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個諸葛亮,只因說錯了話,就被一個當過和尚的人設法害死

《三國演義》一開篇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縱觀中國古代史,也確實如此,戰亂時代是比較多的。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每當這個時候必定會出現一個人物,帶著眾人經過不懈的努力,去開創一個新的時代。而這個人物的個人才能不一定最出眾,但他必定有一幫最得力的助手幫著他去開創偉業,在這些助手裡面最最重要的助手往往是“軍事”。周武王因為有了姜子牙,很快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周朝。劉備因為有諸葛亮的輔佐,建立了蜀漢,形成了三分天下之勢。而對於明太祖朱元璋來說,他也有一位非常優秀的軍師,這個人就是劉伯溫。

明朝有個諸葛亮,只因說錯了話,就被一個當過和尚的人設法害死

朱元璋在沒有得到劉伯溫相助前,雖說手下有不少得力干將,也打了不少勝仗,但似乎只是小打小鬧,沒有根本改變局勢。有了劉伯溫的運籌帷幄之後,天下大勢很快就傾斜到朱元璋這邊來了。

明朝建立劉伯溫功勞巨大,按理說劉伯溫應該像諸葛亮那樣成為二把手,當個明朝開國宰相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宰相卻不是他。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他不認為軍師就是不二人選,他也不看功勞,他要選的宰相是最忠實於他,最聽他話的人。這樣他選擇了李善長。

明朝有個諸葛亮,只因說錯了話,就被一個當過和尚的人設法害死

後來李善長因病退休了,朱元璋不得不面臨重新選宰相的問題,於是他找到劉伯溫徵求意見。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楊憲,問楊憲能不能勝任。楊憲是和劉伯溫關係非常密切的一個人,朱元璋表面上是徵求意見,其實是在考驗劉伯溫,如果劉伯溫極力贊成楊憲就說明他有結黨的嫌疑。結果劉伯溫回答得非常客觀,指出楊憲雖然有宰相的才能,但氣量狹小不適合做宰相(後來事情的發展正如劉伯溫所說,楊憲最後就栽在了氣量狹小,得理不饒人上)。

明朝有個諸葛亮,只因說錯了話,就被一個當過和尚的人設法害死

朱元璋又提到了汪廣洋,劉伯溫也如實回答,說汪廣洋在性格方面比楊憲還不如。然後朱元璋又說到胡惟庸,劉伯溫同樣肯定了胡惟庸的才幹,並指出他性格過於急躁,也不適合。

明朝有個諸葛亮,只因說錯了話,就被一個當過和尚的人設法害死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回答非常滿意,於是朱元璋宣佈了考試結果:“看來,能當我的宰相的,只有先生你了。”劉伯溫見自己通過了考試心裡非常高興,為了不讓皇上覺得自己輕浮,他又謙虛了一句:“以我的能力來做宰相,只怕會辜負了聖上的厚愛。天下有那麼多人才,皇上可以慢慢尋找。”害怕朱元璋會因為這話改變主意,緊接著又說:“不過目前看來,還沒有人擔得起宰相的職位。”

很多皇帝都有多疑的毛病,朱元璋也不例外,他開始琢磨著劉伯溫話的意思:你是說天下只有你能當宰相嗎?也太自以為是了吧!而且還跟我耍大牌,很不屑於去當的樣子。

明朝有個諸葛亮,只因說錯了話,就被一個當過和尚的人設法害死

朱元璋越想越生氣,於是宰相的位子便輪不到劉伯溫了。劉伯溫不僅沒有當上宰相,還被打發回了老家。

回到老家後的劉伯溫卻並不能就此退隱江湖,這個時候對他有成見的胡惟庸當上了宰相,胡惟庸到朱元璋那裡誣告劉伯溫,說他在老家不安分,佔了一塊有王氣的地方。朱元璋想劉伯溫是懂風水的,很有可能這樣做。

明朝有個諸葛亮,只因說錯了話,就被一個當過和尚的人設法害死

劉伯溫知道自己攤上事了以後,自己就先跑到了南京,以向朱元璋表明忠心。結果一到南京就病了,其實只是得了感冒。朱元璋派胡惟庸帶著藥來看他,結果劉伯溫吃了藥以後就死了。朱元璋打倒胡惟庸以後說劉伯溫是胡惟庸毒死的,此事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授的意,你說是胡惟庸,胡惟庸也死了,也沒法辯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