難度很大。而農學下面一級學科多,其中一些學科目前在國內發展得並不好,這就意味著還有發展的潛力和空間。

鄭州大學農學院相關負責人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說,成立農學院的想法始於去年下半年,當時鄭大入選了“雙一流”大學。

2017年9月,鄭州大學入選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B類名單,臨床醫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入選一流學科。去年年底,鄭州大學為此專門制定了《鄭州大學一流大學建設方案》,內容提到,鄭大要形成以6個學科為代表的綜合性大學一流學科建設佈局,而綠色高效農業學科正是其中之一。

上述負責人表示,鄭州大學需要按照規劃佈局,結合產業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來建設“雙一流”。中棉所位於河南,其下屬的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棉花轉基因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兩個平臺,都位於鄭州大學附近。地理位置的接近,再加上鄭州大學有人才優勢,中棉所有平臺優勢,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共建鄭州大學農學院。

至於河海大學,根據今年6月發佈的《河海大學學科規劃——農業工程學科》,農業工程學院“爭取未來5~10年, 農業工程學科在全國排名進入國內前五,國際知名度大幅提升,在農業工程 ESI排名有較大進步,爭取入選雙一流學科”。

河海大學農業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陳毓陵介紹說,河海大學農業工程學科跟“雙一流”密切相關,依託“雙一流”,有助於把農業工程做大做強。他坦言,過去農業工程在別的學院,投入力度不夠。如今單獨建院,學校會給予更多扶持政策,包括人才引進、科學研究、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可以把農業工程作為學校科研和服務的新的學科增長點。

此外,今年年初國務院機構改革,組建了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整合了水利部農田水利建設項目。陳毓陵坦言,過去學校主要對接水利部,現在機構改革後,學校考慮農業農村部跟農田水利密切相關,學校成立農業工程學院,可以加強跟農業農村部對接,爭取更多經費和資源。

應避免重複建設

1949年之前,中國的農學發展模式跟當前格局相似,有農務學堂,相當於獨立建制的農業院校,很多公立大學也設立農學院。

北京大學曾經也有農學院。1949年,北大農學院、清華農學院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從各自學校中分離出來再合併,成立了北京農業大學。1952年的全國“院系調整”,對農林院校的指導意見是“以集中合併為方針, 每一大行政區辦好一至三所”。這次調整之後,國內的高等農林院校全部變成獨立設置的專科院校,基本上是每個省份至少一所,各行政大區再設立一所,綜合性大學中不再設置農學學科與相關專業。

在1999年高校擴招以後,傳統的農林學院紛紛改名走上了“綜合性”或“多學科”的路子,還有一部分高校通過改名轉型,徹底脫離了農林院校的行列。在市場經濟時代,相對於炙手可熱的金融、計算機、生物等專業,農林相關專業不受社會各方重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坐上了“冷板凳”。

廈門大學陳然博士在其論文中《我國高等農林本科院校發展問題研究》分析了農林院校轉型原因,就指出:社會對農林院校的偏見嚴重,影響了優質生源,在吸引高素質師資、特別是非農林學科師資上很困難;高等農林院校長期不受重視,辦學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這些院校主要服務於弱勢產業,很多是具有公益性,回報率低,校名自帶明顯行業特徵,就會使其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儘管如此,傳統的農業大學仍有其發展優勢。楊維才認為,因為農業大學一直處於行業內,它們跟農業系統建立了長期聯繫。國家對農業的科技投入自然就去了農科院等農業系統內的科研單位。如何從農業系統爭取到經費,也是國科大農學院面臨的挑戰。

綜合性大學辦農學院,是否會對傳統的農林院校產生競爭壓力?據《中國新聞週刊》梳理,目前建立農學院的高校都在強化自己原本的傳統,尋找跟已有農學教育不同的特色。

陳毓陵說,河海大學原本想把學院的名字叫做“農業科學與工程”,但農業科學包括農業種植、養殖等方面,這並不是河海大學的強項。最後學院決定,立足自己原本的特色,把名字定為“農業工程”,主要拓展方向是農業環境工程、農業生態工程。

國科大籌建農學院時,也曾想過叫“未來農業科學學院”,想表現跟普通大學的區別。楊維才認為傳統農業大學和國科大農學院的方向並不一樣,農業大學主是普及教育,學科門類比較多,國科大的優勢在於中科院提供的多元支持,可以做農業的交叉學科,科研上側重較為基礎和長遠的領域,研究的是未來農業需要的技術。

鄧興旺也提到,相較於農業大學,北大有很多學科,在農業發展上可以找到多樣的資源。現在的農業開始使用智能機器,已經顛覆了傳統農業的形式,這是農業大學所欠缺的,而這是北京大學的優勢。

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李奇教授認為,綜合性高校成立農學院,這可能是一個好的發展趨勢。農業應該是大學裡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美國有以農業和機械工程帶動的學校,這在美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中國的綜合性大學如果也能把農業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對農業發展大有裨益。

但他也認為,如果太多學校都成立農學院,會造成資源重複,所以需要地方政府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有序發展,而不是一哄而上。目前,每個省份都有農業大學,格局已經形成,綜合大學有沒有必要再建農學院還需要認真討論與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